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包頭財經信息職業學校
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劉倩 包頭財經信息職業學校
隨著全國經濟一體化,金融行業的就業形勢具有良好發展空間,對就業門檻也是逐步提升,給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挑戰。因此在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如何既滿足學校教育和特定就業崗位的要求,又提高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競爭力,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文章主要研究了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以供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課堂教學參考使用。
高職院校 金融與證券專業 實踐教學
教育部出臺的(教職成[2011]12號)《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觀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高職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出特色,以培養出高素質節能型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培養形式上,實行“雙證書”制度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職業標準的無痕銜接,從而實現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尤其是隨著國內金融行業改革不斷深入,各種金融機構的創新業務日新月異,服務模式層出不窮,對從事金融一線人員素質和技能要求極高,這就對國內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在進行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為:(1)經濟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能型的投資人才。截至目前為止,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銀行、各種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都需要大批的金融人才。(2)證券行業發展需要復合型的投資人才。2010年,中國證監會在《中國證券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明確指出必須制定詳細規劃,明確10年內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證券期貨業實用技能型人才才能達到百萬。這一通知的出臺與實行,在求賢若渴的資本經濟市場迅速掀起一陣熱潮。據有關數據顯示,到2013年6月止,世界各地的金融行業人才招聘需求量與2012年6月相比,增長了52.4%,其中證券分析師、研究人員達到80.99%。此外,在2013年2月份,“前程無憂”在網上發布職位數已經達到219萬,增長了6.3%。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職院校加大對金融與證券人才培養勢在必行[1]。
(一)多樣化專業實踐教學模式。1.理實一體。理實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并不是單純的理論聯合實踐,而是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在任務驅動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系統與實訓設備,讓知識與實踐深度融合,方便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實踐模擬操作,以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例如在“證券與投資”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后,借助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證券交易實訓室中,利用證券行情系統將實現準備好的市場信息顯示出來,讓學生觀賞,在腦海中形成知識框架,緊接著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通過行情分析系統進行實踐操作,動手檢索上市公司的資料,分析討論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并將所學的證券分析方法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證券分析能力與業務技能。
2.賽訓結合。競賽作為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夠在競賽的激勵下,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以提升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在競賽過程中,還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學會優勢互補,因此將競賽與課程實訓有機結合是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例如在金融基礎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豐富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技能操作水平,教師采用賽訓結合的教學模式,以點鈔、數字鍵盤、文字錄入以及柜面業務處理的銀行技能為競賽對象,組織開展銀行柜面業務技能大賽,讓學生通過比賽與實訓的方式,運用金融基礎知識與技巧進行操作,并設置相應的獎項,以此激發學生實訓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校企互動。校企互動教學模式是指高校與市場需求與社會需求為依據,與企業多方面合作,讓企業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實現企業人才的需求與學校人才的培養相互銜接。可見在進行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中應用校企互動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知識轉變成實際生產力的速度,還可節約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2]。例如某高校與社區銀行、證券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理財機構等企業聯合合作,建立校外金融與證券交易實訓基地,讓企業投入相應資金,購買設備儀器,完善配套設施。目的是提高學生在就業崗位中的技能業務能力。此外,高校依據這些企業的用人要求,將銀行前臺相關業務、投資分析、證券經紀業務以及證券交易等知識點納入到實訓中,完善實踐教學方案,定期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實習,從而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
(二)加大專業實踐課程的改革。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教育承擔著高校辦學的理念和思想,提升了高職院校的價值,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金融與證券實踐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需加強金融與證券專業課程的改革,調整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對課堂教材進行整合優化。例如在金融與證券專業教材建設方面,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結合金融和證券專業建設的需求,和金融企業、證券機構以及其他金融管理單位聯合合作,開發《金融學基礎》、《證券市場案例分析》、《商業銀行柜臺業務》以及《證券實訓教程》等金融理論實踐教材。并訂閱《金融時報》、《中國金融》《中國證券報》,復印《金融與保險》、《投資與證券》和金融機構的內部研究報告,為學生學習提供參考。此外,為保證教師開展實務培訓順利進行,增強學生實訓操作能力,還需購買金融數據庫、虛擬交易所教育軟件以及財訊模擬交易軟件,方便學生模擬操作證券、外匯以及期貨等項目。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對于教師實踐經驗與閱歷方面的提升,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應遵循“請進來,走出去”的辦學原則,編制教師定期到企業輪番培訓的方案,鼓勵教師進入到企業與其他機構中去,參與工作實踐、調研以及學習。此外,高職院校還需應聘相關專家與技術人員參與到教師隊伍中,擔任兼職教師,傳授與金融、證券專業有關的知識點,以加強企業和高校合作的積極性[3]。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邀請成功企業家與金融、證券有關的單位組織開展專業論證會、座談會與畢業生交流會,聽取這些單位對辦學條件與人才培養的建議與意見,收集有效的信息,完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能夠拉近企業與學校的距離,還可與企業分享合作中的成果和利益。
綜上所述,在進行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就業后的競爭力,高職院校必須開門辦學,明確辦學目標,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加大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課程改革,建立多樣化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此外,還需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校辦學提供技術服務與智力支持,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1]韓大濤.高職金融證券專業人才體系培養教學改革研究--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市場論壇,2015(4):87-89.
[2]張輝.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市場,2016(2):183-184.
[3]胡明琦.貴州省高職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人才能力體系的建構[J].中國商論,2015(29):181-183.
劉倩(1982-),女,內蒙古包頭人,碩士學歷,中級職稱,包頭財經信息職業學校,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