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中共荔浦縣委黨校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淺析
李勤 中共荔浦縣委黨校
新媒體作為時代創新的平臺,不但正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日益改變著社會治理模式,如何務實理性地積極應對新媒體,迎接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機遇與挑戰,充分運用新媒體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而有效的平臺,是當今社會治理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 開放包容 社會治理
隨著我國社會的急速轉型,社會日趨多元化,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來講,也開始從政府管理向社會治理過渡和轉變。新媒體作為時代創新的顯著標志,其信息傳播能力強和傳播渠道廣的特點,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因其集信息流、輿論觀點等為一體,對時下的社會治理造成深刻影響。
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這些主體共同來擔負社會事務的管理。與社會管理不同的是,社會治理更多地強調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和諧型和合作性。作為時代創新標志的新媒體以其信息流豐富龐雜的特點在為人們帶來生產生活便利的當下,也使民意表達、輿論傳播、官民溝通等發生深刻變化。
(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所處的環境更為開放包容。眾所周知,新媒體傳播內容龐雜、涉及范圍寬廣、傳播速度即時,使各種信息傳播不受時空限制。如黨和政府的各項決策在最短時間內能夠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我國國內,以中國政府網、人民網、新華網等為代表的主流網站,加上黨政機關的官方微博,這些都是黨和政府向社會宣傳執政和行政理念,搜集民意,實現黨和政府與民眾溝通的重要輿論陣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社會治理進入到了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這種環境的顯著變化,要求政府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而且要切實改變過去那種不科學的管理方式,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有效轉變。
(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的內容更為務實理性。一般而言,新媒體具有開放性、自由性等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起著“社會調節器”的作用,它使不同身份的人們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愿,形成多元化的輿論信息流,這就是社會治理需要面對的內容。當前,我我國主要存在兩個大的輿論場域,“一方面是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黨臺為主的傳統輿論場域,另一方面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新媒體輿論場域”[1]。這兩個主要的輿論場域在民意表達、利益綜合、傳播特點上各有側重,如果兩個輿論場域的意見發生分歧時,新媒體輿論場域必須成為政府聯系民眾、集民智、聽民意的重要渠道。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合力,實現了官民、政社的上下互動溝通,民眾更了解黨和政府的現行政策和經濟社會熱點動態,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為黨和政府制定更為理性務實的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三)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更為開放民主。隨著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化,新媒體作為利益綜合和民意表達的平臺日顯強勢,越來越影響到政府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按理來講,公共權力來自于人民群眾,政府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必須充分反映民意。作為新型公共領域的主體平臺--新媒體,是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在新媒體平臺上,廣大民眾對政府公共政策進行討論和提意見,很多時候還掀起民意聲浪,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公共政策朝著有利于民眾意愿和民生改善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民意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的開放性和民主性。新媒體作為時代創新的代表,對政府決策的干預力,將社會治理推向了民主化時代,使社會治理從單純的政府管理轉變成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和民眾積極參與協商的共治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都想法盡力避免政策失誤,以免造成輿論壓力,因此政府更加重視決策民主化建設,積極探索民意匯聚和政策創新機制。
(四)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管理者必須提高自身能力。自從新媒體興起以來,過去那種僅僅由傳統媒體統治輿論的現象被徹底打破,輿論場域日益有力地吸引著社會個體,這其中,從事公共事務的各類公職人員是和媒體打交道最多,并且受媒體影響最大的群體。倘若公職人員的網絡意識不強、新媒體意識淡漠、思想觀念陳舊, 必然難以科學有效地應對千變萬化的信息流公共危機和嚴峻挑戰。當前,一些政府官員有嚴重的網絡恐懼癥,沒有很好與新媒體溝通的能力,從而嚴重影響政府公共服務的履職能力。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公共決策實質上是收集、分析信息和科學判斷的過程,公務人員同新媒體溝通的素養決定了政府行政的質量。及時從新媒體的信息流中選出時效性強、有價值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甄別、篩選,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素材參考。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想方設法捂蓋子,回避問題,從而導致事態的嚴重升級,最后也造成對政府自身的被動。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是自由開放的,也是互動的,因此必須依法治理新媒體承載的各種信息,這是當前社會治理面對的核心問題。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各種社會組織必須依法管理,各類企業必須依法經營,廣大公民必須依法自治,這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
