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言論
黃 進:
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角度看,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法治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其中,法治體系無疑是國家治理體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角度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都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因此,國家治理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最為重要的內涵,不能離開法治化這一評價尺度和標準談論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評判指標,同時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內含著國家治理法治化。法治化與現代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7月18日)
王耀海:
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指導地位
只有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思想作為建設法治的意識指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法學相應的引導力量。從制度基礎和階級基礎的層面來說,當代中國的法學應該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即保障公有制、鞏固工農階級聯合與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法學形態,集中表現為維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促進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選擇既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能體現中國國情特殊要求的法學形態。這樣的社會主義法學,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因為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服務,馬克思主義法學也由此成為適應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法學形態。馬克思主義法學以維護公有制、人民民主專政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自己的核心目標,是符合社會主義制度本質要求的法學。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內在一致,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基礎,能夠科學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王耀海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7月3日)
周長軍 齊延平: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實現法律援助的普遍性
律師可以利用法律知識、訴訟經驗等資源優勢,引導案件處理向有利于其當事人的方向發展,其提出的有關自首、立功等辯護意見的采信率較高,因而有辯護律師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沒有辯護律師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有條件和可能享受到訴訟法治進步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尤其是考慮到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刑事司法的協商性越來越強,沒有律師的介入和法律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理智性難以獲得充分的保障,控辯協商、審辯協商活動也將難以運行在理性和法治的軌道上而不走偏和異化,司法不平等和形式非正義的現象很可能因此而加劇。在完善指定辯護制度的同時,應當在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的基礎上探索構建公設辯護人制度。公設辯護人財政上由國家負擔,歸屬于司法行政部門管理,辦公室則設在法院或看守所,以便隨時為經濟困難無法聘請律師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助力于刑事法律援助的普惠化。
(周長軍、齊延平如是說,《光明日報》,2017年7月14日)
尹長海:
領導干部應切實增強憲法意識
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才能自覺維護憲法權威。領導干部增強憲法意識,關鍵是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高度認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才能嚴格依法執政。增強憲法意識,要求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黨自身必須在憲法范圍內活動;我們黨要依法執政,首先必須依憲執政。新形勢下,我們要把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作為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使領導干部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依法執政的意識和能力。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正是依靠憲法,公民才享有廣泛的權利,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才不受侵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領導干部增強憲法意識、堅持依憲執政,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尹長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7月18日)
李光春:
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要承擔起為廣大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把法治意識和法律精神貫徹到教學育人中去,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高水平的法學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教授他們學會做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培養全面依法治國所需要的棟梁。法學專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勵學生。各級領導干部則應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讓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法治工作者不僅是法律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更是道德傳播者、實踐者和推動者。法律的正義和法律意識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司法人員的司法水平,體現司法形象,影響司法公正。所以,法治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強化德育,使之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楷模。
(李光春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7月17日)
支振鋒:
筑牢司法公正的證據根基
證據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也是裁定案件是非曲直的前提。沒有科學、堅強的證據制度,整個訴訟的大廈將會轟然坍塌。因此,完善證據制度、統一證據標準,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務;而真正實現非法證據排除,也同樣必須真正實現以審判為中心。審判是訴訟的中心環節,也是最主要的環節。偵查機關的證據是否可靠,公訴機關的指控能否成立,都需要在審判環節中,依法通過辯護雙方的交鋒、質證予以查明。不能將刑事審判的目的簡單理解為是為了定罪,而是通過法定程序、基于合法證據來查明事實,從而做出公正判決。只有讓證據調查質證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論在法庭,并最后讓裁判結果形成于法庭,才能真正實現程序合法、實體公正的司法正義。其中,如何從源頭上排除非法證據,如何健全審前程序的審查監督機制,如何充分發揮律師的辯護權,如何完善人民法院的程序制約機制,都是真正實現以審判為中心,切實保證公正司法的重要環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