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自己
主 持 人:張安妮
專家支持: 張梅玲(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家級有特殊貢獻專家)
嘉 賓:孫警官(治安民警)
主持人:當本期雜志與各位朋友見面時,孩子們已經進入了快樂的暑假生活。上一期,張梅玲教授通過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告訴我們“尊重孩子,才是愛孩子”。
接下來,本欄目將用更多的篇幅,結合實際案例,聆聽張教授從讀懂自己、讀懂時代、讀懂教育、讀懂孩子、讀懂成長和讀懂家庭六個角度,娓娓道來家庭教育的智慧。
孫警官:您好張教授,我是一名治安民警,平時非常忙。我兒子七歲多,因為平時陪他的時間不多,偶爾放假在家,我就總覺得他跟我有些生分。小男孩天生淘氣,我這當爸的有時就忍不住批評他。我覺得男孩子嘛,皮實,多說兩句也沒什么吧??擅看握f完他,我就覺得他愈發怕我了。現在,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溝通了。我也跟其他同事聊過這事,他們也有類似同感。我們都很疑惑為什么自己一見到孩子就忍不住訓孩子,看到的總是孩子的缺點。
張梅玲:孫警官提出的這個問題,恰恰引出了今天要談的內容——在家庭教育中要讀懂自己、讀懂時代、讀懂教育、讀懂孩子、讀懂成長、讀懂家庭。首先,要讀懂自己。也就是認識自己。
有一個女法官,她17歲的兒子兩次出國留學都被校方勸退了。校方給出的原因是“這個孩子不誠實、撒謊”。面對“不爭氣”“不聽話”的兒子,女法官除了批評就是教訓,苦口婆心地告訴兒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令人頭疼的是,兒子根本不聽她的!她苦惱不已,來找我出主意。我告訴她:“你忘記自己回家后已經不是法官了,而是一個媽媽!當跟孩子溝通時,就不能再用法官的語氣了?!彼腥淮笪?,回家后按照我跟她說的方式,換了一種態度對待兒子。果然,這番轉變令兒子心悅誠服?,F在,兒子正很努力地準備新一輪的留學考試。
有的警察說孩子會怕自己——這可能是因為,這個警察忘記自己回家后,已經不是警察,更不是公安局長(領導)了。面對孩子,他就是父親(母親)。
人是具有多重角色的,工作中的角色、家庭中的角色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往就是出在分不清自己當下的角色定位。一個民警下班后回到家,還依然以警察的語氣對孩子、家人說話,就很容易引起家庭關系問題。作為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的主力軍,可以說,警察的職業特點就是尋找問題、消滅問題。但對于做好父母這個角色來說,就不能一味盯著孩子的缺點。與孩子相處,父母一定要克服職業傾向性,換句話說,就是要適時地進行角色轉換。
孫警官:要做到適時地進行角色轉換,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張梅玲:難,不代表做不到。這是理念和意識的問題。我們常說要重視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核心就是心理平衡,當下的角色和行為得以統一就是心理平衡。心理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下的角色不到位。一個家庭的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往往是父母的角色沒做到位。角色沒到位,溝通的雙方心理距離就遠,令溝通缺乏有效性。
要有效地切換角色,首先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角色轉化本身并不難,難就難在很多人缺乏這個意識。意識到位了,行為就不會出問題。如果一個在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來到餐廳或商場,還是以“領導”身份去命令服務人員干這干那,就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其次,要提升思維轉換能力,這決定了角色轉換的能力。
孫警官:完全以顧客的角色根據導購的建議買這買那,會不會被騙?
張梅玲:這屬于不信任的心理,是一種思維定勢。
在心理學中,心理定勢是指心理上的定向趨勢,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對以后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動作用。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能夠使人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客觀條件發生變化后,思維定勢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用過去的經驗甚至道聽途說的內容盲目判斷當下的事情,屬于消極的思維定勢,會束縛創造性思維,阻礙事物的客觀發展。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我們不能只強調負面的。這也是產生積極心理學的原因。關于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提倡正能量,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舉一個例子吧。我有一個香港朋友不久前搬來北京居住,搬家中,工人不小心把一套茶具中的一只杯子打碎了。對于有的人來說,會因此抱怨工人。但你猜我這個朋友的態度是什么?他幽默地說:“哈,我家的茶柜從此多了一只茶盤!”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原則基礎上的一個新興領域,這里所說的“科學”,其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相對的真實性。
主持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將積極心理學理解為一種健康的、正向的心理安慰?
