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涵 戴森 范少東
基于效果視角下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研究
■ 吳涵 戴森 范少東
基于效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模式是現有維修保障模式的有益創新,更是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現途徑。但目前,民營企業如何參與基于效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提高保障的深度與廣度卻鮮有研究。本文從現有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模式的壁壘剖析入手,隨后提出基于效果視角下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實際內涵與特點,并分析了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對各主體的實際利益,最后提出意見建議,以期為我軍裝備保障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新的研究與實踐思路。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與國防建設的不斷深入,我軍軍事投入與國防科技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大量高技術武器裝備列裝部隊在提升我軍戰斗力的同時也給部隊裝備保障帶來現實性的難題,原先依靠自身建制的保障力量已經逐漸不再滿足現代化的作戰單元與戰爭需求,依靠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保障是當前形勢下提升裝備保障效能與服務部隊的有益補充,更是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現實需要。在本世紀頭20年,美國先后提出“感知與響應保障”與“21世紀遠征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先進的保障理念,美國防部也聯合工業界就創新裝備保障理念與降低保障費用進行了研究與驗證,結果表明采用基于性能與效果的裝備保障方法能降低10%—20%的保障費用,并提高服務質量與縮短維修時間。而在我國,基于效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尚在摸索實踐階段,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體系與保障流程。鑒于此,研究基于效果的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特點,并結合實際提出合理的實踐思路與建議對策顯得十分必要。
我軍現有的裝備維修保障按資源消耗量與難度劃分可以分為裝備日常維護與小修、中修、大修,在裝備配套維修模式上也形成了軍隊自我維修模式、軍民一體化維修模式與社會化維修模式三大特色。在裝備生產復雜化與裝備性能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目前裝備配套維修保障主要依靠承制單位開展“技術服務”,履行原先與軍方的有關合同條款與法規條令。但現行保障模式發展至今已開始顯示出諸多問題,難以滿足平戰條件下裝備維修保障任務。
一是裝備維修經費居高不下,維修時效要求不嚴。裝備維修經費是在保障裝備正常使用過程中用于維護與修理的專項經費。當前武器裝備發展迅速,技術復雜,單個裝備維修經費大幅攀升。而現有維修保障模式,承研承制單位與供應商對于使用裝備維修經費卻并未做到節省開支、降低成本、有效監控,而維修合同的履約項目中也未提及基于維修結果的獎懲,這更增加了高成本的維修風險,導致維修效果不顯著,維修經費卻巨大。而裝備維修的時效性作為現代戰爭的突出特點,更是裝備維修保障的重點研究內容。高技術裝備所涉及的類別眾多,光學電子、新型材料、制導系統、人工智能等裝備依靠承制單位短時間進行配套保障難度不小。此外,部隊裝備報修流程復雜,牽扯部門多,響應速度慢,嚴重影響到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時效性與裝備完好率。而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時效要求作為反應裝備維修效率的重要指標,更是戰時裝備戰斗力再生的重要保證。
二是承制單位重視合同簽訂,輕視合同監控與履約。承研承制單位與軍方簽訂裝備訂購合同時,為了獲得利益往往重視合同的訂立,但在合同監控與履約環節動力不足。現行裝備維修定價按承制單位任務成本百分比計提利潤,這導致“多壞多修多利潤”的惡性循環屢禁不止,嚴重影響裝備維修經費的效益。在合同監控環節,軍方缺乏相應的維修等級評估與合同風險監控,承制單位對于裝備配套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更是缺乏合同的監控。在裝備配套保障地位日益突出,任務日趨繁重的情況下,軍方原有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理念逐漸不再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
