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大的偏差,必須守住三條底線。
一是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保持糧食生產總體穩定,不能形成調減糧食生產的普遍預期和共振效應。要積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量在年度間可以有波動,但產能必須保持穩定并鞏固提高。二是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有陣痛,但要確保種糧農民不吃虧,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不能重新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方式可以優化,但力度只能增強不能減弱。三是確保農村穩定不出問題。調整政策、出臺措施,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特別是農民的承受能力,充分考慮農村大多數還是一家一戶生產的現實,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絕不能顧此失彼,政策舉措的基本面要照顧普通農戶,確保不出大的亂子。要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瞎指揮。
總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在工作上,核心要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兩個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通過深化改革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要統籌調整農產品種養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基本思路,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穩糧,就是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繼續調減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優經,就是優化經濟作物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擴飼,就是按照“以養定種”的原則,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生產。要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增加優良品種生產,加強農業生產流通全過程監管,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綠色化發展。要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大力促進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的開發和應用,拓展農產品增值空間。
第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經營規模擴大了,增加有效供給就有了更扎實的基礎。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農業比較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也都會更容易解決。要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要把促進規模經營與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特別是貧困地區要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帶動貧困農民穩定脫貧。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適當的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導是必要的,但不能人為壘大戶、造盆景、搞行政推動。
第三,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在最適宜的地方生產最適宜的產品,不僅成本低、產出效率高,而且品質好。要繼續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進一步明確區域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重點是建設好“三區”。一是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快改進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產設施、技術裝備和品種更新換代。二是建立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支持農民發展生產。三是加快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創新技術體系、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各地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第四,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要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加快創新農業技術體系和技術路線。切實轉變片面追求高產的品種技術導向,加快培育優質專用、營養健康的新品種,大力推進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的品種改良。適應日益迫切的節本降耗要求,大力開發推廣綠色高效種養技術及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加快食品等加工業技術改造,促進農產品加工向更好地滿足需求、提高附加值轉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關鍵是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要健全科技創新管理體制,完善利益激勵機制,使科技推廣成效與科技人員利益掛鉤,切實打通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科研選題立項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上山下鄉的“最后一公里”。
第五,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加快延伸產業鏈、健全價值鏈,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森林康養等。立足農業這個基礎,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需要有載體支撐。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是農村承載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的重要平臺,也是在農村實施創業創新的重要基地。要努力把“三園”建設好,使其在引領現代農業建設、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中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第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抓住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關系相對寬松的難得機遇,加快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退”是為了更好的“進”,資源環境變好了,也有利于提高可持續的農業生產能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要特別重視農業節水。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加快完善國家支持農業節水的政策體系,加大大中型農田灌排骨干工程節水改造和建設力度,推廣田間節水技術和設施,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調動農民節水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