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綜述

2017-01-22 17:42:47龍成志JanBongaerts
中國環境管理 2017年4期
關鍵詞:環境研究企業

龍成志,Jan C.Bongaerts

(1.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系,廣州 510534;2.弗萊貝格工業大學,德國弗萊貝格 09599)

國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綜述

龍成志1,Jan C.Bongaerts2

(1.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系,廣州 510534;2.弗萊貝格工業大學,德國弗萊貝格 09599)

迄今,西方社會早已邁過嚴重污染階段(如霧霾),環境責任承擔(CER)幾乎成為跨國企業的標準范式,全面回顧國外CER研究對深處環境危機中的中國來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回顧了國外學術界從商業倫理、利益相關者管理、戰略管理、環境行為及環境績效視角的CER研究,歸納總結了CER概念主張及維度測量。研究發現,制度環境、市場狀況、產業現狀、利益相關者等是促成企業CER行動的外部因素,而企業規模、發展戰略、治理結構以及技術條件等是制約CER行動的內部因素,內外多種因素的整合作用決定企業CER行為。此外,研究還發現,CER可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費用與提升技術能力等,還能夠幫助企業獲得良好聲譽和改善品牌形象,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幫助企業建構可持續競爭優勢,甚至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積極影響。最后,本文展望了CER研究的全球本土化、創新性、實務性以及中小企業化等發展方向,并分析探討了國外CER研究對中國本土研究和CER實務的啟示。

企業環境責任承擔;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環境公民;企業競爭優勢

引言

從企業社會責任(CSR)誕生之日起,企業環境責任(CSR)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企業公民、商業倫理等CSR相關概念亦將CER囊括其中[1]。隨著環境問題關注度上升,CSR等概念不足以滿足環境管理的理論推進和實踐應用,CER逐漸成為一個獨立性話題,眾學者主張將CER與CSR分離[2-4]。于是,20世紀90年代伊始,企業環境承諾、ECSR、企業環境主義、企業環境公民、企業綠色化與綠色管理等概念紛紛出現,顯示了學術界對CER及其企業環境行為的高度關注。迄今,學術界圍繞CER的內涵、外延、影響因素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并形成共識: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還應追求環境保持、資源集約與可持續發展等更多范疇的目標。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創造性的CER承擔能夠實現企業、環境和社會的共贏,學術界因此對CER解決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寄予厚望。

在CER實踐領域,跨國企業(如BP等)紛紛制定積極主動的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以CER/CSR為重要基礎的可持續發展原則[5]幾乎是國際企業的標準規范(如全球契約組織)。在學術界的研究推動下,GE公司早在2006年正式就推出了“綠色創想”計劃,在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研發投入高達15億美元,以幫助全球客戶解決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同時減少自身在全球生產和經營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并以環保產品和服務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但是,國內CER研究起步較晚,企業實踐遠未成為主流。在中國環境承載能力幾近極限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提出美麗中國的愿景,并將建設生態文明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而CER承擔對建設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不可或缺。在這樣的背景下,系統回顧國外CER研究成果并對其發展進行展望預測,可以對國內范疇的CER研究以及商業實踐產生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1 CER概念、維度與測量

1.1 CER概念

簡單地說,CER是指企業在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CER概念邊界看起來比CSR要小很多,但是,具有共識性的定義迄今并沒有形成[6]。概括而言,CER概念定義有五種視角:

倫理視角?;谏鷳B環境關系人類共同福祉的倫理性判斷,早期研究將CER視為企業倫理性環境行為。既然是倫理性環境行為,CER就是對社會規范的遵從與自律,無關乎經濟考量。Bansal和Roth就認為,CER是倫理約束下的環境影響管理行為,指企業為降低生態足跡和環境影響而采取的產品、流程以及政策方面的改變性行動等,以確保企業合乎環境倫理[7]。Mazurkiewicz更為明晰地將CER界定為企業管理生產、產品和設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減除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廢物與排放,最大化資源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等環境管理行動[8]。Lyon和Maxwell等則強調企業的自由裁決權,認為CER是企業超越法律規范提供環境公共產品和將環境影響內部化的自愿性環境友好行動[9]。

利益相關者視角。持該視角的學者認為,自然環境是企業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關系的共同交集,因而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才是CER的本質。他們認為,CER是企業通過透明且可參與的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實現企業環境承諾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對社會、環境等產生積極影響的過程[2]。在該視角的觀點中,有人認為CER是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要求的被動響應。如Onkila將CER視為政府管理部門、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影響的結果,甚至將環境績效披露也納入CER范疇[10]。也有學者視CER為企業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共同價值的過程[11]。一方面,CER企業主動地進行利益相關者互動與管理,通過不犧牲經濟績效的方式改善其環境影響進而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良好的利益相關者關系將為企業在資源獲得、品牌聲譽等方面帶來實際利益。

戰略管理視角。利益相關者關系與戰略休戚相關,戰略管理視角的CER順勢而出[12]。持該視角的學者認為,CER是指企業將商業倫理及利益相關者對環境的關注與企業戰略計劃進行整合的過程及行為,目的在于改善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并獲得成本集約、資源優化、企業聲譽等競爭優勢[13]。與眾不同的是,該類學者將環境危機視為商業機會,將CER解讀為企業利用機會建構競爭優勢的戰略管理行為。其中,Cramer的觀點極具典型性,他認為環境是企業存在的基礎性支持條件,也為利益相關者共同關注,CER就是基于3P(people,planet和pro fi t)原則管理企業的環境影響并創造共享價值的態度、規范以及行為[14]。

環境行為視角。研究發現,CER動機存在多元性(如遵從倫理規范、管理利益相關者與獲得競爭優勢等),Gilley等學者因此從企業環境行為上對CER進行歸納概括。Gilley等認為CER是企業基于環境友好型產品開發、組織流程改變、資源投入效率改善或可持續生產資源利用以取得環境績效的行動[15]。Friedman在其《環境管理實踐指南》中將CER界定為:從產品生命周期(PLC)視角將所有行為者(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及至回收者等)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化,通過清潔生產、生態設計以及生態效率改善等減少廢物,從工業生態學視角檢查在產品、工藝、工業部門和經濟中的物質和能源的流動性等。此外,相關機構、組織與學者還提出不同CER范式:EMAS環境管理系統、可持續性管理系統、全面環境質量管理、環境審計、企業環境報告、全球報告倡議等[16]。

