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軼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試論通過人力資源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
謝軼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在全球化競爭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和發展,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企業的競爭優勢,現代管理學認為,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其來源于企業中的知識、技術、關系、流程四個方面,知識和技術更多地儲藏于員工的個體中,關系和流程更多地存在于員工所運作的組織系統中,從中可以看出,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愈加明顯,通過人力資源管理來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也愈加重要。本文剖析了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核心能力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探究如何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更好地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 企業核心能力
1.人力資源管理是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關鍵環節
作為一個固有名詞,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國內又譯為核心競爭力,即企業自主擁有的,能夠為客戶提供獨特價值的,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模仿的各種知識、技能、技術、管理等要素的組合,價值性、獨特性、難模仿性、組織化是識別是否構成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標準,人力資源無疑具備這四個特征。但這僅僅代表了人力資源可能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因為一個企業擁有很好的人力資源,如果不能有效地配置、使用、激勵和開發,人力資源將不能帶來任何競爭優勢。只有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化,提高其有效性,才能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由此可見,人力資源管理作為關鍵環節串聯起了人力資源要素與企業核心能力之間的紐帶。
2.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
近些年,我國學者不斷展開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對那些成功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相關的結論,可以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化,進而更好更合理地對其他的資源進行配置運用,這是最有效的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達到經營目標的方式。具體而言,憑借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科學構建,并且對員工進行合理有效的激勵,從而更好地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終能夠促進企業持續、全面的發展。這是企業保持領先位置的核心,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都應以此為目標。由此可知,這才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最終目標與根本目的。
1.深化人才意識
縱觀國內外諸多企業,他們都在行業內處于領先的地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原因在于企業已經具備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由于優秀人才的作用發揮,企業的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才能更好地為企業創造效益。因此,企業應更好的樹立人才觀念,做好人才培養,從制度方面給予保障,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
2.科學規劃人力資源戰略
從戰略的視角來看,企業應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的重視,協調好企業的整體經營戰略和人力資源戰略的共同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源結構、人力資源素質,以更好地支撐企業戰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3.獲取合適人才與合理配置
人力資源獲取是人力資源管理起點,只有招聘到了合適的人,才能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環節提供良好的基礎,但一個企業人力資源不能是簡單的堆積,必須對其有效的整合、配置與管理,也就是他們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4.強化人力資源的培養開發
在這一過程中,應加強培養員工個人素質,員工進入企業之后還要不斷持續下去,以達到提高員工整體素質目的。對于員工的培訓,對個體的針對性要明確,只有有針對性的培訓,才能更好的激發和開發員工的潛能,進而提高工作的效率,為企業服務。
5.完善人力資源薪酬績效激勵機制
要驅動員工朝著組織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必須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來實現。激勵的本質是員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是以滿足員工的個人需求為條件的,因此,激勵的核心在于對員工的內在需求的準確把握與滿足并以此提供差異化的激勵方法。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因此在其過程中,應對員工的需求、激勵方法、激勵頻率等進行宏觀性的考慮,目的是為了能將激勵的功能最充分展現出來。企業中人才可以分為核心人才、稀缺人才、通用人才、輔助性人才,只有通過建立分層分類多元化的薪酬績效體系,才能充分激發其積極性,形成核心能力。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管理是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的關鍵環節,并可以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
[1]王毅.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探源與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00.
[2]于峰.人力資源管理及其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J].現代商業,2016.
[3]顏雪.連亞遠.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3.
[4]張航.徐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發展策略[J].學術交流,2015,(05):153-156
[5]謝瑋.新形勢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分析與研究[J].辦公室業務,2016.
[6]韓冷晨.李冰.基于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競爭力提升[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
[7]張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發展策略解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