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姻 劉夢媛
我國現有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 陳姻 劉夢媛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現階段科技軍民融合面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并結合當前我國實際國情,對我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對策進行了探究,為加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科技軍民融合作為國家創新驅動、軍民融合和改革強軍三大發展戰略的交匯點,是提高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水平的重要支撐,更是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現軍民科技的全面融合與協同創新的跨越式發展,科技部、軍委科技委聯合印發了《“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部署“十三五”期間加快促進科技軍民融合和協同創新發展的相關工作。《規劃》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格局,為社會經濟建設、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協調、平衡、兼容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不僅是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明確的重點任務,更是進一步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增強科技與經濟實力、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重要前提。
(一)為科技軍民融合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科技領域是推進軍民融合快速全面發展的關鍵領域,也是融合需求最迫切和效益最突出的領域。加快推進科技軍民融合,對于完善軍民融合格局,深化融合程度,提升融合層次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性和導向性作用。隨著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軍事革命時代的到來,國防科技與民用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程度會越來越深、滲透兼容能力也越來越強,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將是順應全球格局變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科技的發展本是不分軍用和民用的,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國防工業體系處于計劃體制內,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存在較大隔閡,致使當前我國在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程度較低,不利于科技軍民融合的全面發展。而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有助于打破和消除軍用科技與民用科技各自獨立發展的壁壘,為軍民科技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和交流的渠道,為科技軍民融合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為增強軍民協同創新能力提供體系保障
協同創新與傳統的合作創新不同,傳統的合作創新是指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三者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實現創新技術由理論化向產業化轉移的過程;而協同創新不再完全是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三方機構的技術轉移合作,而是各方在同一個創新平臺上共同創新,最終實現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三方功能的協同與集成化。協同創新比合作創新更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而軍民協同創新是將國防科技創新與民用科技創新相融合,比兩者在各自領域單獨的協同創新更具優勢,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最佳選擇和必然趨勢。但由于我國國防科研機構嚴苛的準入規制,使得很多民口科研機構難以介入,軍民協同創新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等方面均落后于民用領域,軍民融合動力略顯不足,軍民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不僅能從政策機制上為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護航,更能為增強軍民協同創新能力提供體系制度保障。
(三)為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同步發展助力
通過探索世界軍事強國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構建軍民協同創新體系既可以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增強國家的戰爭潛力和國防實力,又可以在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過程中把握融合制勝機理、加快推進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是國家在快速發展和壯大過程中穩步推進經濟實力和國防建設協同發展的最優抉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也在不斷深入,國防建設同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適應世界信息化戰爭的軍事變革,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開放、高效、共享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取得突破,謀求軍事科技與民間科技共同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提高國防軍事實力的同時也帶動經濟的繁榮發展,助力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同步發展。
目前我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正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雖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效,但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在協同創新體系的宏觀設計方面還缺乏長遠的統籌規劃,許多地區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剛剛建立雛形,未來的發展模式還在探索階段;而由于現階段軍民融合程度不高導致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和發展。
(一)缺乏頂層設計和宏觀統籌規劃
當前我國軍民融合正處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發展過渡階段,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但還缺乏系統規劃。在政策機制方面,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但在未來發展方向和長遠規劃等方面還缺乏統籌考慮,缺乏指導軍民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具體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尚不完善,各地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還處在摸索前行階段。在機構設置方面,目前我國雖成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但省(市、區)級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還未設置,軍民融合地區開展的地方性業務找不到對接單位和直接管理機構,甚至一些地區的軍民融合事務處于無人管理狀態,相關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現象較為嚴重,其合作運行等缺乏協調聯動,致使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進一步建立受挫。
(二)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不足
影響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有兩點,即科技創新能力與軍民融合程度。目前我國大部分科技創新還處在傳統合作創新模式當中,高校與科研院所只負責技術的研發,企業則直接從高校或科研院所獲取成熟的技術成果進行市場化生產,三者之間缺乏對創新技術的溝通交流,創新技術的研發階段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嚴重斷層,致使許多科技創新成果并不理想。而軍民融合程度的不足為軍民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又增加了一道難關,軍方與民間制度體系的不同使得雙方的科研創新體系相對封閉,雙方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標準不一,軍方科技高保密性、高安全性的要求限制了民間企業的進入,同時民間科技的更新換代速度及市場化體制也讓軍方科研機構難以適應,合作平臺的不對等與對接渠道的不暢通制約了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軍民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程度不高