環境績效視角。研究發現,一些環境爭議性企業和家族企業發布了CSR報告等信息,而企業可能僅為作秀,并不是為了實質性問題的改善。因此一些研究學者主張從環境績效的角度對CER進行定義。Sharma將CER界定為企業遵從指導性環境規范和自愿降低環境影響的行動措施及其結果,其定義不僅包括CER行為措施,更包括帶減少環境影響與促進環境改善的結果[17]。Trumpp等則進一步將CER界定為企業在污染控制方法(如碳排放貿易機制)、信息披露機制(如有毒物質排放清單)以及自愿項目(如綠色能源等)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響應程度[18]。此外,還有眾多學者直接將CER界定為企業生態效率和環境正義[19]、資源和能源效率[20]以及污染減排情況[21]等環境績效的實現程度。

綜合不同視角主張,本文試圖為CER進行概括性定義:在認識到企業對環境的倫理性責任前提下,企業采取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改善生產流程的環境影響、提高資源可持續利用效率以及慈善捐贈等形式對企業的環境影響進行管理,并取得生態環境改善、資源效率提高與污染減排等環境績效的管理行動和過程。

1.2 CER維度與測量

文獻研究顯示,CER是一個多維度構念,眾多學者提出過不同的維度主張。

一維說。文獻回顧發現,眾學者將多種動機和過程復雜的CER現象從環境績效的角度來測量,認為測度CER只需要選擇一個維度:環境績效,指的是企業污染控制、節能減排、資源效率等內容。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包括Stanwick和Stanwick[21]、Punte等[22]、Moon[23]等。也有學者認為,不同企業和行業的情況并不相同,即使這些企業都很好地承擔了CER,但它們的環境績效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Marshall和Toffel[19]、Onkila[10]等提出CER只應包含環境管理維度的主張,指的是CER企業環境管理政策、管理組織支持、綠色文化、環境管理措施及監督等方面的管理行為及其特征。

二維說。如前文闡釋,CER是企業基于既定目標的管理決策及其行動,單一維度主張失之粗糙。于是,Van Buren主張在環境績效之外,增加企業為CER承擔支出的費用來進行構念構建與測度[24];Bansal和Roth[7]、Matthews等[25]等則主張將環境可信度(accountability)增加進來,與環境績效不同,環境可信度是企業CER帶給利益相關者的可靠性感知;Williamson等等提出環境管理和環境績效的二維主張[26],Trumpp等[18]在此基礎上對兩個維度的具體內涵進行了細化。此外,?zen和Küskü別出新裁地將CER分成志愿性和義務性維度[3]。

三維說。部分學者依然認為二維CER主張并不完全。Gilley等認為CER主動性非常重要,因此在環境績效和可信度之外增加了CER主動性維度[15]。Jose和Lee則對前述二維CER主張進行了綜合,認為環境管理、環境績效和可信度不可或缺[27],Guenther等則提出環境績效、環境支出和可信度的維度組合主張[28]。除對原先維度主張進行修正和重組之外,D’Aprile和Talò 認為CER必須是認知、態度和行為不可或缺的一個整體性構念,也就是說,企業必須對環境問題有充分認知,持有相應的管理價值觀,并將認知和態度通過行為展現出來[29]。他們因此提出,CER應由企業環境認知、環境情感以及環境行為等維度構成。

依據上述維度框架,CER測量可通過自我報告、代理調查等方式來進行。技術手段包括:①文本分析方法,如 Clarkson[30]; Campopiano和Massis[31];②案例分析方法,如Perotto等[20];③問卷調查方法,如Bansal和Roth[7];Long和Lin[32]。但是,要形成共識還存在諸多困難:①CER維度主張難有共識。如前述,CER維度主張非常分散,究竟應包含哪些維度,不僅需要內容建構,還需要采用考慮收斂性以及外部有效性等要求。遺憾的是,上述主張大多沒有匯報實證檢驗結果。②文本分析方法的效度問題。文本分析方法在CER測評中經常采用,但文本信息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目標變量存有爭議。此外,如果要對不同國家和行業中的企業樣本進行CER比較,其適用性將遇到挑戰。③操作性問題。CER包括處于不同層級的維度:管理層認知和態度、實務層面環境政策措施與資金投入以及利益相關者層面的環境影響和績效,測量操作難度非常大。

此外,一些社會機構推出新聞周刊綠色排行榜、Domini KLD指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等試圖對企業CER進行測定。這些社會性指數一定程度上能夠完成CER測評任務。但測評缺點是顯然的:①缺乏完善而堅實的理論基礎,測評效度經不起檢驗;②很多數據依賴于企業自我匯報數據,可能并不能反映客觀情況;③很多指數編制機構同為咨詢服務企業,意味著它們在指數編制過程中可能并不中立。

2 CER影響因素

企業CER受外部因素(制度等)影響推動并受自身情況(規模等)調節[33]。

2.1 外部因素

2.1.1 制度環境

拋開企業依存的組織環境,我們很難理解組織的選擇。因而,學者從制度環境的角度對企業CER行為進行解讀,包括社會環境規范期望、環境法律與政策法規、環境法律預期、環境執法力度、媒體和NGO監督等[9,34]。為應對環境制度壓力,企業會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采取反應性或主動性CER行為[17]。Schwartz和Carroll等研究表明,在低法律壓力或低規范度環境下(如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往往會采取機會主義措施,僅僅滿足最低限度的環保法規要求,盡量回避采取志愿性環保行為[35]。而制度規范嚴格的國家,即便沒有嚴格而明晰的環境制度,企業環境行為也會較為謹慎。學者對不同國家的CER行為進行了比較,發現環境制度是CER行為差異性的重要解釋因素。Kang等還發現,很多企業的CER行為是為獲得政策補貼或規避可能的環境罰沒、行業管制以及環境執法趨嚴帶來的經營風險[36]。

