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宜(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張 宏(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律師法》修改與律師行業管理高端研討會綜述
陳 宜(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張 宏(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貫徹實施,各行業、各領域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數量迅猛增長,目前,我國執業律師人數已經突破30萬,律師事務所2.6萬多家。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律師制度、律師行業管理的綱領性意見和要求。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要求“加強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加強律師事務所管理,發揮律師協會自律作用,規范律師執業行為,監督律師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強化準入、退出管理,嚴格執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完善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等。相對于2007年修訂的《律師法》,我國律師的職業定位、職業內容、執業環境、管理需求、權利保障等方面的規定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律師執業實踐與中央綱領指導意見都對《律師法》的修改及律師行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為促進律師法律規范完善,加強律師行業管理,推動律師法學深入研究,2017年6月24日,由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律師學研究中心、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研究會、北京市朝陽區律師協會聯合主辦的“《律師法》修改與律師行業管理高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我國當前律師制度、《律師法》修改的體例與內容、律師管理體制、律師協會的定位和職能作用、律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律師權利保障和行為規范、律師執業水平評價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律師制度,深化律師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律師法》修改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進喜教授認為,近些年律師行業的迅猛發展促使《律師法》再修改成為必要。他認為,我國30余萬人的律師隊伍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法治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師行業將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狀況的縮影。社會對律師行業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律師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應用給律師執業的權利義務和律師職業行為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法律服務的分解,促進了律師服務的產品化。與上述變化并存的是律師行業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律師行業發展態勢與管理隊伍發展不平衡;律師行業管理需求與管理手段不平衡;法治建設需求與律師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現狀不平衡。在法律服務行業全球化競爭已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國《律師法》修改應當堅持四個并重的原則,即制度設計上保障律師隊伍建設的數量與質量并重;行業管理上堅持規范與保障并重;管理目標上兼顧現實性與前瞻性并重;管理重點兼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并重。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原則之下,《律師法》修改應當重新確立其行業組織法地位,進一步完善律師協會與司法行政機關兩結合管理體制,加強律師協會的組織能力建設,真正落實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協會之間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完善律師準入、續展、恢復執業制度和退出機制,落實現有的改革成果,探索律師事務所新型組織形式。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永杰教授探討了《律師法》的體例修改及其相關問題,對《律師法》中涉及律師權利和義務、法律援助等規定的體例提出了調整意見。王永杰教授認為,原則上不宜將律師可以從事的業務進行封閉性規定,應當在《律師法》修改中明確律師業務的開放性,只要法律不禁止,律師即可開展相關法律服務業務。同時,王永杰教授從刑事訴訟視角出發,分析了律師調查取證權、會見權、辯護權的相關問題。
海南省律師協會蘇文秘書長結合其在律師行業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建議在《律師法》修改中明確律師協會是承擔特殊社會管理職能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并突出律師協會的“行政主體”色彩;明確除了司法行政機關以外,任何行政機關無權行使有償法律服務的行政許可權;加強對兼職律師的管理,強化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責任;強化司法行政機關對律師違法執業的監管和處罰的責任。