軍民雙方在管理制度和運營體系等方面差異較大,雙方在科技發展與資源配置等方面長期處于各自為營的隔離狀態,軍民科技發展的基礎資源共享缺乏有效銜接。科技創新人才流動性較差,技術創新理論研究階段的溝通交流不足,造成許多科技創新項目在軍方和民間領域都有立項研發的現象,這無疑是對國家科技創新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與發展。軍民雙方掌握的科技信息資源和科技創新情報不同,卻因沒有溝通對接的平臺而無法互通有無,影響了軍民科技融合發展過程中創新信息的及時有效共享。此外,軍民雙方對科技資源占有比例的非對稱性以及市場調節機制的不完善,也是阻礙軍民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的關鍵。
針對我國目前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在統籌規劃、創新能力、創新要素共享、軍民融合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也在積極探究相應的解決方法,如加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建設、增強協同創新能力、拓寬創新要素共享與交流渠道等,并結合實際國情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引導政策,以盡快將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發展推向正軌,實現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全面融合的順利過渡。
(一)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宏觀統籌
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統籌指導下,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宏觀設計和組織協調,加快建立并完善省(市、區)各級軍民融合領導機構,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好全面指導工作。完善軍民協同創新的相關政策制度體系,加強科技軍民融合的制度體系建設和政策環境建設,加快推進軍民協同創新技術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和應用等制度的出臺,建立規范明確的國防科技成果降密與解密制度、民間企業參與國防科技創新的準入制度。落實促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引導、激勵、扶持等政策,建立健全獎勵機制,鼓勵各類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到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當中。推動規劃計劃的統籌銜接,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提供全鏈條的對接服務。
(二)增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建設
重點推進科技軍民融合交叉學科的理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強化軍民協同原始創新能力的建設和系統發展的布局,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協同攻關,提高軍民融合科技在初步研發階段的協同創新能力。加強軍民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合作,打破軍民雙方的體制機制壁壘,將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動力注入到軍方體系當中,同時將軍方高精尖技術解密應用到民間領域,雙方相互借鑒,汲取對方優勢并結合自身長處,切實全面完善協同創新能力。建立統一明確的軍民協同創新規范制度,加強協同創新過程中的相關優惠政策支持,為軍民協同創新技術的成果轉化與應用提供便利,提高軍民協同創新科技的成果轉化率和市場應用率,調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參與者的積極性,營造有益于創新技術發展的良好環境,帶動協同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三)加強軍民優勢創新資源共享
在不涉及國防安全與保密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民間科技創新主體的準入門檻,拓寬軍民優勢創新資源共享渠道。加強軍民科研平臺的共建、共用與共享,統籌科研基礎設施與重大科研基地的軍民共建共享布局,以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任務為主線,建立軍民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實驗室、試驗儀器、大型科研裝置、高端科學裝備等各類科技基礎設施的共享共用機制,推動軍民重大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和科研平臺開放共享。推動科技創新要素的軍民互聯互通,搭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建立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聯盟協會等相關機構,定期牽頭舉辦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沙龍等活動,召集并組織地方軍民協同創新單位積極參加,加強軍民雙方科技創新人才的交流溝通,推動創新信息的實時共享,盤活軍民協同創新資源存量,實現軍民融合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
(四)其他促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保障措施
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不應只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更應注重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推動軍民科技創新成果的雙向轉移轉化,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促進軍民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建立軍民科技創新成果的交易對接中心、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完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成果的轉化工作機制。在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初步構建階段,可先選擇一些資源條件優勢地區,建立先行先試示范區,集中組織開展科技軍民融合的綜合示范,實施軍民科技政策制度的先行先試、軍民科技協同研發、軍民科技基礎資源融合共享、典型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科技金融支持、創新創業生態構建等任務,再由點及面逐步輻射帶動大規模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形成。
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驅動與軍民融合戰略導向下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動力引擎。為加快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應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社會需求為牽引,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加強軍地聯合,統籌協調創新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與科技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促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切實推進軍民科技融合全面深入發展。
[1]徐輝,許嵩.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研究[J/OL].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8):104-108.
[2]董曉輝.我國軍民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態勢與主要模式研究[J/OL].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3):111-115.
[3]劉沫茹.科技創新驅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深度融合的對策研究[J].國防科技工業,2016,(06):17-18.
[4]王亞玲.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04):57-62.
[5]張嘉國,安家康,胡冬梅.關于國防科技工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幾個問題[J].企業文明,2017,(03):30-32.
陳姻,女,碩士研究生,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天津市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教育培訓中心主任)
注:基金項目: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15PTCYGX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