2.1.2 行業因素

CER與行業環境息息相關[37]。Claasen和Roloff從行業合法性(分成實用、認知與道德合法性)角度闡釋行業因素對CER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企業所依存的社會系統對不同行業的合法性認知并不等同[38]。例如,食品比煤炭、石油、煙草、汽車更符合社會認知性倫理價值觀,因而具有更好的行業合法性,食品企業通過CER來提高自身合法性的動力就不會很強。進一步地,Kilian和Hennigs等以行業環境敏感性為切入點的研究發現,環境敏感性行業內企業的社會關注度非常高,其一舉一動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因而企業傾向于采取主動的環境管理行為,以彌補企業經營對環境造成的固有影響[37]。此外,?zen和Küskü等制度經濟學學者認為,在集中度并不高的行業中,各企業幾乎都是小企業,來自于環境性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會非常分散,其CER壓力自然會比較小[3]。Melé等的實證研究表明,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它們采取CER行動的可能性及其最終表現也越高[39]。

2.1.3 市場力量

研究發現,市場力量是影響CER的重要因素。①綠色消費需求。隨著環境認知上升,綠色消費漸成潮流,綠色需求因此成為重要的市場力量[40]。Senge甚至認為CER是一場消費與利益相關者需求共同推動下的企業更新和升級的“必要的革命”[41]。②市場競爭。Bansal和Roth基于英國和日本企業的研究發現競爭壓力是CER行動的三個推動因素之一[7]。Zhu等發現市場力量是驅動中國汽車生產廠商采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強有力力量[42]。Friedman則指出,清潔生產等CER相關技術本身就是競爭和技術升級的產物[16]。③全球化。Bansal和Roth認為,即使在環境法規缺位的情況下,私營企業往往會對全球化的環境規范做出積極回應[7]。Guler等提出,處在國際供應鏈或其他關系網絡的企業往往會對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企業進行行為模仿[43]。Lyon和Maxwell甚至認為,對環境法規并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全球化市場動力可能是推動CER行為的最有利驅動因素[9]。

2.1.4 利益相關者壓力

雖有學者認為,環境不是獨立的行為主體[10],但Garcés-Ayerbe等證實了不同利益相關者可代表環境對企業CER行為產生影響[44]。Green和Hunton等提出環境反應行為模型以闡釋利益相關者壓力對企業行為的影響[45]。Doh和Guay等指出,西方社會非贏利公民組織(如NGO)非常活躍,他們通過公共聽證會、社會監督、推動公共立法措施成為影響企業CER行為的重要力量[46]。Henriques和Sadorsky研究發現,社區組織同樣可以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參與企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從而對企業行為產生實質性影響[2]。同時,企業雇員作為內部利益相關者在CER執行中具有中心位置,企業能否通過CER發展綠色競爭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職員的介入和參與[12]。此外,Azizul和Deegan等基于孟加拉企業的研究發現,行業協會、供應鏈壓力以及國際信貸政策(如世界銀行)也可成為企業重要的CER推力[47]。簡言之,政策管理部門、行業組織、公民組織、消費者、供應鏈等往往實質性扮演了環境這一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從而對企業CER行為產生影響。

2.1.5 環境自律機制

替代政策管制的環境方案在20世紀末被逐漸提及,是為環境自律機制,指的是企業通過談判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約束或自我約束,并執行特定的環境標準與采取相應行動,如全球契約組織或碳交易機制。Melnyk等認為,企業發起成立和參加環境相關的組織(如阿拉善生態協會等),或通過EMAS和ISO14001認證以及參與GRI倡議活動,企業可獲得更多的企業環境影響信息,以全面審視企業運作表現,從而對CER行為產生積極影響[48]。Barnett和King等學者發現責任關懷項目為印度相關企業CER行動起到了巨大作用,為環境自律機制對企業CER的影響提供了證明[49]。

2.2 企業因素

2.2.1 企業規模

依據政治成本理論,大企業往往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它們面臨較高的政治成本。同時,大企業對環境有重要影響,社會公眾對其合規性有較高期望。當然,CER承擔也需要資金、人力與技術能力作為支持,小企業往往沒有條件。大多數實證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對CER行動及其信息披露有顯著的影響。文獻回顧發現,這些研究學者分別采用利潤、經營收入、市場資本、雇員數量、全部資產、全部資產和收入、總收入的自然對數、總銷售額的自然對數、資本市場市值的自然對數、企業業務覆蓋地理區域等作為企業規模指標[26,50]。

2.2.2 環境價值觀

在環境管理中,領導人的環境價值觀被認為在企業CER行動中扮演關鍵性角色。Parrish認為,以創新創業形態承擔CER需要強烈的價值觀導向和愿景依賴。迄今,全球備受關注的Interface就可以視為《商業生態學》所倡導的環境價值觀驅動下的商業案例[51]。Onkila將企業環境價值觀劃分為環境價值主導者、跟隨者或協同者三種類型,并發現不同價值觀類型下商業企業CER行為并不相同[10]。Hanson等的研究發現,推行ISO 9000和ISO 14001管理規范的企業其環境價值觀與其他企業存在顯著性差異[52]。Du等甚至揭示了佛教在提升企業環境行為標準中的促進作用[53]。

2.2.3 企業戰略

回顧過去,諸多全球范圍內CER表現良好的企業,先后提出綠色或可持續性發展戰略。雖然其戰略提出是基于外部環境與企業自身條件做出的未來發展道路選擇,但綠色戰略(如GE綠色暢想戰略)卻規定了企業CER行為的方向和程度。也就是說,既定的綠色戰略既是內外部CER影響因素的作用結果,也是驅動企業CER行為的重要力量。除了這些跨國企業綠色戰略對CER的推動性,研究學者還發現了外向型戰略對企業CER與綠色管理的影響。?zen和Küskü等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環境外部壓力比較小的發展中國家,推行外部市場導向型戰略的企業往往有更積極的CER行為[3];Al-Tuwaijri等發現了綠色市場機會導向的戰略對企業CER的相關關系[54];Neu等探索了采取積極的資本市場發展戰略(如交叉上市)的企業的CER行為,結果發現交叉上市戰略顯著影響企業CER表現[50]。