(一)政府必須充分重視新媒體的作用。當今時代,新媒體已經日益改變著公共服務環境,使得公共服務更加開放包容。必須深刻認識到新媒體在現代信息技術時代的中重要作用,從而增強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民主開放意識,將政府行政能力、服務型政府建設和社會治理與新媒體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和新媒體以及文化傳播的相互關系和內在機理。改變過去那種對新媒體不甚了解、恐懼不理或敬而遠之的不良現象,積極創新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工作方式,并且主動學習新媒體相關知識,研究其傳播規律,自覺去接近和使用新媒體,從而提高同新媒體溝通交流的能力。在新媒體時代,輿論傳播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很多網絡輿論傳播速度極快,幾乎即時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些年來,大量網絡輿論事件發生的現象表明,很多地方政府管理人員仍然對網絡輿論不夠重視,面對公共事件的發生總是心存僥幸,設法去捂蓋子,總想將輿論控制住或壓制住,最后造成輿情流向的負向效應。由此而論,在處理網絡突發事件時,政府管理人員必須要改變對互聯網的漠視態度,不能夠不利用、不理睬、不管理,應該及時溝通處理,做到積極引導,實現在多元社會意識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多樣化意見中盡量達成共識,在多變輿情中謀求和諧包容。
(二)政府必須科學有效地引導新媒體發揮作用?,F代信息社會,兩個輿論信息場域同時存在,一個是黨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場域,另一個是社會公共聲音的新媒體信息場域[1]。這兩個信息場域,在社會治理中,政府必須科學有效地加以引導,使新媒體信息場域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首先,科學合理地設置議題,實現兩個輿論場域能夠同頻共振。輿論引導必須注重議題設置,這是輿論引導的基本方式。好比鍋爐必須有減壓閥、壓力鍋必須有出氣孔一樣,“社會必須有適當的宣泄之地”[2]??茖W有效地設置議題,積極引導新媒體平臺的焦點問題,注重公眾的輿論熱點,探尋新興媒體同傳統媒體的相同興趣點,建設同頻共振之輿論場域,讓時代主旋律得以弘揚。某些公共危機造成了輿論狂潮,但是只要積極疏導,注重正面效應的張揚,同樣能夠使主流輿論在公共危機輿論狂潮中占據主動。如前幾年出現了“保釣”事件,部分地方見到日系車就打砸,這種過激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和國際聲譽,網絡上對這種過激行為都罵聲一片。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主流媒體積極引導公眾要合法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從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響應,這就是兩個輿論場域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其次,必須積極引導新媒體輿論的健康走向。政府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積極發聲,使得政府的聲音能夠在社會上得以積極回應,從而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聲音。要充分利用網絡論壇和官方微博的作用,同網民進行開誠布公的互動,使這些新媒體的典型代表成為真正的輿論領袖。再次,要積極建立以新媒體為平臺的信息發布機制。要積極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充分張揚和宣傳政府的決策部署,及時將有關政府工作的信息向新媒體進行傳遞。最后,要加強對社會突發事件的正向輿論引導。必須利用新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讓權威聲音掌握社會輿論的主導權,使那些謠言以及不實傳聞被扼殺在搖籃中。
(三)政府必須正確運用新媒體推動工作。政府要搞好社會治理創新,必須正確運用新媒體推動工作。首先,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自身的門戶網站以及各類主流媒體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須將自身的門戶網站當作輿論宣傳主陣地,積極宣傳政府工作績效以及政策主張,有效實現官民互動對話、政社溝通交流。要積極運用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以及傳播優勢,積極營造正向輿論氛圍。其次,必須建設新媒體輿情匯集機制,使得各級黨和政府的管理者能夠及時掌握社會輿情熱點以及網絡動態,真正了解民意,能夠有的放矢地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再次,必須積極運用微博和網上論壇等新媒體工具,實現官員和民眾互動交流,用網絡問政方式匯集民智。
(四)要不斷增強政府管理者的新媒體素養。在新媒體時代,政府的各項服務工作要想科學有效地進行,必須加強公職人員或管理人員的新媒體素養。在各種突發事件發生時,公職人員或管理人員能夠積極主動地通過新媒體發布權威信息,使政府的主動應對行為贏得民眾支持,得到新媒體的贊譽,從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同時,政府管理人員必須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提高自身同新媒體溝通的技能,充分做到“善待新媒體、善用新媒體、善管新媒體”[3]。所謂善管新媒體,即必須充分尊重新媒體應有的獨立性,使其能夠按照自身發展規律有效開展工作,并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所謂善待新媒體,即必須虛心接受新媒體監督,主動和新媒體溝通交流、加強聯系,并且為新媒體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所謂善用新媒體,即熟練利用新媒體,使政府的決策部署得以準確傳遞,從而積極引導各種問題的解決,降低負面的輿論壓力。
[1]統籌兩個輿論場.凝聚社會正能[J].紅旗文稿,2013(07).
[2]李靜,陳鐳月.新媒體時代與社會治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08).
[3]輿論引導藝術[M].北京: 新華出版社,2010.
李勤(1972-),女,廣西荔浦人,中共荔浦縣委黨校校委委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