律師的權利和義務問題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關注,進一步明確律師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律師法》修改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張保生教授從“律師-委托人特免權與控辯平等”的視角出發,認為《律師法》修改應當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為宗旨,把實現控辯平等當作首要任務,通過設立律師-委托人作證特免權,加強辯方權利保障,深化律師制度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首先,應當在《律師法》修改中將實現控辯平等確立為首要任務。促進律師制度與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偵查制度的改革相適應,從以偵查為中心的公檢法鐵三角關系,向以審判為中心的控辯審三方互動關系轉變,將律師的刑事辯護權奠定在《刑事訴訟法》第50條“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訴訟權利基礎之上。其次,明確律師-委托人作證特免權是律師制度的基礎。這將保證委托人的訴訟權利,確保其向律師披露的不利信息不會在法庭上用來反對他們。這種制度旨在促進律師制度的發展完善,促進委托人與律師之間高度信任關系的建立,促進律師為委托人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務,降低律師執業風險。在此基礎上,張保生教授對《律師法》修改提出了兩點建議。第一,應當在《律師法》中明確規定,刑事訴訟中辯護律師與檢察官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第二,確立律師-委托人作證特免權,保障律師在執業活動中與委托人就有關情況和信息進行秘密交流,享有在任何司法程序中免于作證的權利。同時,張保生教授進一步分析了《刑法》第306條關于“偽證罪”相關規定的不科學之處,建議廢除該法條關于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作偽證的相關規定,以完善律師制度的配套改革。
河南大學法學院索站超博士介紹了其在律師執業豁免權方面的研究。他認為,之所以強調律師執業豁免權,是因為律師面臨著刑事指控的現實與風險,面臨著被民事起訴的困擾。律師刑事執業豁免具有能夠消除律師后顧之憂、充分發揮律師辯護職能的意義。保障律師執業豁免,是保障律師其他權利的需要,也是律師職業長遠發展的需要。索站超博士闡述了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律師豁免的規定及不足。他認為,應當充實《律師法》第37條的規定,相應增加律師的書面文字豁免權、作證豁免權、刑事豁免權。修改《律師法》第49條關于律師不當行為可能獲刑的相關規定。同時,索站超博士進一步指出,加強律師職業倫理的行為規范,健全司法機關行政處罰和行業懲戒措施,是完善律師豁免權的前提,律師不得以豁免權為借口,而為損害司法公正和職業規范之事。
大連大學特聘教授、遼寧信敏功律師事務所李紅偉主任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律師法》修改的建議。第一,關于律師業務范圍的規定。應當增加兜底性條款,明確律師可以提供不違反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律服務,避免以列舉方式規定律師業務范圍產生的局限性,保障律師業務正常開展。第二,加強律師權利保障。細化《律師法》中關于會見、查閱、摘抄、復制案件材料、調查取證等方面的規定,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第三,引入律師執業責任保險,分攤化解律師的執業風險,保障律師安心執業,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律師協會承擔著律師行業管理的重要職責,律師行業管理也是本次高端研討會的主要研討內容之一。廣州律師協會朱寶蓮秘書長介紹了廣州市司法行政機關監督指導與律師行業自律性管理的“兩結合”管理體制的基本情況,詳細總結了律師協會的定位、組成及職能作用。朱寶蓮秘書長突出介紹了廣州律師協會于今年2月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設立的維護律師執業權利中心和投訴受理查處中心運行的情況。在建立工作機制方面,“兩個中心”依托相關工作委員會、秘書處開展日常工作,落實工作制度。通過掛牌辦公、專人受理及公示辦公時間、辦事流程、聯系方式等措施提高工作成效,積極做好與省律師協會、市司法局的工作對接。擬設立工作站,強化區級律師工作委員會的律師維權及執業紀律工作。
如何完善律師協會的職能是參會專家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雜志劉桂明總編輯結合自身以往在律師協會的工作經歷并針對律師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從律師協會的“要務、業務、公務、服務、事務”等五個方面,進一步闡釋了律師協會應當如何發揮職能作用,促進律師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第一,律師協會的要務,是指現階段應當完成的首要的事情,即在各級律師協會盡快設立律師維權中心和投訴受理中心,前者發揮保障律師權利的作用,后者發揮律師懲戒作用;第二,律師協會的業務,是指專業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完善兩委會的工作內容,特別是在業務指導、交流培訓方面切實起到作用;第三,律師協會的公務,要求律師協會應當發揮參政議政的作用,積極與黨政機關、司法行政、人大政協等部門溝通,代表律師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法治水平提升建言獻策;第四,律師協會的服務,要求律師協會要調查研究自身的發展戰略問題,加強行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共享,提升律師協會服務水平;第五,律師協會的事務,是指事務性工作,主要包括律師協會的程序性、公開性、福利性工作。