2.2.4 管理層態度

研究管理層態度并以此對CER進行解釋的文獻非常多,但他們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雖然有眾多研究認為管理層態度是CER戰略的前提,是推動CER行為的重要因素[2,17],并且還有研究認為管理層態度是阻礙CER的關鍵原因之一[55],但有較多研究關注管理層態度與CER行為之間的不一致。如,Kuasirikun等的研究表明,即使管理層對環境態度較為關心,但是他們并不一定會將其轉化為行動[56]。因此可以認為,管理層態度對CER行為影響可能需要其他驅動力量的協同。

2.2.5 企業治理機制

過往研究大多關注企業治理結構對CER/CSR信息披露的影響。Alsaeed研究發現,董事會構成、非執行董事、多元化董事構成、外資股東數量對CSR披露內容指數和長度制度顯著相關[57]。Khan聚焦私人商業銀行,研究企業治理結構對企業CSR披露的影響,結果顯示,非執行董事和外籍董事成員數量對CSR/CER報告有顯著性正向影響[58]。Andrikopoulos和Kriklani研究了139家哥本哈根上市企業2009年數據,發現非執行董事的存在、董事局主席年齡、具有法律背景的CEO等與CSR/CER環境披露顯著正相關[59]。鑒于信息披露與CER行為的密切相關性,我們因此認為企業治理結構是企業CER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2.2.6 企業自身條件

實務中,企業推行CER還應考慮企業運作的特征、在供應鏈中的地位、環境管理能力與技術等客觀條件,因而這些因素實際上對CER構成影響。Henriques和Sadorsky等認為,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越臨近自然資源(生產型企業),它們越可能采取積極的環境計劃,而在產業鏈中提供服務的企業(如銷售型企業),它們采取CER戰略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2]。Campopiano和De Massis通過98家意大利大中型企業的CSR信息發布情況發現,自身條件存在差異的家族企業發布了更多的CSR報告,但它們并不遵守CSR標準,而期望從不同CSR主題中對CSR情況進行披露[31]。

3 CER的影響結果

如Porter所言,CER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說教層面上,否則CER研究對實踐的推動力將會脆弱無力。于是,眾學者對CER對企業的影響結果進行了廣泛論證,試圖推動更多、更廣泛的CER行為。

3.1 企業管理效率

對生產與營運成本的影響。Berry和Rondinelli等主張,企業CER通過環境創新與技術進步,可改變此前缺乏效率的生產方式,降低企業浪費與提高資源效率,并最終體現為成本節約效應[60]。眾多研究對該主張進行了證明:Sharma等基于加拿大企業樣本的研究證實了成本效應[17];Nehrt基于8個國家50多家化學紙漿企業的研究發現污染降低技術可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61];Hart和Ahuja利用投資者社會責任研究中心(IRRC)資料分析了節能減排與企業績效(ROA)的相關關系,發現美國企業提高排放效率可提升營運效率、節約成本并為企業帶來成本優勢[12]。Jo等發現CER成本降減效應與時間周期相關。他們采用覆蓋29個國家的企業數據進行的研究顯示,CER可以降低企業生產的環境性成本(包括能源節約、資源利用與廢物排放等),但降低成本效應需要至少1~2年的時間滯后期才能體現[62]。

對雇員關系及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的影響。CER是企業公民行為,其對企業雇員關系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受到研究學者的關注。其中,Maignan和Ferrell采取實證的方法闡述了CER對人力資源管理效率、勞動生產率、員工忠誠度、工作創造性等方面的積極影響[63]。還有研究顯示,CER及環境績效良好的企業不僅可以提升雇員職業忠誠,還能吸引到高素質員工[64],因為高素質員工在選擇職業時對企業有更多的挑剔(如較高的企業公民行為標準)。Tilley等則研究了通過可持續創業進行CER承擔的情況,結果顯示,可持續創業創造共享價值的理念及其行動能夠幫助企業建立積極向上的組織氛圍,增強企業創新創意能力,并提升員工的職業承諾[65]。D?gl和Holtbrügge則從企業環境事故(如原油泄漏事故等)對員工流失影響的角度闡釋破壞性CER行為的消極作用,他們證明了來自第三方的環境控訴影響企業營運,影響員工滿意度導致高素質員工流失等[66]。

此外,Azzone(1996)等學者還從企業提升產品質量、資源利益效率、降低曝光風險、降低商業保險資費、獲得更低成本的金融資源的能力等角度闡釋CER對企業管理效率的積極影響[67]。

3.2 品牌形象與聲譽

隨著環境危機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增多,企業面臨超越經濟貢獻之外的更多期望,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不僅僅關心企業的經濟表現,還期待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與環境責任[68]。因此,Hanna等指出,現代企業需要社會導向的項目,以降低企業的社會性風險與提升企業聲譽[69]。從結果來看,CER表現良好的企業因為滿足了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超越法律法規之外的責任期待,往往被視為優秀的企業公民,從而獲得企業聲譽等無形資產,并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客戶認同、滿意度與品牌忠誠等最終體現為銷售業績增長及企業資產增值。

進一步地,眾多學者還證實了CER對企業聲譽的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CSR/CER本身就是企業聲譽的重要維度[70]。如Miles和Covin(2000)檢查了CER、企業聲譽和財務績效的相互關系,他們發現企業聲譽是CER帶給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71],也就是說,CER幫助企業提升聲譽,并提升企業獲得市場和財務上的績效。類似地,Konar和Cohen證實,標準普爾(S&P)指數500強企業里環境表現不佳的企業通常會因為企業聲譽不佳而在資本市場表現糟糕[55]。Cuesta等研究發現,銀行系統通過推售環境倫理性理財產品,提升企業聲譽,降低金融企業營運的社會性風險(如誠信危機)。概言之,CER有助于完成企業形象塑造和聲譽提升,并幫助企業獲得無形資產,減少政府管制等經營風險。

