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艷 周彬 丁舸
柴玉琴“養”出一片新天地
□馬明艷 周彬 丁舸
她是十師一八一團公認的“養豬能人”,更是一位帶領親朋好友一起致富的“致富能手”。她就是一八一團六連創業帶富標兵柴玉琴。
1993年,她只身一人從甘肅老家來到新疆打工。人地不熟悉,她每天六點就去勞務市場找活干,不管是工地上裝砂子,地里鋪膜,點種等什么樣的累活、重活都去干,這些靠臨工掙來的錢只能維持溫飽。
1995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柴玉琴聽朋友們說起養豬的事,這讓她眼前猛地一亮。她想,自己家有這么一塊空地,自然環境優越,發展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看到了眼前商機,敢想敢做,和丈夫在一八一團六連的一塊空地上蓋起了簡易的土圈,開始從事養豬。最初由于不懂技術,幾乎沒有見到什么效益。但柴玉琴憑借一股鉆勁,購買養殖相關書籍進行學習,還前往石河子、克拉瑪依等地的大型養豬場義務勞動,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邊實踐、邊學習、邊提高,很快掌握了一整套養豬技術,逐漸成為養豬的行家里手。在她的辛勤努力下,當年就出欄育肥豬30余頭,收入達2萬元。
然而,事情總是不能按照意想的方向發展,2013年,市場豬肉價格持續下滑,這給柴玉琴正處在火熱發展階段的養豬事業帶來很大沖擊,出現了外債,壓得夫婦二人到了難以維持的邊緣。
在退無路、進也無門的情況下,柴玉琴的選擇是堅持。團里、連里知道這種情況后,在資金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從2010年—2016年,柴玉琴利用團場優惠政策爭取到了小額創業貸款、工會無息借款、婦女創業貸款、雙創貸款等資金60余萬元,逐步將一個小土圈舍變成了2000平米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豬舍,同時引進一年兩胎、抗病能力強、增重、繁育快的“約克”品種母豬50頭,由于技術創新的跟進,大大加快了繁育和出欄頻率,到了2015年的秋天,柴玉琴期盼的日子終于來了,豬肉價格開始回升,她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聯系阿勒泰、北屯的老客戶,開始大批量出售,年末,實現盈利80萬元,她還清了所有的外債。
她在做好養豬示范的同時,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幫扶和服務親朋好友、職工群眾發展養豬產業上。她對親朋好友、職工群眾的養豬戶們是有求必應,只要哪家的豬生病了,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凌晨還是深夜,她總是風雨無阻地上門去醫治。在春秋畜禽疫病高發期,她更是主動當起了養豬義務防疫員,每天背著藥箱走連串戶協助養殖戶處理各種疑難雜癥,常常忙到很晚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同時,還帶動身邊的人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她的幫助下,六連周邊很多職工開始搞養殖,銷路由她解決,她將專業知識毫無保留地送給身邊的朋友們,她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團場職工的增收致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給他們培養后備母豬,像有些培育費呀、育苗啊,這些費用都不要,希望他們也能走上致富之路,我覺得幫助別人自己也挺開心的。”蔡玉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