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甲取
知意才能善談
陳甲取
古時有人花錢買了一個縣官做。到任后,去拜見上司。上司問:“貴縣風土如何?”他答道:“本縣風沙不大,塵土也少。”再問:“紳糧如何?”他答:“小人身量要穿三尺六。”又問:“百姓如何?”他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倒不少。”上司生氣道:“我問的是黎庶!”他答道:“梨樹很多,只是結的果子太小。”上司厲聲問道:“我不是問杏樹梨樹,而是問你的小民。”他連忙答道:“小的小名叫狗兒。”上司震怒。
這位縣官之所以答非所問,就是因為他沒有理解上司的意圖,所以才出現這種尷尬局面。可見,在與人交談時,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意圖與目的,就可能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境。知曉其意而后交淡,既可以迅速確定話題,又可以順遂對方的心愿,給人以愉快的心理感受,可說是知意方能善談。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親切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夫婦,并特意和他們站在一起檢閱游行隊伍。雖然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能享有如此高的禮遇,還是十分罕見的。
斯諾在天安門上試探性地對毛澤東說:“北京這么美,我想尼克松總統也應該來看看。”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國際發展形勢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出中美雙方都有打破多年隔絕的局面以及正式建交的愿望與可能。他從斯諾的話語中準確地領會出尼克松總統有訪華的意向,便誠懇地對斯諾說:“尼克松總統如果愿意來中國,無論是正式公開訪問,還是私人秘密來華,我們都熱烈歡迎。”他們的談話步步深入。斯諾又問:“你看中美會不會建交?”毛澤東肯定地回答:“總要建交的。中國和美國難道就100年不建交嗎?我們又沒有占領你們那個Long Island(長島)。”隨后兩人以此為話題,相談甚歡。
果然斯諾將毛澤東的話轉達給尼克松后,尼克松當即派基辛格經巴基斯坦秘密來華,這一切,為以后中美正式建交打下良好基礎。斯諾一句試探性的話語——“我想尼克松總統也應該來看看。”毛澤東敏銳地洞察了其背后暗藏的深意——“尼克松總統有訪華的意向”。正是由于毛澤東善于領會斯諾說話的意圖與隱涵,并做出正確的判斷與積極的回應,才使得兩人相談甚歡,最終促成了尼克松總統的訪華。
俗話說:“聽人言,知人心。”善于交際的人不但有好的口才,還有善于探知人意的“觀才”。知意才能善談,聽懂對方的心意再說話,自然能與對方說得來,使談話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摘自《當代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