此外,還有學者對CER提升品牌聲譽的機制進行了探索。如Lin等對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對企業聲譽的負面影響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發現社會公眾的企業倫理性感知是重要中介變量,而CER行動及其相關信息是公眾倫理性感知的關鍵線索[72]。研究發現,CER/CSR活動被視為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品牌聯想和品牌偏愛的重要決定因素,那么包括環境事件營銷在內的CSR/CER溝通將在CER提升品牌聲譽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3.3 企業財務績效

自利假設下的經濟組織(企業)可推進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讓人懷疑,Hawken等學者則提出倫理導向下的企業CER可幫助環境、社會和財務目標的共同實現[73]。也就是說,關注環境績效改善的CER能夠為企業帶來財務績效。但是,現有文獻對CER是否提升企業財務績效并未形成一致。Molina-Azorin等文獻回顧發現,21份研究顯示CER對CFP有積極影響,而11份研究顯示CER對CFP沒有或為消極影響[74]。

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于Cai和He的研究成果[75],他們篩選了1992—2011年美國上市企業樣本,以KLD指標表現較好的企業組成股票池,控制企業特征并去除奇異值。結果顯示,從第4年開始,這些企業具有超過行業平均回報3%以上的投資回報。其他學者則對其提升機制進行了進一步闡釋,CER意味著生態效率,將帶來更好的生產或營運效率,并且強化企業的固有特征或戰略性定位,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或者是,倫理導向的CER企業更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更高的股票價格和更低的資本成本就理所當然,因為這些企業具有更低的經營風險。Edmans解釋說,CER企業的無形資產即期內并不容易顯現在經營業績或財務回報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通過股票市值的增長或經濟績效的改善體現出來[76],Cai和He的研究無疑是對Edmans觀點的證實。

針對有研究沒能證實CER與CFP的積極影響,不同學者對其原因進行了闡釋:①采用行業混合樣本。很多研究采取多行業混合樣本,有些CER回報周期長,有些需要高額投資,有些是有“漂綠”嫌疑的爭議性企業,結果自然難以形成一致[77]。②選用截面數據。如Cai和He所述,CER提升CFP有一定時滯效應,采取截面數據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間作用機制[75]。③將不同維度的績效指標混在一起進行研究。財務績效有眾多指標,ROE、資產回報率、利潤以及投資回報率等,這些績效指標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如沒有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充分考慮,結果出現分歧將是必然的。④很多研究沒有充分考慮CER邊際效益問題。如Günster和Van Dijk認為,CER與CFP呈倒U形關系,并不是線性關系,超越最適區間,兩種可能關系為負[78]。

3.4 可持續競爭優勢

學者們發現,簡單復制的CER通常并不成功,因為CER需要相匹配的能力及資源支持[44]。換言之,有效的CER將與企業資源、能力、技術條件等實現整合,形成不可復制的技術整合能力、資源獲得能力、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以及市場競爭能力,學術界通常將其概括為可持續競爭優勢。文獻回顧發現,學術界從三個角度來進行闡釋。

其一,選擇典型CER案例或基于環境消費輿情調查進行概括歸納。Falck和Heblich基于BP、GE等CER案例研究指出,CER可幫助企業獲得提高員工生產效率、進入新的細分市場、提升企業聲譽、獲得忠誠客戶、吸引“綠色消費者”以及吸引高素質員工等方面的巨大商業利益[79]。Willard等則基于大范圍的環境輿情調查[80],出版了一系列書籍,如《可持續浪潮》《可持續優勢》等,在其作品中指出CER承擔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整合可以為企業帶來降低生產與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減少企業營運消耗、提升企業外部市場影響以及獲得融資便利等巨大商業利益。

其二,提出一些綜合變量來闡釋和檢驗CER可持續競爭優勢效應,如品牌可持續性、綠色競爭優勢等。其中,Kitchin用品牌可持續性來概括企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他認為品牌并非是企業組織管理者創造,也不是投資者,甚至不是消費者創造,而是利益相關者創造[81]。Senge則進一步將品牌可持續性界定為CER企業與眾不同的綜合屬性,包括環境友好、親社會、健康、安全、可靠性等,反映CER企業環境友好性等綜合屬性對消費者品牌認知及消費意向的影響能力,以及CER企業環境行為及其利益相關者關系改善將幫助企業獲得金融資源、政策支持以及輿論關注等方面的能力[41]。Arend提出綠色競爭優勢的概念,并論證了CER承擔通過差異化成本與利益、綠色形象與活動、提升產品安全性、降低生產浪費和消除制度沖突等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優勢的理論主張[82]。

其三,基于特定的CER行動進行其競爭優勢探索。CER存在各種形態,為深入探索CER的影響結果,眾學者將CER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來進行。如Pe?a-Vinces和Delgado-Márquez將CER限定于EMAS綠色管理范疇,系統地探索了綠色管理對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影響[83]。研究發現,綠色管理行動可在三方面建構可持續競爭優勢:①生產效率改善。由于綠色管理的推行,很多企業的廢物與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因而生產效率提升帶來企業的成本優勢。②產品差異化。系統性的綠色管理手段,可以確保產品的安全、健康以及其他的產品特性,從而可以實現與競爭對手相比的差異化,幫助企業獲得進入特定市場的優勢并提升市場業績。③不可復制的額外優勢。他們基于秘魯企業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通過EMAS綠色管理行動可促成國際性投資創業行動,而其他CER行動卻沒有這樣的結果。

4 未來研究展望

基于前文文獻綜述,我們發現,CER研究在理論建構、CER實務性、CER阻礙因素、全球本土化、中小企業CER研究以及CER創新等方面尚存不足,未來的CER研究將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

