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由清明節想到的
□吳 語
清明節又要到了!當和煦的春風吹拂我們全身的時候,也掀起了我們縷縷的情緒。在這個我國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里,不由得令人思緒綿綿。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無疑,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固有內涵,也是重頭戲。放下手頭一切瑣事,去看望另一個世界里睽隔已久的親人、尊人和朋友,在我國這個無神論的世界里,顯得愈發珍稀可貴。清明節的意義是什么?曾子說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我還要說,人類對于生死的敬畏和追問,更是清明節的真實意義所在。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身邊的人,特別是親人故去,最容易觸動心弦,最令人刻骨銘心。在墓祭時,通過回憶死者的音容笑貌,人們不得不嚴肅面對逝者的心愿,不得不認真調整人生的座標,不得不認清身負的職責和義務。“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代詩人黃庭堅的這首《清明》,由清明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了人生的意義,拋開其消極面,其實也是墓祭的感悟。所以祭祖掃墓不但升華了與親人朋友的感情,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進一步的規劃,對生命多了一份敬重,對人生多了一份理解,對事物多了一份認識。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墓祭成為功利化的載體。對于清明節的態度,有些人已脫離了其真實內核:抱有不被老天懲罰而去“過形式”者有之,僅為讓先人“保佑”自己和家人者有之,玩玩耍耍“放假了”者有之。要知道: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認真想起來,事實不正是這樣嗎?
清明節的前奏是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冷節,這一日人們只吃冷食,忌煙火。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其傳說在拙作《崇尚清明》中已有敘述)。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詩里寫道:“四海皆寒食,千秋為一人”。介子推為什么千古傳名,歸結起來是他具有忠君愛國、不慕名利、功成身退和施恩不圖報的奉獻精神,是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脈相承的。眼下有些人,特別是一些黨員干部,做人做事以名利來衡量、為目的,在清明節,在面對介子推這個古人時,是不是覺得很汗顏啊!
寒食節有禁忌,做人做事也都應該有禁忌。寒食節的禁忌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崇,做人做事的禁忌是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缺失了禁忌,人就會變得浮躁、庸俗,甚至肆無忌憚,更甚有王朔小說中“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囂張,最后必定是自食其果,遭人嫌、被人罵。
清明節既是悲傷的日子,但辨證地看又是歡樂的日子。這不僅因為人們在追悼先人時也充實了自己的靈魂,收獲了各種智慧,更因為在緬懷逝者的基礎上,親朋好友會一同享受明媚的春光,共享天倫之樂。于是清明節又成了踏青節。此時的清明節不僅僅沉淀著“懷舊悼亡”的深刻紀念,同時還充滿著“催護新生”的美好向往:放起風箏,將它引上高空,一刀剪斷風箏線,風箏帶走了放箏人一年的病痛和煩惱;坐上秋千,蕩上一蕩,“悠一悠,不長秋”,秋天的瘟疫就會遠離蕩秋千者……
在我國,清明節還有一個民間習俗——插柳。這習俗據說也來自于紀念介子推。楊柳最大的特點就是適應能力強、插哪活哪,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隨便折一柳枝插進土中,只要有陽光和水,它都能活下來,它從來不要吃別人的東西,但生長得強健美麗。楊柳最大的美點是“下垂”,它長得越高,垂得越低,千百條細柳,條條不忘根本。充滿智慧的人們,應該從楊柳身上學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