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益強
物聯網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文/戴益強
人財物大流動是現代社會一大明顯特征,如何在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提升社會治安管控能力是擺在各級公安機關面前的一大現實課題。當前,物聯網技術作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代表,展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空間。2014年以來,溫州公安機關運用物聯網這一前沿技術原理,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流動人口管理、出租房管理和電動車案件防控等方面,初步實現了公安基礎管控的轉型升級,率先開創了物聯網技術在地市級公安機關規模化應用的新局面。
(一)開展四大應用
1.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對“人”的管理,實現“以卡管人”,改變了傳統的逐人核對等見面式管理。對轄區實有流動人口制發“e居卡”(即無線感應式IC卡),作為流動人口居住證或臨時居住證的配套身份識別器,做到“證卡配套”。全市通過專業化、社會化方式布建、配置相關設備,自動采集流動人口活動軌跡,實現 “非見面、智能化”管理。
2.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對“房”的管理,實現“以卡管房”,改變了傳統的登門走訪等接觸式管理。對居住20人以上的群租房、群租小區、出租散戶等分類建設智能門禁系統。根據不同企業管理方式,采用不同的終端設備建設。研發數據傳送平臺,經過數據分析模型碰撞比對,發現異常軌跡和晚歸人員,通過物聯網管控平臺預警功能及時推送給社區民警,做到點對點精準管控,真正實現“人來登記、人走注銷、人戶一致”的目標。
3.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對“車”的管理,實現“以卡管車”,改變了電動車難管、難防、難追贓的窘境。對電動車實行登記備案,并在車身安裝具備RFID(射頻識別技術)功能的牌照標簽。同時,在全市各主要道口、公安崗亭、小區停車場等關鍵部位建設偵測天線基站,配備車載、手持偵測設備。被盜信息輸入平臺后,一旦電動車經過基站附近時,平臺就會自動報警,從而形成覆蓋全市的電動車防盜追蹤“一張網”。
4.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對“物”的管理,實現“以卡管物”,拓展了管控領域在各類治安要素中的應用。在“人、房、車”管理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物聯網技術在危化品管理、社會化服務等其他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范圍。
(二)搭建技術架構
1.建立基礎平臺。按照市局“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硬件”的要求,遵循“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共建共享”的原則,確立了物聯網治安管控平臺“一門戶”“兩平臺”“多應用”的整體架構,即建成了一個綜合門戶,政務網、視頻專網的數據交互平臺和運維保障支撐平臺,實現了“人、房、車、物”等多項典型應用,構筑了一張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社會治安管控網。
2.整合軌跡數據。目前,物聯網平臺累計數據已達236億條,每天產生數千萬的軌跡增量,無論是傳輸、存儲、應用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我們通過公安大數據服務中心,匯集整合物聯網軌跡數據和公安內外可利用的信息資源,實現了對物聯網采集的海量數據的深度研判和綜合應用;同時,互聯網與溫州電信云計算中心全面對接,通過開通兩條千兆專線,開設多臺云服務器,實現物聯網平臺互聯網端的全面“云化”,既提升了物聯網平臺的安全性、可靠性,也確保了互聯網端的高度可擴展性。
3.研發核心技術。經過反復調試,攻克無線傳感、射頻識別、移動采集、網絡傳輸、數據整合等技術難關,多項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全國首創。如在“以卡管車”工作中,通過無線電管理局的論證,確定了獨立無干擾的無線頻段;同時,對基站設備和防盜裝置收發頻次、功率以及通信協議的反復調試、修改,實現了基站偵測范圍100米以上、時速60公里以內軌跡捕獲率達99%以上的指標要求;并通過信號主動收發機制的調整,解決了防盜裝置使用電池供電問題。研發了防盜裝置搜索機,能夠在120米范圍內判斷防盜裝置發射信號的方向和強弱,實現建筑物、狹窄小巷和停車場內被盜車輛的精確搜索定位。同時,對基站、車載防盜裝置等設備的防水、防雷、防塵、耐高溫、振動等防護性能進行了充分測試,確保了性能的穩定可靠。
通過兩年多的努力,以新型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虛擬治安管控模式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了偵測基站、門禁設備、讀卡器等感知終端3.2萬余個,關聯各類人員150萬余人。在破案方面,依托物聯網管控平臺,協助破獲案件3000多起,為破案發揮主要作用的1108起,典型案例279起,如破獲了樂清“10·2”強奸案、龍灣“12·11”搶劫銀行提款機案等一批典型案例;在控案方面效果更明顯,特別是在電動車管理上,2015年全省電動車被盜案件年發案全省同比下降了15.5%,溫州從過去的發案三萬余起,下降到2015年的6248起,下降了72.4%;2016年發案同比又下降了40%。此項工作也引起了上級的關注,2015年9月,該經驗做法在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會議(大連會議)上作典型介紹,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領導的充分肯定。