4.1 CER理論建構問題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CER共識達成的重要基礎,但環境并不是獨立個體或組織,沒有獨立的利益訴求主體,欠缺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力。即使現有研究將環境主管部門、輿論等列為環境利益相關者,但這些主體并非環境直接利益相關者,因而他們對企業CER的影響能力與程度是讓人疑慮的。正因為如此,部分學者選擇了戰略視角來搭建CER研究的理論框架[12,14],甚至有人提出基于機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機會)的創業管理研究框架[51]。即CER是企業為了抓住外部市場機會、獲得不可復制的能力(環境技術、管理管理與材料成本等)、提升品牌聲譽以及進入特殊市場影響力等的戰略或創業選擇。但是,CER要求企業做一個好的環境公民,如果所有企業都采取CER戰略,其競爭優勢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競爭優勢的本質在于差異性;如果所有企業都視環境問題為創業機會,CER機會將無從談起。理論建構問題和CER測量息息相關,只有越來越科學的CER理論建構,前述CER測量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解決。

4.2 CER實務性操作問題

CER研究終極性任務是推動并幫助企業CER實踐,但學術界沒能清晰回應“如何進行CER承擔才能建立優勢和提升績效”的關鍵性問題。如前文所述,學術界證實了CER對企業內外部競爭優勢以及財務績效的影響力,但是,也有眾多學者在調查GM汽車等企業CER實踐后指出,并不是所有CER都合算,甚至有人指出,CER企業的市場優勢只有在狹小的綠色消費市場才能成立。Jo等因此認為,即便在CER與CFP關系問題上,學術界依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62]。迄今,學術界提出了企業可采取環境友好型產品開發、環境影響管理、供應鏈管理以及參與環境慈善活動等形態進行CER切入[84],但學術界并沒有厘清形態CER的有效性條件,即在什么條件下,這些CER活動可以在商業上有利可圖。此外,實務性研究中,CER溝通被認為是CER產生績效的重要中介[85],而傳統的營銷方法并不適用,通過事件營銷的方式通常會遇到消費者不信任甚至懷疑,但是綠色營銷研究剛剛起步。

4.3 CER阻礙因素的研究

概括前文,CER研究框架大致可以這樣來描述:CER外部因子(制度環境、市場力量、利益相關者和企業自律機制等)是企業CER的推動力量,行業因素(環境敏感性、集中度、國際化程度等)和企業內部因素(規模、環境技術能力、所有者關系、治理結構以及管理價值觀等)是CER行為的調節變量,企業管理效率(成本優化、職員忠誠以及抗風險能力等)、品牌形象與聲譽、可持續競爭優勢以及財務績效是CER結果變量。但是,這樣的研究不能解釋相同外部環境下的企業CER行為出現巨大分野的問題,也不能解釋企業高管的環境態度與企業CER行為存在背離等現象,因此需要在研究框架中增加對CER阻礙因素的關注,才能使得研究框架合理化。雖然,已有研究認為環境執法不嚴、人類行為慣性、企業文化等是重要的阻礙因素[86],但是,這些研究并不足夠。可以預見,CER阻礙因素是未來重要的研究領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尤為如此。

4.4 推進中小型企業(SME)CER研究

通常地,中小企業找不到CER行動的充足理由,因為它們對環境影響的感知是微小的[26]。它們對待CER問題更多的是反應性,而不是主動性。因此,現有CER研究大多數以大企業為對象,中小企業被嚴重忽略。事實上,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全球大部分環境污染和廢棄排放來自于中小企業??梢哉J為,沒有中小企業的參與,CER承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不能最終完成。既有研究發現(如Williamson等),中小企業CER行為具有異質性。它們對環境法規的敏感性不強;中小企業社會關注度并不高,環境監督、消費者以及輿論媒體對它們幾乎沒有影響;它們環境認知并不強,通常認為國家和政府才是環境問題的責任者,或者認為大型企業才是CER責任承擔的主角。但是,這些僅有的研究顯得較為粗略,并沒有形成解釋中小企業CER行動及現象的理論基礎,對如何推動它們采取CER行動缺乏實務性切入點。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小企業CER研究將得到重點關注。

4.5 開展全球本土化研究

一方面,CER等問題具有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各國緊密相連,CER研究理論框架以及研究范式都具有全球共同性[63]。另一方面,國際和地區存在差異性。現有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CER的認知是存有差異的。美國、英國、荷蘭和法國對不同CER項目的重要性評價并不相同,其CER行動及其溝通的原則、內容、主題及方式存有重要差異。美國企業傾向于自由裁量,以選擇它們認為的倫理和環境義務,而歐盟《戰略2020》綠皮書為歐洲各國CER奠定了基礎,主張將CER與企業日常運作進行整合,大大超越了自由裁量范疇。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CSR/CER模型的理解和應用出現非常大的差異,使得CER研究與溝通在實際推進中遇到問題,甚至引起混淆[87]。比如,在發達國家被認為是普遍接受的行為規范,在發展中國家可能并非如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全球本土化研究就成為一個解決方案,即在全球普適的CER理論構建與基于特定情境的本土化研究之間做出平衡。

4.6 關注CER創新問題

如前文所述,CER不僅面臨成本、資源、能力等約束,還面臨企業CER同質化與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因而CER創新就引起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關注。Aras和Crowther指出,當前是商業責任年代,但只有靠創新性承擔,才能解決困擾我們的環境性問題[5]。通過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和雙贏的環境戰略被視為CER的持久動機所在。此前的研究早已表明,沒有難度的環境保護措施很快會枯竭。此外,隨著消費者與市場競爭的升級,市場對產品創新有越來越高的要求,綠色管理與CER戰略推進是為滿足消費者產品創新的一個方向[44]。當然,既有研究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一定探索。例如,Lampikoski 通過案例分析闡釋了綠色創新在CER與企業競爭優勢獲得之間的中介關系,并提出綠色創新的實現需要三種管理能力作為必要條件,即不斷的研究能力、識別機會和實現行業革命的能力[88]。但是,CER創新的研究剛剛起步,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在該主題上進行突破,以更好地服務于CER實踐。

無疑,CER研究展望對于國內CER研究和實踐具有啟發意義:應該開創性地整合國外CER研究的既有成果,結合中國情境開展本土化研究、中小企業研究、阻礙因素研究等進行重點突破;相關研究基金可以在這些領域進行重點扶持,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CER創新設置為優先資助領域;政府部門及行業主管部門則應該充分關注阻礙CER的因素以及給予一定的制度性激勵,促成更多的CER行動實踐。

[1] GARRIGA E, MELé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 territ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53(1-2): 51-71.

