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樹民 王哲
治安調解中的責任剖析法、威懾調解法和敲山震虎調解法
文/王樹民 王哲
一般說來,可以調解的案件中當事人雙方均存在一定的過錯,只不過是雙方承擔責任的比例不同罷了,雙方當事人之所以爭斗不休,難以調解,就是為討一個說法,出一口氣,尋找心理平衡。大多數存在損害賠償的糾紛,一般是雙方分擔責任,很少有一方承擔全部責任。
因此,在調解過程中,調解主持人應對掌握的證據和事實作一個小結,對責任大的一方,一般來說應對侵害行為實施者進行批評教育,盡管有時糾紛是因為過錯小的一方引起的,此后,也要指出過錯小的一方在本案中應承擔的責任。
使用責任剖析法,主要方法有:一是出于公心,居于中立,說公道話,盡管雙方都受到批評,只要責任劃分得清楚,他們內心還是服氣的;二是根據雙方過錯大小、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進行調解,一般都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標的小的案件甚至可以當場履行。
案例:2009年3月,某單位集體宿舍樓李女士與同樓鄰室退休老工人陳某爭吵起來,雙方互不相讓,很快動起手來。李女士剛搬到此處不到兩個月,每天下班后發現門口擺放著數十輛樓上鄰居的自行車和助動車,影響了自己家人的出入。于是李女士未和樓內任何人商量便在樓道門旁的公用部位裝了一扇鐵門。這一下自行車及助動車是進不來了,但引起樓內其他鄰居的強烈反應。“你怎么有權隨便安裝鐵門把公用部位攔進自己獨用?這不成了你自家的停車場了嗎?”陳某代表樓上的其他住戶與李女士交涉,沒想到話不投機半句多,雙方很快發生爭吵并打了起來。
陳某向某鎮調解委員會和鎮司法所的同志反映了情況,請求法律幫助。司法所助理員陳耀輝同志給予了接待,并帶上社區調解主任辜克民同志及時介入調解。調解人員先到現場查看,再到物業查找相關的規定,并向其他居民及居委會干部了解情況。隨后又找到李女士,告訴她相關的規定,指出,裝防盜門誰也管不著,但按規定要離門20~30公分處,也就是不超過一墻厚。但李女士安裝的鐵門是走道鐵門,已超出1.5米,成了李女士家的自行車棚了。同時,指出陳某打人不對,是有錯的,但引起事情的原因與李女士裝鐵門是分不開的,是李女士有錯在先,并且不接受陳某等人的反對意見。為此,司法所和社區調解人員征詢李女士的意見,問她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李女士脫口說:“還能怎么辦,你打我也打了,你罵我也罵了,我豈不是白吃虧呀?現在誰怕誰啊!”調解人員嚴厲地說:“現在是法治國家,你說的是不對的。還有,舉國上下都在建設和諧社會,鄰里之間互動友愛是一種美德。古人都曉得遠親不如近鄰,你們怎么不明白呢?”調解人員耐心開導她:“年輕人第一火氣不要大,第二要講法,第三要講德。你耐心地聽我講,自行車停得太多,影響了你正常出入是他們不對,是不合理的;你可以提出不能停車、保持空間、方便走路的合理要求;可違章裝鐵門把它攔起來有兩個不對:一是違章,二是占為己有,走道是公用的,不能設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為防亂停放自行車,但行為卻是違法的,要糾正。另外,整個樓內的18家住戶對你擅自安裝鐵門都有意見,聯名寫信反映你,怎么辦?只有一條,遵紀守法,盡快拆除。當然了,自行車、助動車亂停亂放也不對,也要協商。”聽了這些話,李女士答應回去好好想想,第二天給個答復。
第二天,調解人員召集社區民警、物業、社區調解主任以及18戶居民代表和李女士在社區居委會開會協商此事。調解人員草擬了協議書發給雙方,提出開會要協商的兩點。一是李女士要拆除鐵門;二是樓上居民不準在此亂停放自行車和助動車。陳某首先發言,為自己的打人行為向李女士道歉,并說協議內容合法合理,應當照顧到兩方面的情況。此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表意見,都提出由社區居委會干部監督,由物業人員現場看管,防止走道內自行車亂停亂放,影響樓內居民的生活秩序,重新滋生矛盾問題,最后大家協商一致達成協議。
案例評析:剖析責任,明確當事人雙方的對錯,同時確定承擔責任的份額,不僅使當事人感受到自身責任的輕重,也同時感受到背負的社會道德,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也使雙方當事人自動履行協議內容。責任剖析的核心,必須是調解主持人的立場保持中立,剖析責任的尺度公正,同時,判斷責任必須具有相關的依據。
威懾,是指憑借力量或勢力使對方感到恐懼。威懾調解法是對惰性很強、遇事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主張的人進行調解,讓其感到法律的威懾,迫使其調解,促成問題的解決。
在調解時,調解人員必須抓住他們的弱點或軟肋,明確告訴當事人有關法律規定,使其認識到,按照法律規定,他們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不履行相應的法律行為,將會承擔更嚴重的法律責任。