張梅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樣。心理安慰也是一種思維方法,是自我調控的一種辦法。事情已經發生了,就要接納現實。我經常跟學生們講:“一個快樂的人,不是沒有不快樂,而是他知道如何去對待那些不快樂?!比绾螌Υ豢鞓罚褪且粋€人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父母從小要教育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有勇氣站起來;面對煩惱時,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排除煩惱,積極主動地尋找快樂。
主持人:我們該如何提升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提升思維轉換能力?
張梅玲:建議民警朋友可以看看哲學的書,哲學能夠幫助我們學會一些思維方法。
面對做生意虧損的現實,有的人可以接受教訓,東山再起;有的人卻從此一蹶不振。這兩種人的本質差別就是思維方法不同。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生意失敗,就要把失敗的原因找出來?!笆∈浅晒χ浮币彩怯星疤釛l件的,失敗后總結經驗教訓,繼而轉化為下次成功的條件。
我們經常談“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的核心是哲學,世界觀影響人生觀;人生觀正確了,才會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警察正是因為有“犧牲個人,保護群眾”的價值觀,才會在危險面前做出英勇無畏、身先士卒的行為。面對危險,能沖上前的民警,有的是出于責任心,有的是具備了很高的“三觀”,置自己生死于度外,這也是很多英雄模范的人格品質。
讀懂自己,就要清楚自己所作出的選擇。選擇當老師,就要甘于平凡,放棄轟轟烈烈;選擇當警察,尤其是一線警察,就要有更多付出,甚至有時還會涉及生命安全問題。
哲學強調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強調相對性與絕對性。在現代社會,有的人心理出了問題,其實就是看待問題太絕對化。俗話說“知足常樂”,但也要不知足,只有不知足,才會使人進步。怎么知道知足或不知足呢,總得有個標準吧?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但也要比,應該跟誰比?主要是跟自己比——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進步一點兒,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進步一點兒。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很多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不可能一步登天。這是一種哲學思想。同樣,孩子考試得了60分,不太可能下次馬上考100分。父母不要著急,慢慢來,孩子只要努力,每天都有進步,就可以了。
我們的意識要現實化,不要過分理想化。每年送畢業生,我都會跟他們說兩句話,一是“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無論到哪個地方,你就是你,不是別人,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做事之前,要把困難想多一點兒,這樣你們會距離成功更近一點兒”。
孫警官:把困難想多一點兒,會不會給自己設下前進的障礙?也許有的人會被這些想象中的困難所嚇倒。
張梅玲:做事之前,把困難想多一點兒(何況這困難也不一定來臨),其實是在提醒你做充分的心理準備。有了這個(心理)準備,萬一事情沒成,會減輕心理不平衡感。
人的本能是什么都不放棄,什么都想要。但一個成熟的人,要學會放棄(分清主次),做事之前,結合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思考后再行動;學會寬容(接納他人的不完美);學會反思。
主持人:很多年輕父母,確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這些迷茫與焦慮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會把內心的恐懼與種種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
張梅玲:是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而自我教育的關鍵就在于省察自己內在的種種恐懼、欲望和不安全感。生命只有一次,這一生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每個人都要對此有清晰的認識。
張梅玲:總結一下今天所談的“讀懂自己”。
第一,我們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主要做的事情(主要任務)也不一樣。比如,學生時代的自己,主要事情是學習(我說的是主要事情,不是唯一事情),學習之余還可以參加社團活動,發展興趣愛好;參加工作后,工作是主要事情;成了家,有了下一代,就要學會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系,夫妻雙方要學會經營家庭,建設溫馨的家——溫馨的家是孩子健康成長很重要的課堂;退休后相對自由了,可以做一些年輕時想做而沒時間做的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也可以旅行,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
第二,讀懂自己的職業身份。作為一個民警,要掌握警察職業的基本要求與相關規范。從新聞上,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他指出“公安隊伍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隊伍,也是一支英雄輩出、正氣浩然的隊伍”。確實如此,警察,是一份非常崇高的職業,打擊犯罪,服務人民,懲惡揚善,除暴安良。