[2] HENRIQUES I, SADORSKY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1): 87-99.

[3] ?ZEN ?, KüSKü 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var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2): 297-313.

[4] ORLITZKY M, SIEGEL D S, WALDMAN D A.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2011, 50(1): 6-27.

[5] ARAS G, CROWTHER D. Sustaining business excellence[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10, 21(5): 565-576.

[6] RAHMAN N, POST C. Measurement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CSR): toward a transparent, reliable, and construct valid instru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05(3): 307-319.

[7] BANSAL P, ROTH K.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4): 717-736.

[8] MAZURKIEWICZ P.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Is A Common CSR Framework Possible?[M]. Washingtan:World Bank, 2004.

[9] LYON T P, MAXWELL J 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8, 2(2): 240-260.

[10] ONKILA T J. Corporate argumentation for acceptability:reflection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stakeholder relations i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atement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7(2): 285-298.

[11] YOUNG W, TILLEY F. Can businesses move beyond efficiency? The shift toward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in th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ebat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15(6): 402-415.

[12] HART S L, AHUJA G. Does it pay to be green?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6, 5(1): 30-37.

[13] SCHALTEGGER S, WAGNER M.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categories and interaction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1, 20(4): 222-237.

[14] CRAMER J. Company learning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5, 14(4): 255-266.

[15] GILLEY K M, WORRELL D L, DAVIDSON W N, et al.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nd anticipated firm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cess-driven versus product-driven greening initiativ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6): 1199-1216.

[16] 弗蘭克·B·弗里德曼,環境管理實踐指南[M]. 蕭凱,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17] SHARMA S. 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4):681-697.

[18] TRUMPP C, ENDRIKAT J, ZOPF C, et al. Definiti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126(2): 185-204.

[19] MARSHALL J D, TOFFEL M W. Framing the elusiv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 sustainability hierarch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3): 673-682.

[20] PEROTTO E, CANZIANI R, MARCHESI R,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n EMS context: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4): 517-530.

[21] STANWICK P A, STANWICK S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siz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8, 17(2): 195-204.

[22] PUNTE S, REPINSKI P, GABRIELSSON S.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Asia’s industry[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5, 2005, 50(11): 41-51.

[23] MOON S G, DELEON P. Contexts and corporate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examining the EPA's green lights voluntary program[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07, 20(4): 480-496.

[24] Van BUREN J. Critical environmental hermeneutics[J]. Environmental ethics, 1995, 17(3): 259-275.

[25] MATTHEWS D H, CHRISTINI G C, HENDRICKSON C T. Five elements for organizational decision-making with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38(7): 1927-1932.

[26] WILLIAMSON D, LYNCH-WOOD G, RAMSAY J. Driver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manufacturing SM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S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7(3): 317-330.

[27] JOSE A, LEE S M.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f global corporations: a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websi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72(4): 307-321.

[28] GUENTHER E, HOPPE H, POSER C.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irms in the mining and oil and gas industries: current status quo of reporting following GRI guidelines[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6, 2006, 53(20): 6-25.

[29] D’APRILE G, TALò C.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 new multidimensional scale[J].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014, 26(3): 153-175.

[30] CLARKSON P M, LI Y, RICHARDSON G D, et al. Does it really pay to be gree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1, 30(2): 122-144.

[31] CAMPOPIANO G, DE MASSIS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a content analysis in family and non-family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129(3):511-534.

[32] LONG C, LIN J. Theoretical and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mental model of the public in China: based on a typical survey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10): 167-174.

[33] SIEGEL D S, RENKO M. The role of market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 recogniz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2, 50(5): 797-816.

[34] AREVALO J A. Critical reflective organizations: an empirical observation of global active citizenship and green polit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6(2): 299-316.

[35] SCHWARTZ M S, 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 13(4): 503-530.

[36] KANG K H, LEE S, HUH C. Impa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 29(1): 72-82.

[37] KILIAN T, HENNIGS 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n controversial industries[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14, 26(1): 79-101.

[38] CLAASEN C, ROLOFF J. The link between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the case of De Beers in Namibi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07(3): 379-398.

[39] MELé D, DEBELJUH P, ARRUDA M C. Corporate ethical policies in large corporations in Argentina, Brazil and Spai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3(1): 21-38.

[40] PELOZA J, WHITE K, SHANG J Z. Good and guilt-free:the role of self-accountability in influencing preferences for products with ethical attribut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3, 77(1): 104-119.

[41] SENGE P M, SMITH B, KRUSCHWITZ N, et al. The Necessary Revolution: How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World[M]. Panvers Crown Business, 2008.

[42] ZHU Q H, SARKIS J, LAI K H. Initiatives and outcomes of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1): 179-189.

[43] GULER I, GUILLéN M F, MACPHERSON J M. Global competi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ISO 9000 quality certificat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2, 47(2):207-232.

[44] GARCéS-AYERBE C, RIVERA-TORRES P, MURILLOLUNA J L.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xpectation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2, 50(2): 189-206.

[45] GREEN A O, HUNTON-CLARKE L. A typology of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for company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 12(5): 292-299.

[46] DOH J P, GUAY T 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policy, and NGO activis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institutional-stakehold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1): 47-73.

[47] AZIZUL ISLAM M, DEEGAN C. Motivations for an organisation with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repo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Bangladesh[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08, 21(6):850-874.

[48] MELNYK S A, SROUFE R P, CALANTONE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on corporat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3): 329-351.