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涉及面廣、人財物投入大、綜合性強。溫州以先行先試的勇氣和穩扎穩打的態度,全力投入、全警動員,在組織架構、技術研發、社會發動、基礎建設、實戰應用等方面整體推進,在打造物聯網治安管控整體工作框架的過程中,我們的體會和感受是:
(一)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是破解社會治理難題、補齊基礎薄弱短板的創新載體
隨著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和管控不到位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基礎工作中的一大短板。在“大連會議”上,中央政法委提出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決策部署,需要社會治理的創新突破,而溫州市局從基礎最薄弱的環節入手,開創性地引入物聯網技術,對流動人口、出租房、電動車等治安要素進行實時關聯,著力補齊工作短板,逐步探索出今后一段時間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一個創新載體。
(二)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是實現“汗水警務”到“智慧警務”轉變的提效手段
隨著社會動態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過去搜集掌握信息依靠警力拼體力、上門排摸和走訪的靜態管理模式,已無法有效滿足公安機關的實戰需要。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正是通過科技手段自動感應獲取基礎信息,轉變基層基礎工作傳統模式,真正實現“智慧警務”的一個重要抓手,能切實降低警務成本,有效提升警務工作效能。
(三)公安工作現有的信息化水平和現有的社會互聯網技術條件,完全可以把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支撐好
近幾年來,公安機關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當前“大智移云”的新時代,公安工作現有的信息化水平和現有的互聯網技術條件,完全可以把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支撐好。從溫州的實踐來看,總體投入也不大,一次性投入后,長期可以使用。這項工作充滿生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四)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應該走社會化、市場化的道路,以求工作發揮最大的功效
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通過走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道路,充分整合社會力量和市場資源,發揮社會力量的主觀能動性,使社會力量參與到治安防控中來。如開發失智老人走失查找應用;與移動公司、保險公司的業務拓展相關聯等,激發了社會力量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均收到較好的效果。
物聯網治安管控具有無限發展的空間。溫州市局把這項工作列為溫州公安五大金字招牌之一。下一步,要在更高起點、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持續推進物聯網治安管控工作,重點做好“一優化、一拓展、三升級”。
(一)“一優化”,就是優化頂層設計
總體規劃是應用物聯網無線傳感技術,在鞏固前期管控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管控覆蓋面、改進管控模式、提升管控效能,將人、物、場所等治安要素逐步納入管控的范疇,建立起集全面感知、軌跡分析、智能控制為一體的虛擬化治安管控模式,使物聯網治安管控體系成為一個規模不斷生長,功能不斷擴展,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公共安全生態系統。
(二)“一拓展”,就是拓展管控覆蓋面
拓展管控覆蓋面,逐步實現對十人以上出租房“電子門牌”建設全覆蓋,新增加密固定基站,使基站布點實現“全面覆蓋、突出重點”的目標。
(三)“三升級”,就是推進技術升級、管理升級、應用升級
技術升級方面,升級改造全市已建固定基站,增加多維采集功能;升級“非接觸式”管理技術,通過電子門牌建設,實現軌跡自動采集。管理升級方面,優化偵測終端布局,研發基于住宅小區安防、商戶店鋪防盜、特定人員管理等的各類RFID標簽,不斷拓展物聯網技術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各領域的應用;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逐步與視頻監控、人像識別等技術高度結合。應用升級方面,依托市局大數據平臺,研發物聯網治安管控實戰應用平臺,充分利用物聯網軌跡數據,實現深度應用,形成規模效應,達到“批量成果產出”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