三是裝備配套保障單位效率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在現行裝備維修保障模式下,配套保障單位對于軍方需求了解不及時,產生了裝備備件存儲不足常態化,維修資源沒有適時適地最優化配置等問題,導致了裝備維修運行效率和維修效益大打折扣。裝備配套維修保障事關裝備的可靠性程度與完好率,因此裝備配套保障效率也深刻影響平戰環境下部隊的戰斗力。此外在裝備配發部隊后,承制單位與軍方僅在裝備中修與大修進行交流合作,而在推動創新、加快維修保障方式的轉變,滿足不斷變化的裝備保障需求,承制單位則明顯意識不強、動力不足。
(一)基于效果視角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內涵
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是“基于性能的后勤”這一概念的自然延伸,該維修保障理念提出:“軍方購買的不再是一次單獨的裝備維修保障服務,而是一段時間或者使用次數內約定的裝備整體作戰性能”。它摒棄了對武器裝備性能本身的關注,是將目光轉向維修效果、作戰效能等指標,并且將基于效果的維修與基于效果的合同理念兩者結合應用于裝備配套保障。在效果視角下,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保障,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根據具體保障效果如維修后故障的間隔時間、報修反應時間等量化指標進行競爭考評,從而與社會化的維修保障單位簽訂維修合同。這種合同采取獎懲激勵以實現軍方的全程參與,信息交換與技術交流,通過類似于“采辦包”的形式來強化裝備配套維修市場的競爭,減少了原先裝備維修保障模式的諸多弊端。
基于效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模式更多強調軍方與維修合同商之間的價值共創與合同生產。相比原先裝備配套保障模式,在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與技術交流上,這種新模式能通過合同的既定約束與激勵,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當。此外,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彌補了軍方在科研訂購過程中監督管理的缺失漏洞,對于維修保障能力一直未達要求的合同商,軍方也有權終止履約合同,及時避免損失與提高裝備維修保障效益。
(二)基于效果視角下民營企業參與配套裝備維修保障的特點
一是注重成本管控,發揮裝備維修經費的最大效益。原先軍工維修企業與軍內保障性維修廠商的裝備維修價格是由定價成本固定加成利潤比例構成,民營企業的裝備維修價格由維修成本、利潤與稅金三大塊組成,這種傳統模式的定價偏差表現在民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且必須繳納稅款,抑制了市場競爭也造成維修價格普遍較高。在傳統模式下,軍方購買企業的是這次維修價格反應出的單獨裝備維修保障服務,這間接造成了“多壞多修多利潤”的惡性循環。而基于效果的維修理念卻擺脫了依據維修服務次數進行收費的思路,軍方不再考慮承制方采購的配套零部件數量或維修保障次數,通過簽訂“一段時間或者使用次數內約定的裝備作戰效能”的合同,只為裝備的戰技術性能或可靠性程度支付費用。采取這種策略,企業將更加關注維修后的結果與注重成本管控,“多壞多修”的維修理念將徹底革除,發揮裝備維修經費的最大效益。
二是關注招投標建設,擴大裝備配套保障市場的競爭程度。裝備維修市場是一個壟斷性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交易費用高與尋租設租的現象在裝備維修市場環境下屢見不鮮。效果視角下維修保障的概念包含基于效果的維修與基于效果的合同兩大類,民營企業參與基于效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一方面完善了軍方在維修市場的招投標制度建設,另一方面擴大了裝備維修市場中供給方的競爭程度。隨著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民營企業參與裝備維修可能維修質量更好、費用更少、效益更高,因此,民營企業承擔裝備維修服務更能滿足要求的技戰術性能與可靠性,提高裝備維修市場的競爭程度。
三是強調激勵手段,提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質量。基于效果的維修理念促使裝備維修責任方革除原先“多壞多修多利”的維修保障思路,轉而將重點關注維修后的可靠性程度與裝備性能。因此根據維修效果的具體計量指標,如裝備維修壞損率、故障平均間隔時間等,軍方對表現較好的合同方授予較高利潤與相應獎勵辦法,以此激勵民企等裝備配套保障供給主體提升維修保障質量,不斷改進技術手段與管理方法滿足部隊日趨復雜的裝備配套維修保障任務。
(三)基于效果視角下各裝備維修主體的利益分析
根據“經濟人”假設,各經濟主體行為的本質是為其經濟利益服務,因此本文探討基于效果的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各主體利益包括軍方利益與民營企業利益兩大類。