[49] BARNETT M L, KING A A.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of industry selfregulation[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Atlanta, Georgia: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6: M1-M6.

[50] NEU D, WARSAME H, PEDWELL K. Managing public impressions: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annual report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8, 23(3): 265-282.

[51] PARRISH B D. Sustainabil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desig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5): 510-523.

[52] HANSON J D, MELNYK S A, CALANTONE R J. Core valu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strong inference approach[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4, 2004, 46(12): 29-40.

[53] DU X Q. Does religion matter to owner-manager agency costs?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 118(2): 319-347.

[54] AL-TUWAIJRI S A, CHRISTENSEN T E, HUGHES K E.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4, 29(5-6): 447-471.

[55] JENNINGS P D, ZANDBERGEN P A.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4): 1015-1052.

[56] KUASIRIKUN N. Attitude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 Thailand[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5, 16(8):1035-1057.

[57] ALSAEED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irm-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losure: the case of Saudi Arabia[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6, 21(5): 476-496.

[58] Khan M H U Z.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lement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report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ivate commercial banks of Banglade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management, 2010, 52(2):82-109.

[59] ANDRIKOPOULOS A, KRIKLANI 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m: the case of Denmark[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20(1): 55-64.

[60] BERRY M A, RONDINELLI D A.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98, 12(2): 38-50.

[61] NEHRT C. Timing and intens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7):535-547.

[62] JO H, KIM H, PARK K.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131(2): 257-284.

[63] MAIGNAN I, FERRELL O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 32(1): 3-19.

[64] BOYD N, GESSNER B. Human resource performance metrics: methods and processes that demonstrate you care[J].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3, 20(2): 251-273.

[65] TILLEY F, YOUNG W. 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 could they be the true wealth generators of the future?[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6(55): 79-92.

[66] D?GL C, HOLTBRüGGE 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employer reputation and employee commitment: an empirical study in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4, 25(12): 1739-1762.

[67] AZZONE G, NOCI G, MANZINI R, et al. Defin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 integratedframework[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6, 5(2): 69-80.

[68] SHINKLE G A, SPENCER J W.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hip: sustainability reports of automotive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 47(1): 123-133.

[69] HANNA R, ROHM A, CRITTENDEN V L. We’re all connected: the power of the social media ecosystem[J]. Business horizons, 2011, 54(3): 265-273.

[70] SMAIZIENE I. Children-engag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s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J].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view, 2015, 3(4):89-103.

[71] COVIN J G, MILES M P.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3(3): 47-63.

[72] LIN H, ZENG S X, WANG L Y, et al. How does environmental irresponsibility impair corporate reputation? 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23(6): 413-423.

[73] HAWKEN P.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How Business Can Save the Planet[M].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74] MOLINA-AZORíN J F, TARí J J, CLAVER-CORTéS E, et al. Quality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and issues of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9, 11(2): 197-222.

[75] CAI L, HE C H.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equity pr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25(4):617-635.

[76] EDMANS A. Does the stock market fully value intangibles? Employee satisfaction and equity pric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 101(3): 621-640.

[77] INOUE Y, LEE S. Effec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ourism-related indus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4): 790-804.

[78] GüNSTER A, VAN DIJK M A. The impact of European antitrust policy: evidence from the stock marke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6, 46: 20-23.

[79] FALCK O, HEBLICH 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doing well by doing good[J]. Business horizons, 2007, 50(3):247-254.

[80] WILLARD B. The New Sustainability Advantage: Seven Business Case Benefits of A Triple Bottom Line[M]. Gabriola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12.

[81] KITCHIN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br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3, 10(4): 312-326.

[82] AREND D J.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t SMEs:Considering motivations, capabilities, and instrumentalism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25(4): 541-561.

[83] PE?A-VINCES J C, DELGADO-MáRQUEZ B L. Are entrepreneurial foreign activities of Peruvian SMNEs influenced by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ree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9(4): 603-618.

[84] ORSATO R J.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9.

[85] VELEVA V R. Manag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 a new tool for companies[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17(1): 40-51.

[86] SETTHASAKKO W. Barriers to implemen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Thailand: a qualitative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2009, 17(3): 169-183.

[87] AGUILERA R V, WILLIAMS C A, CONLEY J M, et al.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 and the U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6, 14(3): 147-158.

[88] LAMPIKOSKI T. Green, innovative, and profitable: a case study of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at interface Inc[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2(11):4-12.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broad

LONG Chengzhi1, Jan. C. Bongaerts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34; 2.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Bergakademie Freiberg 09599, Germany)

Till now,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g. smog) has gone awa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E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comes a business norm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o it is necessary and worthy to review 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especially when China are being in environmental crisis heavily.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school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business ethics,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trategy, environmental undertaking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article reviewed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 suggestions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highlighted CER determinants(e.g. institution, markets, industries, companies, stakeholders, etc.), and listed the main possible results from CER(e.g. managerial efficiency, brand image or reputation, fi nancial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etc.).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accordant conclusion in this fi eld. Then, the authors prospected the research trend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global-localization, strategic CER, innovative CER,and exploitative study on CER of SMEs etc. In the end, the authors discussed how to implement C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a.

CER; stakeholder theor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orpo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270;F205

1674-6252(2017)04-0098-11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7.04.09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快時尚品牌跨地方升級的文化地理過程:基于入境國際品牌的案例研究” (41301140);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品牌可持續性涌現的復雜系統研究”(2015A030313703);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平臺特色創新項目及創新強校工程項目“CSR2.0與可持續創業”(20170408112)。

龍成志(1973—),男,廣東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營銷戰略與可持續管理領域的研究,E-mail:louiee@yeah.net。

猜你喜歡
環境研究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免费网站| 网久久综合|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色135综合网|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四虎AV麻豆|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91亚洲精选| 久久婷婷六月| 狠狠v日韩v欧美v|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99资源在线|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igao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 久久无码av三级| 中文字幕va|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1区| 9啪在线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国精品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国产精品视屏|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aaa国产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欧美国产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99热最新在线| 999精品免费视频|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