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梓明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不合格產品的范圍界定
文/朱梓明
《刑法》第140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中,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要件的判定中,何為“不合格產品”成為關鍵。
2001年4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解釋》)認為:《刑法》第140條規定的“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該規定是借鑒了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01年3月15日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不合格產品的定義。上述規定,形成了實務中對不合格產品認定的通說。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或許存在不足。《刑法》第140條規定的“不合格產品”的范圍應該是指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產品,但因產品標識不符合要求而被判定為不合格的應除外。
《兩高解釋》將標識不合格納入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范疇,存在違背《產品質量法》規定和打擊面過大的問題。
《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2款規定了合格產品應同時具備的三個條件:
1.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
2.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3.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其中,“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實質上是要求產品不得存在缺陷,具體包括不得存在設計缺陷、制造缺陷或指示缺陷。
產品指示實際上就是產品標識,是指表明產品的名稱、產地、生產者名稱、地址、質量情況的表述和指示。不存在指示缺陷就是要求產品在標識上必須真實,應當清晰和完整。
產品標識的標注不當或者標注帶有欺騙性,會造成誤解,嚴重的還會造成侵權損害。因此,法律要求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如此推理下來就產生了沖突。按照《兩高解釋》規定,因產品存在指示缺陷,則該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屬于不合格產品。一旦以此類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進行銷售的話,輕則依據《產品質量法》第49條或第50條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產品質量法》第54條規定,因產品標識違反《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即便是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頂多也只是進行行政處罰。
面對這一沖突,筆者認為,產品作為一個整體,一般情況下由產品本身、產品包裝和產品標識組成。產品標識一般依附于產品本身或產品包裝上。《產品質量法》第26條第2款是對產品整體質量的總體要求,理所當然地包括了對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產品包裝和標識的要求。
《產品質量法》第27條規定的“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并符合下列要求:(一)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二)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等要求,實際上是對《產品質量法》第26條一般規定在產品標識方面所作的特別規定。
根據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的法律適用原則,因產品存在指示缺陷即產品標識不符合規定而被檢測機關判定為不合格時,應適用《產品質量法》第54條的規定進行處理,而不能依據《產品質量法》第50條或第49條的規定進行行政處罰,更不能依據《刑法》第140條的規定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
所以,《兩高解釋》存在違背《產品質量法》規定和打擊面過大的問題。
綜上,筆者認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不合格產品應僅限于產品內在質量或者包裝不合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