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鐵步 何貴初
違反法定條件進行調解的風險與應對(下)
文/陳鐵步 何貴初
上期我們介紹了治安調解中隨意擴大調解范圍的風險和強行調解的風險及相關的應對方法,這期我們再來談談不嚴格履行調解法定程序帶來的風險和拖拉案件超期調解的風險及發生這些情況的應對方法。
(一) 不嚴格履行調解法定程序的風險
公安機關對可以調解的治安案件進行調解的基本程序是:受理——立案——調查取證——調解——結案。但在實際工作中,多數民警接到需要治安調解的案件往往急于求成,不嚴格履行法定程序的現象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在受理時,以各種理由拒絕符合調解的治安案件,或越權受理不屬于調解范疇的治安案件。在立案上,辦案不立案,或不按規定填寫《立案登記表》,再由主管領導批示。在調查取證方面,不進行調查取證,或者不及時、全面地取證,也不對證據材料進行審查、核實。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時,由于沒有認真調查取證,無法用事實和證據來說服當事人,造成調解成功率低。一旦調解工作失敗,公安機關決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相應行政處罰時,由于案件事實沒有調查清楚、證據收集不到位,無法有效作出處罰,工作陷于被動的局面,甚至發生雙方上訪案件。在調解結案上,不制作或不認真制作《調解協議書》,甚至不經領導審批就結案。這些違反法律程序的做法,給治安調解工作帶來了很多的隱患和弊端,致使許多案件在調解過程中因此而徒勞無效,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二)嚴格履行法定程序進行調解
1.積極受理,辨明糾紛性質,是否屬于可調解案件。特別是對于現場報警案件,民警趕到現場后,要對糾紛發生的前因、過程、結果進行一番了解,辨明糾紛性質。對于到公安機關報警的案件,民警同樣要辨明糾紛性質。對不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告知當事人向其他有管轄權的機關報案或移送,告知報案人,并說明理由。對于屬于公安機關可以調解的案件,必須要進行詢問,是否同意調解,雙方愿意調解的,就要做好調解準備。有傷情的應建議受傷方到有關機構進行鑒定。當事人不愿意去鑒定的,必須寫到筆錄中。如果是當事人親屬來處理的,也要問清是否受當事人的委托,要問當事人的目的和要求,并做好記錄。然后按規定填寫《立案登記表》,再由主管領導批示。
2.要依法進行調查取證?!豆矙C關治安調解工作規范》第5條的規定:治安調解應當依法進行調查詢問,搜集證據,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實施。因此,公安機關受理案件調解后,要及時做好深入細致的調查取證工作。目前實踐中存在一種錯誤傾向,有的民警認為,既然是可以適用調解的治安案件,到時候組織雙方當事人調解即可,沒有必要花時間、費力氣去做調查取證工作。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一旦調解不成,事過境遷,該有的證據無法取到,不僅導致難以認定是哪一方的過錯,造成案件調解不下去,而且等到需要作出處罰決定時,也因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處罰不了。這不僅不利于化解矛盾、解決糾紛,而且會使公安機關承擔“久不立案處理”的不作為后果,影響法律的尊嚴和公安機關的威信。因此,對可以適用調解的案件,公安機關也必須及時依法調查取證,查清事實真相,收集足夠的證據。這既可以為調解創造有利條件,便于說服教育當事人,也可以為在不適用調解或者調解不成時作出處罰決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3.調解必須公開進行。《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6條規定,公安機關調解處理的行政案件,除了涉及個人隱私的,雙方當事人都要求不公開調解的之外,都應當公開進行。公開調解內容包括:一是調解的場所公開。調解場所要盡可能安排在派出所調解室或其他辦公場所,不宜在當事人家中或案發現場進行。如果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責任明確,符合調解條件,雙方當事人同意現場調解,并當場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進行現場調解。此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夠“當場履行的”即可現場調解。對此,《治安案件調解工作規范》第12條有具體規定。二是旁聽公開。當事雙方都允許來人參與旁聽,但旁聽人數雙方要基本對等,最好控制在三至五人以內。當事人中有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的,調解時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對于鄰里糾紛的調解,應該邀請居委會、村委會的人員或者雙方當事人熟悉的人員參加。因為這些人員對鄰里糾紛的事實比較了解,調解時邀請他們參加,有利于公安機關查清案件事實。同時,讓他們了解調解的情況和協議的內容,有利于調解協議的執行。三是對調解的有關規定要公開告知。例如:公安機關調解的法律依據,法律效力,履行調解協議的要求,不履行協議將如何處理等。