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信箱
問:律師協會是否應當規制律師的言論?如何規制律師的言論?
答:律師制度比較完善和發達的國家都由律師協會對律師發表的公開言論進行規制,我國也不例外。縱觀各國的律師執業規范,規制律師言論主要基于三個理由:首先,對作為案件代理人的律師發表的庭外言論進行規制,是司法公正的需要。其次,律師是一個以發表言論為執業手段的特殊職業群體,個別律師發表的不當言論會降低社會公眾對整個律師職業群體水準的評價。最重要的是,律師是司法體系的一員,律師的不當言論會破壞社會公眾對法制的尊重和對司法的信任。
從律師執業規范的角度看,對律師言論的規制主要針對三種類型的言論:律師作為代理人對正在審理的案件發表的言論,此類言論被稱為“庭外言論”;律師發表的和其代理的案件無關的言論,這些言論可能針對具體案件,也可能涉及司法人員、司法制度、社會熱點問題等更廣泛的層面,此類言論被稱為“公開言論”;律師的業務推廣和營銷言論,此類言論即是律師“廣告”或“公開業務推廣言論”。
對于規制律師公開業務推廣言論問題,我國《律師法》《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已有一些規定,全國律協正在研究制定《律師公開業務推廣規則》。在互聯網時代和律師業務營銷越來越商業化的現實中,律師公開業務推廣規則需要針對新的形勢作出回應,在堅持律師審慎營銷的基本原則之下,對新問題在公開業務推廣規則中進行規制。
對律師發表庭外言論的問題,《律師執業行為規范》有些原則性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多數是從保護當事人秘密的角度出發。從世界范圍看,對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有基本禁止發表庭外言論和限制發表庭外言論的內容和范圍兩種做法,其中基本禁止的做法是主流。全國律協將盡快研究制定對律師庭外言論的規范意見,細化對律師庭外言論的具體管理措施,讓律師協會對律師不當庭外言論的處理有章可循。
對于律師公開言論的規制,修改后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和《律師協會會員違規行為處分規則》創建了一些如何甄別不當律師公開言論的原則性條款,并對律師發表不當言論制定了處罰措施。在有規則可依的前提下,協會要鼓勵和要求其他機關在發現律師不當言行時向律師協會舉報投訴,或對發表不當言論的律師在對其采取其他措施之前首先通報律師協會;同時,律師協會也應當用好主動調查和懲戒的權利,對已經引發關注的律師不當言行不要不聞不問,而要主動問責。對于發表了不當言論的律師,如能把行業紀律處分用在前面,對律師個人的保護和教育意義及對行業管理的社會效果都要好于由其他機關對律師采取的懲處措施。
(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行業規則委員會副主任吳晨對本問題的解答有主要貢獻,謹此致謝。)
(本刊編輯部)
問:公證職業責任保險制度有什么作用,實踐中還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
答:公證職業責任保險設立于2001年,它是公證機構在依法履行公證職務時,因工作過錯給公證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公證賠償責任的,在屬于公證責任保險合同規定的范圍內,由保險人對公證機構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金額及有關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公證職業責任保險是深化公證工作改革的產物,是公證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體現。17年來,公證職業責任保險在積極履行公證民事賠償責任、維護公證行業信譽、保障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執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現行的保險制度也存在著一些方面的問題,突出體現在保費繳納和保險理賠的關系上。目前,公證職業責任保險的費率采取統一標準,由各公證機構按照上年度公證業務收入的固定比例繳納,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一些業務收入高、公證質量又好的公證機構交了很多保費用不上賠償,而個別公證質量問題較多的公證機構卻使用了大量的保險賠償金,客觀上造成了不公平。
本刊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完善和改進公證職業責任保險制度。首先是建立浮動保險費率機制。可以參考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方式,讓出險多的、賠償大的公證機構下一年度多交保費,讓質量抓得好的、出險少或者不出險的公證機構下一年度少交保費。通過動態調整和階梯費率的機制,讓保險費率與具體公證機構的執業表現和出險情況掛鉤,在發揮職業保險保障功能的基礎上,突出發揮公證職業責任保險的預防和懲罰功能。
其次是落實賠償責任追償制度。《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目前公證職業責任保險賠付完畢后,幾乎沒有向公證員追償的例子;即便是根據公證職業責任保險相關合同及中國公證協會相關規定,所有公證職業責任保險賠付均有5%的免賠額,實踐中也有很多公證機構承擔該免賠額度而并不追究公證員的經濟責任。近期,全國各地發生數起公證機構、公證員為虛假的申請人和不真實的公證事項辦理案件,嚴重損害了公證公信力。為嚴肅公證執業紀律,司法部出臺了《關于公證執業“五不準”的通知》,明令不準為未查核真實身份的公證申請人辦理公證,不準辦理非金融機構融資合同公證,不準辦理涉及不動產處分的全項委托公證,不準辦理具有擔保性質的委托公證,不準未經實質審查出具公證書。本刊認為,公證員執業情況與公證員個人利益掛鉤要有正相關性,應考慮運用保險制度,完善追償機制,公證員被依法認定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情形的,公證職業責任保險向公證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賠付后,可以向公證員進行追償。
(本刊編輯部)
(特別聲明:本信箱的解答僅代表本刊觀點。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提供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性的問題。電話:010-65152653,電郵:zgsf888@163.com)
關于征集司法行政名片專頁稿件的啟事
展示司法行政品牌 支持《中國司法》辦刊
《中國司法》是司法部的機關刊物,是司法部主管的唯一綜合性理論期刊,也是司法行政高端智庫類期刊,素有“司法行政第一刊”之美譽。為進一步加強司法行政系統品牌文化建設,打造誠信品牌,展示良好形象,方便聯絡交流,支持《中國司法》雜志辦刊,助力“司法行政第一刊”,《中國司法》雜志自2 0 1 7年起開設“司法行政名片”專頁,以單位名片的形式集中宣傳推廣各地司法行政單位的品牌形象。司法行政名片的內容包含單位名稱、地址、郵編、電話、電郵、傳真、網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可附加該單位的徽章圖標、單位精神表述語等。
現向各地司法行政機關、監獄戒毒單位、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司法鑒定機構等,廣泛征集司法行政名片稿件。有關具體事宜請聯系我社辦公室:
聯系人:陳飛 孔茜 孫遜
聯系電話:(010)65152651、65152601、65152657
電子郵箱:
傳真電話:(010)65152601
因版面有限,請有意刊載司法行政名片的單位抓緊時機從速聯系。
中國司法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