在調解中,對于調解語言的運用要有針對性和原則性,攻勢要猛,讓他們招架不住,使他們產生如果不配合調解工作最后還要承擔更嚴重的責任,促使他們積極配合,通過調解把問題解決。
案例:某日,申請執行人張某趕到××縣人民法院,將一面繡有“感謝人民法院為我要回十年欠款”的錦旗交到該案承辦法官手里。其案件原委如下。
張某和彭某、李某同在一個村子居住。十年前,身為村委會干部的彭某和李某找到張某要求借現金5萬元,并許諾三個月連本加息一次性還清。張某考慮到彭某和李某是本村的干部,就把自己家的全部積蓄拿了出來。三個月后,張某找彭某、李某要錢,二人推脫不還。張某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彭某、李某償還張某共計8萬余元,彭某、李某不服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二人申訴,法院依然維持原判。
幾年后,張某向法院申請執行,結果李某患病死亡;彭某為了逃避賠償責任早已外出打工,執行法官多次前往彭某家均撲空,其名下又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執行一時陷入僵局。由于該案遲遲得不到執行,張某多次找有關部門和領導反映,并揚言再要不回錢就去上訪。承辦此案的法官一方面做申請人的工作,另一方面想辦法執行此案;不久,執行法官得到了一條關于被執行人彭某已回家準備為其兒子結婚蓋樓的信息。于是,法官迅速趕到被執行人家中將彭某蓋樓預備的磚瓦和樓板等建材予以查封,并及時將案件按照拒不履行法院判決、裁定罪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迫于法律的威懾力,被執行人彭某主動與申請人張某聯系,雙方自愿達成和解協議,張某終于要回了全部執行款。
案例評析:久拖難以執行的案件,之所以能夠被解決,主要在于該案的法官能夠對被執行人準備蓋樓的建材進行及時查封保全,迫使被執行人自愿達成和解協議。本案的關鍵在于對被執行人的財產保全,如果不達成和解協議,就會移交公安機關立案,使被執行人人財兩空,兩害相權取其輕,最終被執行人彭某選擇了和解,自愿還款。
敲山震虎,是指通過敲山來震懾老虎,讓老虎不敢發威。在軍事上,敲山震虎是一種威懾戰略,它通過展示軍事實力,迫使對方屈服,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在調解中,敲山震虎法,是通過示警,使當事人受到震動,從而達到促成調解之目的。
在一些糾紛調解中,少數當事人無理取鬧,或者是借機撒潑,希望在調解過程中獲取更多的不當利益。此時,采用敲山震虎法,一方面有助于讓別有用心的當事人明白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另一方面讓心存不軌之人感受到法律的震懾。
使用敲山震虎法,主要方法有:一是真實案例講解,通過對當事人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進行宣講,讓當事人真實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和公正,使其明白調解的道理;二是在調解過程中,抓住當事人存在的違法問題或其他違法行為,以法律教育或問責,使其感受到法律追究的可能性,迫使其真正參與到調解之中,促成調解的成功。
案例:一個周末的夜晚,租住在某出租屋內的一位女士下班后回家,在進入出租屋處理了一些事情后發現,放在出租屋門口的手袋不見了,里面有剛領到的工資和公司保險柜的鑰匙,于是該女士與出租房附近居住的一個房客發生了激烈爭吵。
派出所民警獲悉后,馬上來到現場了解有關的情況,并當即調看了事發時段出租屋附近的監控錄像。從錄像中,只見一名男子順手牽羊拿走了該女士置于門口的手袋。但非常遺憾的是,由于攝像鏡頭位置和角度有限,錄像只顯示了此人的背影,雖與出租屋附近居住的一位房客很相似,但不能完全確認和肯定。該女士不希望帶來其他麻煩,要求民警幫助調解。
而民警很清楚該案證據不足,難以對該房客進行立案調查。為了促成調解,找回當事人丟失的手袋,民警經過思考,向與該女士發生爭吵的另一房客展示了監控攝像的片段,講清了失主失竊的情況,并向其告知可疑人員已被攝入監控錄像,希望竊賊能悔悟,迷途知返,主動歸還被竊的手袋,以免鬧出更大的亂子。由于出租房附近群眾對監控設施都有所了解,對民警所說自然深信不疑。翌日,失主高興地來到派出所,告訴辦案民警被竊的手袋已被悄悄送回來了,里面的東西一樣也沒少。該女士對辦案民警的巧妙處理贊不絕口。
案例評析:這是巧妙運用敲山震虎法的成功案例。首先是監控設備的配置攝取了事件發生的過程,雖然影像不清,但是及時播放監控片段,依然對違法人員起到了震懾作用,畢竟違法者做賊心虛。辦案民警在調解過程中,不感情用事,而是用心理戰術來擊垮對方,讓違法者及時歸還手袋,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