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共德化支部成立九十周年之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德化縣老促會
牢記先輩業績 譜寫歷史新篇
——寫在中共德化支部成立九十周年之際
德化縣老促會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也是中共德化支部成立九十周年。翻開九十年史冊,一件件驚心動魄的革命事件在人們腦海中閃現,一個個不朽的靈魂又向我們走來。他們曾讓德化人民在黑夜里看到光明,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勝利時看到更加燦爛的未來!
20世紀20年代初,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一批進步青年在廈門、泉州等地傳播馬列主義,建立地下黨組織,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6年7月,共產黨員唐生受廈門總干事會的指派,到德化調查社情民意、開展革命活動,為德化創建黨組織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927年1月,中共閩南特委分析了德化的形勢和具體情況后,派共產黨員莊醒民到德化,與唐生一起開展工作,在丁墘建立德化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德化支部。這象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紅燈,使災難深重的德化人民看到光明,看到當家作主人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此,德化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投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斗爭。工人們團結起來向窯場主要求增加工資以養家糊口,提出“反對苛捐雜稅”“反對貪官污吏”等口號;農民們扛著鋤頭、鳥槍,舉著紅旗,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開展以減租減息為中心的群眾運動。縣城的居民、學生舉行游行,抗議反動當局的壓迫。城關和周圍廣大鄉村的革命活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中共地下黨組織也在革命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1928年10月,組建中共德化縣臨時委員會,下轄4個黨支部。1932年10月,成立中共德化工委,領導人民配合紅軍開展游擊斗爭。在革命進入低潮、遭受挫折的艱難歲月里,地下黨組織的活動沒有停止,繼續領導德化人民堅持斗爭。
1941年4月,全國革命斗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面對國內外反動派的猖狂進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按照上級指示,全面分析了德化形勢,決定避開反動勢力較集中的城區,到德化與仙游、永泰交界的邊遠地區開辟新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林士帶、林金榜、吳天亮等一批地下黨員,先后到水口的毛厝、昆山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建立中共毛厝支部等,為黨在這一地區開展革命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遷址德化水口坂里,德化成了一個時期黨領導全省人民抗日反頑斗爭的指揮中心,德化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新的階段。
1947年春,為了配合全國的解放戰爭,中共閩浙贛省委(區黨委)決定到地勢險要的戴云山區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6月,組建“愛國游擊隊戴云縱隊直屬支隊”,由沿海向戴云山挺進。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經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屢遭失利,但革命戰士們仍堅持英勇奮斗,鼓舞德化人民繼續前進。
1948年,飽經磨難的德化人民終于看到了勝利曙光。這年春,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全縣各地革命斗爭又活躍起來。1949年1月,從戴云山戰斗突圍出來的同志在德化與仙游交界地區成立了中共仙德工委會,組建仙德游擊隊,后擴編為永德仙游擊大隊,先后解放了水口、南埕、霞碧等德化東部地區。同年春,丁墘等縣城附近鄉村的人民群眾成立德化縣解放委員會,組建德化縣人民游擊隊,6月在永春游擊隊的支持下解放了德化縣城。11月,兩支游擊隊匯合,共同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六0團再次解放德化縣城,并進行剿匪,直至讓全縣人民都過上安全、穩定的新生活。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共黨組織領導下的德化人民,不畏艱險,堅持斗爭,以自己的忠誠和信念寫下一頁頁感人肺腑的歷史篇章。英烈們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蘇興理,中共德化支部第一批黨員之一,后為中共丁墘支部負責人。在革命斗爭中,他為黨的事業日夜奔波,聯系群眾,組建農會,被推選為農會主席;在城關建立聯絡站,他和其他黨員的家都成了地下黨組織、游擊隊和工農紅軍的落腳點。他們對黨無限忠誠,為黨的事業出生入死,風里來雨里去,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鳳翥山下的青松翠竹成了他們永垂不朽的象征。
顏湖,中共德化工委書記,曾冒著生命危險,打進軍閥內部,策動士兵起義;經常深入工廠農村找工人和貧苦農民談心、交朋友,組織農會、工會和赤衛隊,恢復被敵破壞的黨組織,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發動群眾抗租抗稅,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訊設施,開展武裝斗爭,成了反動官府、土劣聞風喪膽的人物。他后來在斗爭中不幸被捕,受盡嚴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其精神與青山同在,萬古長青!
20世紀40年代初,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最關鍵的時期。德化與永泰、仙游三縣交界地區的人民,利用山高路遠,森林密布,反動勢力較為薄弱等條件,積極開展抗日活動。在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遷駐坂里及后來游擊隊隱蔽積蓄力量期間,不少群眾被敵關押,遭受嚴刑酷打,他們守口如瓶,堅貞不屈。許多群眾還冒著生命危險,為省委游擊隊通風報信,使游擊隊多次轉危為安。期間,還開辟了一條從大田通往德化、永泰、仙游邊境的地下“紅色交通線”,把閩北、閩西北、閩中各抗日根據地聯成一體,在省委指揮全省人民抗日反頑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1947年戴云山戰斗中,游擊隊指戰員們面對幾十倍于我的敵人,沉著應戰,前仆后繼,同敵人英勇搏斗,有的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有的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有的在老區人民的幫助下成功突圍并繼續戰斗。他們以英勇頑強的意志和精神,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的英雄贊歌。
1949年,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被迫分散作戰的黨組織和游擊隊,終于匯合在一起,在解放德化的最后斗爭中團結一致,共同戰斗,直至取得完全勝利。今天,不管你是走進丁墘“中共德化支部舊址陳列室”,還是坂里“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陳列館”,或行走在戴云山的土地上,都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人留下的腳印,看到先烈們用丹心碧血寫成的歷史篇章。
誰也不敢想象,三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低矮破舊的木房、坎坷泥濘的小路、衣衫還不那么整潔的人群,今天都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歡聲笑語、欣欣向榮的景象。幾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德化老區好事連連。2003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53.16億元,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瓷都”稱號;200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11.1億元,提前實現“百億縣”目標;201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在“百億縣”的基礎上又翻了一番,達268.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達15.3億元,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在中共德化支部誕生的地方——丁墘,黨和政府投入10多億元資金,先后建成省級陶瓷民營科技園區、瓷都大道、南環路等,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建立陶瓷研究所64家,創辦陶瓷企業110多家,年生產總值5.8億多元,年人均純收入13850元,成為德化老區建設事業又一面旗幟。
德化縣老促會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瞄準德化老區資源優勢,找準工作切入點,圍繞精準扶貧,深入老區調研,供黨和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時參考;廣泛征集革命史料,編輯成《丁墘星火》《瓷都烽火》《省委機關在坂里》等書,保存了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與縣委宣傳部以及龍潯、水口、國寶等鄉鎮聯合創建革命紀念館、陳列室,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成為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配合中小學校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瞻仰革命遺址、朗誦革命詩詞、聽講革命故事,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