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關注
筑牢物流人才之基
文/木子
周旭沒有想到,自己的變化如此之快:2016年的春節,他還想在原有的單位好好干下去。但是半年后,自己就與工作8年之久的這家物流公司“拜拜”了。
8年前,周旭加入這家剛剛成立的物流公司,伴隨著這家物流企業一起成長起來。辭職是糾結的,“干了8年多,確實有感情。”之所以突然離開,有那份難以兌現的經濟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周旭認為自己到了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的時刻。工作上的壓迫感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讓周旭越來越不開心,加上理念與企業利益最大化的沖突加劇,這使他急于出走,尋求解脫。
經濟壓力也讓他一度猶豫,妻子收入一般,他的辭職意味著家庭將面臨經濟收入的不穩定,所幸的是沒有房貸壓力,這才讓他有了辭職的勇氣。
物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趨勢,最為迫切的是像周旭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既懂技術又有現場管理經驗。這時,一位圈內的朋友找到了周旭,希望他的加入新單位。因為與這位朋友原來有工作的合作,彼此形成了信任關系,加上周旭在圈里多年經營積累下來不少營銷資源和人脈,深得這位朋友青睞。
周旭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他選擇加入了這家科技型物流公司,利用自己原有的人脈開展業務。
原有的工作經驗和人脈關系,讓周旭在新的單位很快便站穩了腳跟。周旭說,未來如何不可知,但發展勢頭不錯,相信越來越好。”其實對未來,周旭信心滿滿,新單位的領導信任他,他可以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去工作,去實現人生價值。
現在,經濟形勢雖說不是很樂觀,但是物流業還是處在發展階段,尤其是新模式和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與推廣,使企業人才缺口較大,因此物流人才流動速度在加快。
周旭認為,物流人才流動快與物流業的急速擴張,人員心態不穩定有關,也與工薪待遇低有關。有些人在一個企業里還沒有沉淀下來,迫于內部壓力或是外部吸引力便又跳槽,但是在跳來跳去中,薪資待遇要求會越來越高,而該提升的內在東西并沒有得到提升。“這個也與企業的重視程度有關,大多數企業不是抱著長期培養重用的目的,而是采取一種‘吃快餐’的方式,找到一個用著再說。”周旭說。
辭職也如疾病一樣有一定的傳染性,在周旭辭職之后,原單位的吳寧也辭職了。吳寧去了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吳寧認為:“像她現在的年齡和學歷還能轉行找到這樣一份‘如意’的工作,再過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便失去了競爭力,再轉行就難了。”
每當大型企業集團伸出橄欖枝來,首先吸引的就是中小企業的人才,這也是中小企業留不住人才的一個因素。
周旭也曾思量,他算不算是“人才”?即使是算也是在實踐中自學成才的。像他這樣的人才,企業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但因為各種原因或被挖走,或跳槽,損失的是原單位,受益的是現單位,這種人才流動對物流業來說可能利大于弊吧。
物流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更重實踐能力,這種人才成長時間比較長,學校絕對培養不出來,學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而企業又不愿意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于是才有了在物流業快速發展與轉型的今天,出現了復合型人才的缺口。這也是業內的共識——企業不愿意去培養,學校不知如何培養,如此下去,人才缺口將會越來越大。
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人才,企業又對物流人才不夠重視,如此一來物流業的發展就很危險了。所以,人才問題亟待重視,企業在重視效益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任用。
以羅賓遜為例,在有重互聯、重資本兩大優勢的同時,還有重人才讓其他企業難以模仿和跨越。羅賓遜作為人才密集型的巨頭,擁有近600個I T工程師。羅賓遜說是物流企業,其實更像是科技企業。它是靠科技型人才整合服務資源,它擁有的資源不僅是卡車司機,還有更重要的物流高端人才,確切地說是那些能夠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人。羅賓遜在全美與很多大學合作,從而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企業里。
物流這個行業被人們看作低端行業,但今天的物流業已非舊日可比,智慧物流融進高科技,人才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譬如那些輕資產的物流企業,是優秀人才撐起了企業一片天地,他們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源和成功的關鍵。所以,羅賓遜每年都廣招精英人才加入。新人加入后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并采用在線教育形式,進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多渠道學習,從而形成了“人人皆精英”的企業文化。
現在,物聯網、互聯網給物流企業帶來全新的體驗,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著變化,科技改變物流,科技提高效率。未來應該是萬物互聯互通,并在大數據下計算優化,實現物流智能化。所有這些,都需要相應的人才來完成,而且是大量的人才,這也是我們當下亟需面對的問題。
對此,我們要思考的是作為企業、院校、政府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