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美好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戰略安排,創造性地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個目標是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第三個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前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做出具體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緊緊圍繞這個目標,繼往開來,努力奮斗。現在,距離2020年只有3年時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改革開放后“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完美收官,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輝煌起步,是黨的十九大后全黨承擔的首要歷史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是我們黨的重大歷史責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水平的總體展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要達到“小康”的發展水平,更要達到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全面”發展的狀態。全面小康,要求覆蓋全領域、全人口、全區域。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達到的小康。因此,我們必須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
(一)重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是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加快增長動力轉換,強化基礎體系支撐,發揮人力資本作用,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提高制造業水平。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化區域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二)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首,也體現了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工作的重點。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就會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造成影響。因此首先要增強風險意識,做好風險預防和管控,樹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思維。對來自于企業產能方面的風險,重點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尸企業”工作。對來自于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通過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來減少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對來自于房地產方面的風險,我們要堅決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核心觀念和思維。對來自于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的風險,我們要堅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 300多萬人,這部分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生存環境惡劣,自然資源匱乏的深度貧困地區,而且大部分是“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殘疾人、孤寡老人和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長的貧困群眾。因此實現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應因地制定探索式渠道、多樣化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新增脫貧資金、新增脫貧項目和新增脫貧舉措都應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和提供金融支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自己能夠從心里愿意脫貧,從想法上思考脫貧,從行動上實現脫貧。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打造扶貧公益品牌。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實施嚴格的評估考核,加強督查問責,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改革開放后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所累積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強烈需要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必須要補齊生態環境這塊短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使經濟發展從要素投入推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推動,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排放。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重新生活在藍天、碧水、青山下。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九大后全黨承擔的首要歷史任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是我們黨的重大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因此,要舉全黨全國之力,以決勝的信心和切實的行動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