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一個外來工的奮進之路
□劉淑芳
今年53歲的伏國勝,是1997年8月帶著妻子、三個兒子投奔親戚,從甘肅老家來到二師二十四團呼都格的。在這片剛開發的土地上,他泡過荒、治過堿,承包過林帶、甜菜和小麥,開過拖拉機,啥苦都吃過。在希望的田野上,他收獲了希望、收獲了信仰,成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農機專業戶。
伏國勝剛來呼都格時,與妻子司紅萍被分配到園六連,管理20畝林帶。按照連隊要求,20畝林帶要育上楊樹苗。伏國勝來的時間短,沒有經驗,對扦插楊樹苗不知從哪里下手。由于他對人熱情,肯吃苦,很快就和身邊的老職工混熟了,他們都把扦插楊樹苗方法和管理技術傳授給他。在老職工的指點下,伏國勝和妻子開毛渠、澆水、施肥,很快扦插的楊樹苗都長出了綠綠的嫰芽,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伏國勝1998年被調到現在的十三連參加大田承包。當時家里三個孩子要上學、家庭經濟十分窘迫,他鼓足勇氣借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才自費承包了20畝甜菜。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沒有種植甜菜的經驗,他不斷向連隊技術員請教,看到老職工怎么做,就拿個小本子記下來,然后到自己承包田里照著去做。通過辛勤的勞作,他當年種植的20畝甜菜單產達到4噸,還完了賬還拿到了1100元,對伏國勝來說,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看到收獲的希望。
1999年,伏國勝在曲惠信用社貸款3萬元,大膽地承包了120畝甜菜。當時,他的一些老鄉都為他捏把汗,擔心不已。那年,他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精心管理,甜菜平均單產達到4.5噸,不但還清了貸款,還獲得8000元的利潤。2000年,他承包了120畝甜菜、90畝小麥。由于管理到位,當年甜菜單產達到5噸,小麥單產250公斤,兩項作物加起來純收入達到5.5萬元,讓他的老鄉們都羨慕佩服不已。
歲月的磨礪,使伏國勝成了種田能手。他承包的作物產量逐年提高,甜菜平均單產達到5.5噸,小麥平均單產達到500公斤,家庭收入大幅增加。
伏國勝自己富裕了,不忘自己的窮老鄉。2008年,他的老鄉伏貴榮當兵復原回來。伏貴榮聽說伏國勝是種植能手,于是就拜他為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伏國勝開玩笑地問小伏有女朋友嗎?伏貴榮含蓄地回答:“有是有,在甘肅老家。咱條價差,沒錢結不成婚啊!”伏國勝當即拿出1.5萬元,讓伏貴榮回老家娶媳婦,什么時候有錢,什么時候還他就行。秋收后,伏貴榮回到老家結了婚,就帶媳婦一起來到新疆,投奔伏國勝參加土地承包。在伏國勝的精心指導下,伏貴榮的種植水平逐年提高,慢慢地也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伏國勝跟隨科學的潮流,在甜菜地改良種植了90畝地的辣椒。由于他管理到位,當年辣椒長勢良好,平均單產550公斤,純收入6萬元。伏國勝買了新房,還置辦了新家具和電器,一家老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1年10月,伏國勝用全部的積蓄買下連隊的機車和農具,成為農機專業戶。每年春播,他都一天忙到晚,成天灰頭灰臉的,從未聽他說聲累,收入也一年上一個臺階,成為團場勤勞致富標兵,并光榮地加入黨組織。
伏國勝常年堅持低耗高效原則,哪怕是一顆螺絲、一滴油、一個墊片都不扔掉,精打細算。3年里,他累計節約材料費2.5萬元,油料費3.7萬多元,節約維修費1.07萬元,機車的出勤率達98%。伏國勝經常對自己的農機手說:“團場的優惠政策給我們指明了致富的方向,我們只要有兵團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付出才會有回報。”2014年,他參加團場新標準農業機械化培訓,回來后給自己定了奮斗目標,當即賣掉舊車,出資35萬元購進一臺“1246”型的拖拉機。不管犁地、平地、耙地、播種等一系列作業,他都嚴格按照團、連技術要求去做,從不打半點折扣。從春播到秋收,他的機車成了連隊的香餑餑,每年總是保質保量完成連隊每項工作任務。辛勤的付出換來豐厚的回報,僅三年時間,他就掙回了機車成本,每年還盈利3萬余元,并連續獲得團場優勝機車稱號。
伏國勝不但在生產上幫助他人,在生活中更是一個有愛心的人。2012年,單位女職工任傳瓊得了子宮癌。伏國勝又是捐款、又是送物,冬天還幫著拉煤、卸煤。多年來 伏國勝以勤勞苦干、過硬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贏得了廣大職工的認可和信賴。他富了不忘眾鄉親,十幾年來免費為職工播種、打藥等讓利1000多個標準畝,免費拉運農用物資上千次,還同幾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僅無償幫扶送技術、送物資、送資金上百次。同時,伏國勝的機車作業質量成了連隊機車作業的標桿,為大伙兒樹立了榜樣,被職工們親切地稱為致富路上的共產黨員農機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