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反侵權假冒創新戰略聯盟 董 濤
高價值專利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添新動力
◎ 中國反侵權假冒創新戰略聯盟 董 濤
10月18日,萬眾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作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強化知識產權創造的有力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實施了專利質量提升工程,一些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通過近年來的實踐,高價值專利在企業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凸顯。
2017年上半年,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將其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專利以5億元的價格許可給一家企業,創下山東省專利權許可轉讓價格新紀錄。
1.048億元!繼山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繼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趙中偉教授團隊的“電化學脫嵌法從鹽湖鹵水提鋰”技術3件相關專利,以獨占許可方式成功轉讓給上海鄲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使用費超過1億元。
這就是高價值專利的力量,發明專利指標不僅是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也是衡量自身科技創新程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標準。如今,基于專利的競爭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高價值專利正日益成為決定一個企業、地區乃至一國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2017年上半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共56.5萬件,同比增長6.1%。共授權發明專利20.9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0萬件。截至2017年6月底,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22.7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9件。但我國還不是專利強國。數據顯示,在一些新技術、新材料領域,在海外專利布局方面,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日益凸顯。提升專利質量,是我國由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必然要求。
創新,不僅不斷引領和助推各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供給。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創新產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從目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能力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上依然薄弱,創新投入的增加并未帶動供給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步提高。培育高價值專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提升創新質量的現實要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應更多強調專利創造的質量和水平,把提升創新效益作為專利創造的目標,通過培育具有較高技術和市場價值的高價值專利作為創新供給來支撐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創新的主體,也是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受益的主體;專利是創新的結果也是知識變成效益的途徑。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知識產權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把它作為企業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和運用,顯著增強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高價值專利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體現,可以讓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同質競爭,對企業的創新成果形成一定的保護壁壘,保護企業研發投入的意愿和積極性,為企業的持續創新提供動力。
如今,神舟、大飛機、攪拌摩擦焊接生產線等一批批分布在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重大工程不斷驚艷全球,一個個高價值專利逐漸構筑起我國創新的高地。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面的提升,高價值專利的效果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