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晶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哲學教研部,哈爾濱 15008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兩個全面”體現了對發展的新理解、新要求,更加突出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正確地認識這個新的重大政治論斷,科學地把握這一矛盾轉化的具體內容與主要依據,對于深刻理解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新時代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轉變凸顯人們對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構成的,是“一切關系同時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2]。而這種有機體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首先有機體的各個要素從屬于這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所缺少的要素與環節必須從社會中尋找出來;其次,這個有機整體的不同要素與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最后,要素與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推動有機整體向前發展,最終形成完整的有機運動系統。因此,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源自社會的有機性。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是社會有機體發展的根本屬性與內在要求。有著自身結構的人群共同體是有機社會系統的主體,人類的實踐活動決定了人類社會有機體具有生成性、協調性、整體性、系統性等特點。馬克思把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視為一個從區域性存在到世界性存在的歷史過程,經歷了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幾個階段,他探索了社會有機體的發育機制,提出了共產主義的理想,這為我們探索社會發展的原理與機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并未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未來的社會發展,依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但“發展問題”是元問題,發展不等于單純的“增進效率”的技術問題,而必須注意到發展是包含價值觀的活動,是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社會全面發展。發展不能局限于經濟領域,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問題必須納入“發展”的內容之中。所以,新發展理念在推動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社會現實出發談發展,既要注重對實然性經驗總結與現實批判,又要注意應然性超越既得利益與發展桎梏。批判性與超越性的有機統一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價值范式,主要體現在它所表征的“整體論”“協調論”的價值立場。協調發展助推社會內部發展的整體性,整體性發展有利于社會各要素的協調融合。協調性發展與整體性發展就是要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而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離不開人的現實與體會,離不開人的需要,當現實觸發人向“真”“善”“美”而生的意識時,歷史的綿延效應觸發了新時代的綻出。時代的變遷,需求的豐富與發展,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不同領域的社會需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訴求。“需要”是人的實踐活動與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因,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一個需要滿足的基礎上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人通過揚棄自然的自在性與社會歷史的自發性,使自然的發展與歷史的演進對人類自身具有一種“善”的價值。“需要”的這一內在規定性使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化的性質以及趨勢形成了順應歷史,表征民意的“變”與“不變”。一方面,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隨著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自我需要也在不斷地豐富與復雜化。人民的需要以一種以事實為基礎又超越現實的實現價值與達成目的的理性設計方式出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現實規律與規范,而又拓展了美好生活中物質文化的外延,同時,也提升它的內涵和質量。
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人對物的依賴性階段,人成為物質的奴隸,拜金主義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物欲的滿足成為衡量生活質量的標準,人在物質的遮蔽下逐漸走入精神迷失的樊籬。我國現階段人的發展正處于以物的依賴為主的階段,其突出表現就是我國社會正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大眾消費時代已經到來。這一時代的主要特點就是消費型社會是后工業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社會模式,物的依賴與人的相對獨立階段以及現代性思想與后現代性思想交織。一是全面性不夠,二是惠及性不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以及強大的行政力控制下的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羈絆。“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10我國現階段著重提出“美好生活”,足以體現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遠見與魄力,體現了歷史發展的本然趨勢,我國的發展正向基本實現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和”注重發展的整體性,“諧”強調發展的協調性。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完善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二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人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要讓渡部分私人利益,以利于資源社會共享,才可實現自由與平等共存的社會發展。必須貫徹整體性、協調性發展原則,協調好人與社會的關系,協調好市場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才有利于社會生產、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三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所謂“人和”就是完成一切事情、戰勝一切困難、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和諧社會的核心是社會各種群體的利益和諧共存、協調實現,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因此,人們之間的和諧交往活動不僅創造了社會,而且推動著社會不斷發展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中心,它的核心與最終目的是求得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發展的根本政治理念。馬克思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一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不但表明我黨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遠大的追求,而且表明,新時代黨和國家奮進努力的方向,做到符合現代化強國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使整個社會共同體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這表明新時代我黨主張的發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所追求的發展,是有利于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發展,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整體、協調、系統的發展。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特征,一是個體需要得到進一步承認與尊重;二是人需要上升為矛盾的主導方面,需要結構多元化發展;三是主要矛盾的供需指向發生轉移;四是物質性需要與生產的矛盾有所減緩,非物質性需要與生產的矛盾凸顯。以上這些特征均是導致發展不均衡與不協調的誘因。只有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得到全面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決定了利益共享的目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踐所遵循的基本準則。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產生認同感,使推進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成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事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協調利益分配,保證改革成果人人享有,促進發展目標的共同實現。順應推進社會整體性、協調性發展機制的必然要求,最終形成一個完備的利益共享機制。