從事警察職業的人,天生會有一份正義感和使命感。我想,大部分警察都是熱愛自己的職業的。同時,“我其實并沒那么熱愛我的職業”,這樣的個別聲音也會存在,每個行業都存在有這樣想法的人。我想對這些人說的是,既然當了警察,就要去體會和認識警察這個職業對社會的重要性和意義。這是讀懂自己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許有的人在工作之前,從理論上已經充分認識并理解了自己,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需要通過具體實踐來讀懂自己的。充分地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意義,能夠幫助自己深刻地體會自我價值所在。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中,沒有終點。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會熱愛自己的工作與職業,能對此產生一份責任心和熱愛之情,其實是一種成長。這份成長是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孩子,要引導孩子愛上學習,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完成。
帶著感悟(思考與反思)去工作,我們才會有所成長,才會慢慢地愛上自己的工作。舉一個例子,也許不少民警身邊就有類似情況。兩個同時從警校畢業的年輕民警進入同一個單位,五年后,一個有了很大的進步,得到領導重用,另一個卻跟剛畢業時差不多。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但是否在工作實踐中主動感悟,增加自己的晶體智力(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 ·卡特爾把人類智力的構成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大類。流體智力是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記憶、知覺等;晶體智力是指在實踐中以習得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等),以獲得成長,是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帶著感悟去工作,我們也可以將此理解為是一個人與世界對話的過程,帶著思考、帶著職業的責任感,也是帶著對生命的愛與敬畏去工作。
第三,讀懂家庭中的自己。面對家人,我們是孩子、父母、愛人。這一部分,我會在“讀懂家庭”中詳細解讀。
第四,要讀懂自己,我們可以經常思考這樣五個問題: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為什么要做?我怎么做?我做得怎么樣?
主持人:張教授對“讀懂自己”給出了非常細致的解釋,可以說是一份為警察量身定制的“讀懂自己”。我們能夠充分地認識自己從事公安工作的職業意義,體會到自我價值,這部分感受可以深深地影響我們的孩子——我們親切地稱他們是 “警娃”“警寶”“警二代”。其實,現在,不少年輕警察就是“警二代”,甚至“警三代”,他們深受父輩的影響,從父輩手中接過了守護平安的責任與榮光。
張梅玲:對,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積極、正向的影響。
主持人:張教授已從父母的角度談了“讀懂自己”,能否再從孩子的角度談談,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讀懂自己。
張梅玲:這個問題很好。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少年兒童是尋找自我、認識自我的關鍵期。而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往往又不穩定。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而自我教育又是教育的追求。因此,作為父母,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進而教育自己,是非常關鍵的。
下面我重點從孩子的生理、社會與心理三方面,談談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讀懂自己。
讀懂“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自己的身體形象,具體包括性別、外表特征等。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要從對個體差異性的認同、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兩方面進行引導。
世界上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成為自己”是一個極為普遍的自然法則。我們的家長切莫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點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盲目比較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或自負心理。父母要引導孩子悅納自己的外表,真誠地欣賞自己的孩子。我認識一個女孩,16歲,長得矮矮胖胖,眼睛小小的,特別愛笑,朋友很多,同學們稱她是“快樂的小皮球”。她爸爸經常對她說:“爸爸胖,你也胖;爸爸是快樂的大皮球,你是快樂的小皮球!”她媽媽也有風格相同的說法:“你的小眼睛完全繼承了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當初啊,你爸就是看上我的小眼睛了,說我像豆子一樣的眼睛最機靈、最有特色!”這個女孩通過父母樂觀、幽默并且正確的引導,悅納了自己的外表,在愉快的氛圍中自信地成長。父母要引導孩子懂得,一個人瀟灑而高雅的風度是其內在涵養的自然流露,這類人的人生觀一般表現為對生活充滿熱愛與追求。