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按照《律師法》的規定,我國律師事務所分為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事務所和個人律師事務所?!堵蓭煼ā返谌聦β蓭熓聞账脑O立和組織有明確規定,但隨著律師行業的蓬勃發展,律師事務所的設立和組織也出現了新情況需要立法調整。北京市朝陽區律師協會副會長、北京蘭臺律師事務所楊光主任根據合伙人之間成本分擔以及收益核算模式的不同,將現行合伙制律師事務所的運作模式劃分為四類。第一,合伙人獨聯體運作模式,該模式中的合伙人共享一個律師事務所品牌,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擔律師事務所公共成本,承擔自身團隊的成本。第二,資本運作模式,是指律師事務所成本由一個或者一些投資合伙人承擔,其他合伙人按照固定比例和自身團隊支出進行分配核算。第三,一體化模式,是指律師事務所統一調配作業資源和作業分工,合伙人之間按照一個核算模式進行收益分配。第四,績點模式,是指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按照年資和貢獻度等指標進行點數核算,由此決定收益分配的模式。楊光主任認為,無論是哪一種運作模式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律師事務所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不僅在于運營模式,還包括合伙人認知水平的競爭、合伙人制度的競爭、律師作業能力的競爭。這是由于律師行業自身人合性、傳承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在個人律師事務所的規制方面,來自北京龐標律師事務所的龐標主任從獨特的視角分享了他在個人律師事務所創立、發展道路上的經歷。龐標律師回顧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個人律師事務所試點時期的法律規定和《律師法》頒布后對個人律師事務所設立、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他指出,個人律師事務所伴隨著中國律師行業的迅猛發展而發展,很多省市個人律師事務所在整個律師行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以上,而《律師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律師事務所設立和發展。橫向上,個人律師事務所不能設立分所,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縱向上,個人律師事務所與設立人的生命、健康等因素直接相關,設立人的個人狀況對律師事務所影響極大,而且個人律師事務所難以實現家族成員的傳承。這些都成為個人律師事務所設立和發展難以逾越的障礙,《律師法》修改時應對上述問題有所關注。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陳宜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律師事務所管理及法律職業倫理方面的研究。發言中,陳宜副教授回顧了國資律師事務所的發展與改革的歷程,指出國資律師事務所存在律師人員短缺、獨立執業受限、財務難以自主、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的弊端,造成國資律師事務所出現律師工作消極、被動、坐等辦案等現象,同時也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陳宜副教授依托部分省區詳實的調研材料,展現了國資律師事務所及律師的生存狀況、業務范圍、業務創收、專業水平、人員流動、工作性質、職能作用等方面的現實狀況。她指出,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下,國資律師事務所在法律服務相對薄弱的地區具有存在的必要和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應當及時解決國資律師事務所律師的待遇問題,發揮國資律師事務所在公共法律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陳宜副教授介紹了日本為消除律師分布不平衡的經濟支援制度。該制度通過提高律師在偏遠地區執業的財政補助金,給予律師事務所貸款優惠政策,進而解決偏遠地區律師法律服務薄弱的問題。這些都為我國國資律師事務所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律師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是律師行業管理中不能忽視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許身健教授探討了大型律師事務所相關職業倫理的問題。他認為,職業倫理是規范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規則,職業倫理更加強調信仰的作用。許身健教授提出,伴隨著律師事務所的擴張,產生了更多的職業風險和倫理風險。通過大型律師事務所與小型律師事務所在貫徹以委托人為中心的代理原則上的對比分析,解釋了大型律師事務所職業風險擴大化的原因。在律師社會責任方面,許身健教授認為,大型律師事務所商業化與社會責任承擔之間存在著互利關系。一方面,律師事務所擴張使其具備了承擔社會責任的更大的能力。另一方面,從事社會公益,給律師事務所帶來品牌效益,有助于提升律師事務所競爭力。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劉曉兵副教授認為,只要是律師在追求自身利益之外為滿足社會公眾的期望或實現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而承擔的法律上、倫理上或道義上的義務,都可謂律師的社會責任。公益行為、對當事人的服務、法定的“三個維護”,都是社會責任的內容。在立法中明確律師的社會責任具有價值倡導、行為指引、職業評價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將律師社會責任納入法律調整的框架之中。然而,我國關于律師職業評價,在律師行業管理或行業自律方面,欠缺律師社會責任的法律規范。應當在今后的立法中引入律師社會責任的術語和內容,對律師社會責任作出起碼的規定。在此基礎上,尋求立法上最低限度的律師社會責任強制性規定,并把律師社會責任納入激勵體系,全面促進律師社會責任的履行。
中國政法大學吳洪淇副教授展示了他對我國律師職業倫理的基本樣態與評價分布的研究?;趯θ珖秶鷥?1個省級地區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及公眾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吳洪淇副教授認為,當前我國的律師職業倫理狀況總體評價不容樂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虛假宣傳、虛假承諾、與法官不正常交往的現象,但此態勢在緩慢改善。從不同受訪群體來看,對我國律師職業倫理狀況的評價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化,影響因素包括受訪者身份、從業年限、地域分布、職業種類、文化程度等方面。
(責任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