社會是一個穩定的有機統一結構。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形成了一種比較均衡的關聯,使整個社會結構和諧有序,每個社會子系統都能夠得到適當的生存與發展。社會主體之間張弛有度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形成了系統優化的社會結構,而整體性與協調性發展的社會表明了這種張力關系一直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表現為主體之間、各要素之間有序性的聚散離合。
要實現社會整體性、協調性發展,就必須要科學地處理社會發展過程中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最終達到社會結構的優化。社會結構不合理造成社會張力擴大,最終把社會發展各要素之間的和諧性、協調性破壞;反之,社會結構合理,各要素距離相當,就會有效地避免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推進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
社會結構的優化,就是處理格局、差序與關系的問題,就是優化調整或協調社會中不同因素的矛盾與沖突,使之成為大致統一的體系的過程與結果。社會各個子系統通過相互順應與守則達成默契,形成一個團結一致的均衡體系。系統優化的社會結構是社會整體性與協調性發展的前提,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意義非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社會生產力水平、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我國也出現了分配失衡的現象,突出表現為由于利益分配失衡所導致的收入差距問題。首先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失衡。據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比率高達3.22,而直到2017年上半年,這一比率僅僅下降了0.3個百分點。其次是地區之間收入失衡。根據《農村經濟綠皮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年底,全國還有14個省市區的農村的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小于15%,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上海、北京、天津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經超過60%,但全國尚有近2/3的省(區、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小于30%。中國已經被納入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征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最后是社會全體之間收入失衡。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我國基尼系數從0.2~0.3,升高到0.4~0.5,這個數字已經早已超過國際公認警戒線。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式是通過利益協調將利益從抽象的群眾利益擴展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絕對統一到多元整合,并最終實現利益共享。因此,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扭轉改革進程中的利益失衡,逐步實現利益均衡。通過利益動態驅動助推社會各要素融合,從而推進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我國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從提升供給的數量、擴大供給的規模,轉變為提升供給的質量與水平。 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發展從僅僅以經濟建設為總體導向轉向重視社會軟指標的提升,從人民的立場出發把握民生發展導向。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支撐,衡量發展質量的標準有發展的綠色可持續性、社會凝聚力、人才聚集力、社會公平水平以及世界發展貢獻率。一是堅持綠色發展與共享發展為人類整體性與協調性發展提供了物質資源與環境保障,既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打好理論與實踐基礎,又保證了個人作為社會一分子所必需的物質資源與環境資源。二是協調發展是提升社會凝聚力的有力保障。通過協調發展提升社會體系本身的有序性、穩定性和協調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社會在共享的價值和規范基礎上的整體性發展。三是和諧共享的前提是發展成果分配的公正性。科技創新的成就指數不僅僅表現在利用科技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表現在技術進步的全民惠及性和推廣度。四是開放發展的核心準則是互利共贏,通過構建包容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市場、科技、信息全球化,為全球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經濟環境。
我國現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這一基本需要已經解決,人民的生活需要不再是主流需要,而變為主導需要,享受和發展需要成為主流需要。當前的中國,各種形態的消費已代替生產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消費生產出了勞動者的能力素質,反映了人的存在和發展狀態,確證人的本質。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獲得了更高的收入與更多的閑暇時間。馬克思指出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有了足夠的自由時間,享受和發展的需要便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流驅動力。人們追求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渴求休閑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拓展,盼望美好的生活。人們的需要以一種以事實為基礎又超越現實的實現價值與達成目的的理性設計的方式出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現實規律與規范,拓展了美好生活中物質文化的外延的同時,也提升它的內涵和質量。人們不僅需要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需要有尊嚴、體面的生活、需要綠色的生活、需要享受生活。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多,人們也越來越注重休閑生活、精神生活的滿足,這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意味著存在,創新意味著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重要目標。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1]3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用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通過科技創新解決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高投入的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著力推進制度和體制創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科學的制度與體制保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31
創造性是人的本性,而發展則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創造能力的發展證明人的智力和個性的生成與發展,彰顯著人的主體性。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重視結果的思維與發展方式,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用奮斗歷程證明自身的存在和實現人生意義,并逐漸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推進社會整體性、協調性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小康”,難度在“全面”, 協調性發展強調的正是“全面”與“整體”,注重的是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整體性、協調性發展是決勝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是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時代我們要把握好發展的新格局、新理念、新形態、新手段,推進我國發展朝著整體性與協調性方向大踏步邁進。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