要引導孩子對自己性別的認同,首先,父母自身就要認同孩子的性別,從觀念到行為都不能表現出任何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其次,引導孩子明白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各有千秋,從總體上看,男女也并不存在先天智慧與才能上的差異。以上都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善于發揚自己的優勢、克服弱點,為自己的性別而驕傲,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懂“社會自我”。社會自我是指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包括在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中的影響和社會地位。父母要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引導,首先,要讓孩子認同家庭自我;其次,讓孩子把握和認識社會自我、集體自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我們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自我發展基地。家庭自我是對家庭特征的認同和內化的結果。父母要先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接納自己的家;然后讓孩子了解家中每一個成員;最后讓孩子明白自己與家、家庭成員和自己的關系,引導孩子珍惜所擁有的,愛這個家。
幫孩子正確地把握和認識社會自我、集體自我,第一,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集體中,不能不與他人發生關系、產生合作,這就需要人人去遵守、服從和維護社會、集體的規則,要做有益于社會和集體的事。第二,父母要鼓勵孩子保持個性,帶著個性融入社會和集體,既要與人打成一片,具有合作意識與能力,又不可人云亦云,喪失個性。第三,正確認識社會自我,要引導孩子防止兩個極端,即高估自己和低估自己。每個人都容易放大別人的缺點、縮小別人的優點、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這是人性的弱點,需要經常提醒才不至于盲目自大。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要隨時隨地給予孩子客觀而公正的評價,以孩子的努力和進步來評價孩子,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中獲得自信。
讀懂“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指對自己的氣質、能力、性格、情趣、愛好和理想的認識。這是引導孩子“讀懂自我”的關鍵,想做好這一部分,父母要幫助孩子處理好以下這五種關系。
“今天和明天的關系”。理想,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內動力,是孩子對美好未來的自然流露,要如何實現理想?父母要鼓勵孩子認真地對待今天,實現理想是以夯實今天為基礎的,要幫助孩子養成從今天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的習慣,明白腳踏實地、自我奮斗的道理。從孩子原有水平和實際能力出發,為孩子制定一個“明天的計劃”。
“優勢和弱勢的關系”。根據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慧至少可以分為九個范疇,包括音樂智慧、肢體智慧、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反省智慧、人際交往智慧、自然智慧和存在智慧),每個人都有多方面的智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體現在優勢智慧不同且呈現早晚不同的方面。父母要去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智慧。具體做法包括(不限于)以下幾點:為孩子搭建舞臺,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在弱勢智慧方面提供具體幫助,促進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吸取別人的智慧來豐富完善自己的智慧;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興趣,給他們自我創造、自我設計的空間。
“順境和逆境的關系”。當今的孩子普遍缺乏不屈不撓精神的鍛煉與考驗,若沒有經受挫折和失敗的思想準備,一旦遇到困難,輕則悲觀失望,重則輕生厭世。父母要為孩子做好這方面的導師,順境時,與孩子產生情感共鳴,為其勝利歡呼慶祝,同時引導孩子學會居安思危,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逆境時,父母要多一些鼓勵和實際幫助,引導孩子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經受考驗,找回自信。
“快樂和煩惱的關系”。每個人都向往快樂,但生活本身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父母要引導孩子明白,快樂是不會自己送上門的,快樂需要自己去尋找、去體驗;幫助孩子排除煩惱,學會如何對待不快樂(自我心理調節),這就相當于幫助孩子找到了快樂。“不經歷煩惱,就不會知道何為快樂”,這個生活的辯證法,須讓孩子明白。
“現實和夢幻的關系”。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少孩子沉迷網絡世界,有的甚至分不清哪是現實世界、哪是虛擬世界,給孩子的自我認識造成了很大傷害。孩子的成長需要與時代同步,要如何引導孩子在網絡世界中進行玩耍呢?第一,豐富孩子的現實世界,讓孩子旺盛的精力有處可用;第二,多與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感受到現實世界更親切、更可愛;第三,與孩子一起進行網絡游戲,與孩子商量決定玩網絡游戲的時間、時長,并制定文明上網規則,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虛擬世界。
主持人:感謝張教授從父母與孩子的兩個視角,為我們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如何“讀懂自我”;感謝孫警官的熱情參與。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就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吧。
敬請關注“家庭教育系列三 ·讀懂時代與讀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