一是軍方獲得的利益。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模式給軍方帶來的最大利益擺脫了原有單次裝備維修保障服務付費的模式,打破保障承辦方“多壞多修多利”的固有理念,在節省裝備維修經費的同時提高裝備維修質量,發揮經費的最大化效益。并且基于效果模式下各維修承辦主體更加關注裝備技戰術性能與可靠性程度,加強了維修市場的競爭行為;其次,基于效果的合同能更好調整軍方和合同商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保證預期結果的同時軍方可以減少監督成本與審查次數,降低交易與監控成本;最后,軍方通過可預見的具體結果支付費用,促使企業做出更準確的成本預測。
二是民企獲得的利益。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模式給民企帶來的最大利益保證了裝備維修市場一定程度的公平性。民營企業作為我國裝備維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參與維修保障任務在定價與稅收方面仍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新維修保障模式將關注重點集中于技戰術性能與可靠性程度,這就決定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的優質民企更能獲得維修合同。其次,實行基于效果的合同賦予民企對服務交付更大的控制權,并且民營企業在滿足不斷變化的裝備保障需求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管理與技術創新能力。
(四)基于效果視角下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配套維修保障的意見建議
現階段,要把基于效果的民企參與裝備配套保障模式應用于裝備保障領域就要轉變原有思路,以基于效果的維修與合同為立足點,加強軍用標準化建設,促進保障信息化發展,構建起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體系。
1.以軍民標準通用化為抓手,優先做好頂層設計
轉變現有裝備配套維修保障模式,更好地發揮民營企業的技術優勢,就需要破除軍民技術共智共享壁壘,提高軍用裝備部件的通用性。首先,需要建立軍民通用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設立標準化專家庫,發揮專家在標準審查、裝備設計、定型評審中的作用,逐步縮小軍用標準范圍。美軍早在2001年就提出利用三軍、民用和盟國的空間系統資源,采用聯合技術標準,力求其裝備維修保障資源與配套裝備不僅軍民通用,也要實現盟國通用。其次,建立軍民通用標準小組,加強軍用標準與民用標準的協調。可以發展類似軍民兩用的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RMS)技術和標準,通過鼓勵采用商用現成產品和技術(COTS)及開放式體系結構,方便技術的更新和擴充,提高軍民技術互用性。最后,對于諸如維修自動識別技術(AIT)、故障預測與狀態管理等軍民兩用裝備保障新技術,國家行業技術部門在制定有關行業或產品標準時,也應立足軍民融合戰略,充分考慮民營企業參與新保障模式的切實需求。
2.以基于效果的合同為中心,不斷完善激勵機制
基于效果維修合同的簽訂是實施基于效果裝備配套保障的關鍵要素之一。軍方通過與民營企業簽訂履約合同,并在合同中規定戰技術性能指標以及在裝備維修保障階段實現這些性能所必需的資源,對節約成本、按時按量、技術創新的裝備配套保障單位給予獎勵條款,對未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裝備配套保障單位明確懲罰條款,對完全不符合既定任務要求的合同商,要及時終止履約合同與添入誠信黑名單目錄,并擇優選取新的維修保障合同商。與此同時,軍方也要不斷完善合同中的激勵機制,吸引優質民營企業與軍方簽訂基于效果的維修合同。合同中的激勵機制可以包括對多次較好完成履約合同的承制單位頒發維修安全證,在安全期間內減少抽樣審核督查等。激勵機制的設計應保證軍方主體地位前提下提高民營維修保障單位的履約意識,創新意識與風險可控意識,不斷提高裝備的技戰術性能與可靠性。
3.以保障協調信息化為基礎,提升維修保障效益
裝備維修信息的實時精確傳遞也是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的重點。例如基于效果合同的招投標、裝備戰技術性能的檢測反饋等,這些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都要及時傳達和處理,軍方才能實時掌控裝備維修保障需求、民營合同承包商分布等情況,構建就近就便的維修保障計劃,實現有序動員與協調部署,從而提高總體維修保障效益。對此,軍方需要構建維修保障資源軍民信息雙向傳輸通道。一方面,軍隊以及國防科工局要主動設立維修保障需求信息服務中心,建立信息發布機制,對于能滿足裝備戰技術性能的優質民企要及時了解企業情況,通過競爭機制簽訂基于效果的維修保障合同。另一方面,要加強軍地間裝備維修保障先進理念與經驗的推廣交流。以此加快維修保障的技術過渡與承接,減少重復投入,提高維修保障資源利用效率,并推動軍地裝備維修保障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從而加快裝備維修保障軍地信息互通建設。
吳涵,陸軍勤務學院,裝備財務價格方向碩士研究生;戴森,陸軍勤務學院,軍事財政理論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