四是認定事實公開。調解民警根據調查證據,認定雙方在此案中各自的錯誤和應承擔的責任。民警在認定雙方責任后,要向雙方當事人征求意見,如有意見需要提出,并要求其提供充分的證據和理由,民警應根據事實,對當事人提出的正當理由和意見予以采納,對無理要求應嚴肅批評,直到雙方無異議。五是調解結果公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在公安機關主持下制作《治安調解協議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在協議書上簽名。雙方無法達成調解,民警應公開告知雙方當事人,公安機關就可以對案件中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進行處罰,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調解全過程都應當制作筆錄
調解全過程應當制作《治安調解筆錄》,該筆錄是指公安機關在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時,用文字的形式全面、真實地記載調解的全過程?!吨伟舱{解筆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標題即治安調解筆錄;(2)調解的時間、地點、調解人員;(3)參加調解的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概況;(4)調解事項和簡要案情;(5)調解的法律依據,賠償的有關項目、計算的標準等;(6)當事人雙方協商的具體情況和內容;(7)調解的結果,即調解成功或者不成功;(8)落款,調解當事人和參與人都要簽名。調解成功的,《治安調解筆錄》隨案存檔?!吨伟舱{解筆錄》一式三份,當事人各執一份,調解機關存檔一份。
(一)調解案件拖拉超期的風險
公安機關對于案件調解有非常明確的期限,但是有些民警在調解案件時,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如果當事人不急、不催,就不會主動、及時地設法幫助雙方協調、解決問題,而是一拖再拖,遠遠超出調解的法定期限。有些民警雖然主觀上也想盡快調解完畢,沒有拖拉的故意,但是在調解過程中不懂得靈活運用調解方式方法,只是不分青紅皂白,對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導致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矛盾糾紛越調解越復雜,甚至會發展到雙方當事人將矛頭轉向調解民警,影響了警民關系的和諧。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案件甚至長達一年半載也沒有給當事人解決,結果形成了上訪案件。此外,有的民警對經多次調解不成的,該及時進行治安處罰的不及時處罰,擔心處罰可能更加激化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糾紛的解決。調解不成時有些當事人對民事損害賠償部分本應向法院起訴,但當事人對法院訴訟的耗時和相對高昂的成本望而生畏,大多不愿去法院起訴,又重新回到公安機關要求繼續調解,而原調解民警對調解成功又無能為力,導致案件長時間不能解決,從而引發上訪,甚至可能釀成刑事案件。
(二)嚴格按照法定期限進行調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調解的次數沒有規定。為了避免當事人反復要求公安機關調解,牽涉過多警力、精力,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治安調解工作規范》有明確的規定。
1.調解次數的限定。《公安機關治安調解工作規范》明確規定:“調解一般為一次,必要時可以增加一次。”也就是說,公安機關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治安案件進行調解處理時,一般情況下只調解一次,不能反復調解,導致耽誤治安案件的及時處理。必要時,公安機關可以增加一次調解。所謂必要時,是指雙方當事人都表示愿意接受調解,只是尚有部分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或者尚有部分案件事實沒有查清,需要進一步查清事實,因而有必要再調解一次。
2.調解工作日的限定?!豆矙C關治安調解工作規范》明確規定:“可以適用治安調解的案件,對不需要進行相關鑒定的應當在案件受理后3個工作日內完成調解;對需要進行相關鑒定的案件應當在鑒定結論出具后的3個工作日內完成調解。對一次調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調解的,應當在第一次調解后的7個工作日內完成”。
3.對復雜疑難的矛盾糾紛,民警不要輕易調解。復雜疑難的矛盾糾紛往往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時間長、跨度大,而且牽涉面廣,或者因其他種種原因,變得非常復雜。如果民警接警處警,或者群眾上門報警,發生的矛盾糾紛是這類的矛盾糾紛,就不要輕易調解。因為憑處警民警的能力,很難或者根本無法調解。如果調解不好,會使問題更加復雜,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因此,當民警確認自己無能力調解這樣的矛盾時,就要立即報告領導,由領導根據案件情況,組織有關機構聯合進行調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