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云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基于碎片化學習與“互聯網+”的校內助學體系的建設研究
李巧云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基于碎片化學習和“互聯網+”的理念,在分析其對學習習慣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校內實訓室和學習資源狀況,闡述了碎片化學習與“互聯網+”在助學體系中的應用,并分析了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
碎片化 學習體系 學習習慣
(一)關于碎片化對學習習慣的影響
這是一個在不斷加速的時代,我們的學習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很難拿出完整的、大量的時間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系統化學習,反而,零散的時間越來越多。于是出現了“碎片化”學習的概念。碎片化學習,即將原先的需要完整的時間集中學習的任務,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分散到零散時間內,分一個一個的主題或任務分別完成,通過量的積累達到學習的目標。碎片化學習解決了學習者時間的需求問題,適應了追求快速高效的現代人生活狀況,通過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生而言,除了集中的課堂學習外,學生有大量的課外時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外時間對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碎片化學習。
(二)關于“互聯網+”對學習習慣的影響
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改變了我們的學習習慣。傳統模式的知識獲得可能更多的是在學校的課堂、圖書館的閱覽室,通過面授或通過閱讀報刊書籍汲取所需。當前,隨著互聯網、手機、電腦等普及,傳統的媒介已經給互聯網讓路。在家里,我們可以通過YY課堂隨時聆聽專家教授們的授課;在路上,我們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閱原來需要教師講解的疑難問題。人們可以把大量的零散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只要你想,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
本文著重對校內實訓室及學習資源的狀況進行分析。
(一)當前實訓室狀況。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各級政府不斷增加投入,支持的實訓室建設,實訓室條件日臻完善。為了適應“互聯網+”和碎片化學習狀況的變化,推倒重建重新布局幾無可能,特別是理工科的實訓室,由于設備普遍比較昂貴,精度要求較高,進行大的改動耗時費力,比較困難。因此,可以立足現狀對實訓室進行升級改造。
(二)當前學習資源的狀況。以高職院校為例,學習資源一般包括教材、工單、視頻、圖片、動畫等等,應用最廣泛的是教材。然而,教材一般很難與學校的設備配套,且一旦編寫完成受其生命周期的影響,短期內很難隨著技術的發展變化及時更新。工單一般都是任課教師針對當前的設備實際情況編寫,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工單的隨意性較強,質量難以保證。配套的視頻的錄制或開發的動畫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僅僅靠一兩個教師很難完成這項工作量巨大的任務。因此,配套的教學視頻和動畫往往不足,難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
鑒于以上狀況,可以嘗試整合現有實訓室與教學資源,開發配套的立體化助學體系,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1)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建設。很多學校已經構建了數字化校園網絡。在學校內,無論教室、實訓室還是教學區外場所均能通過WLAN或者移動網絡隨時接入互聯網。這為碎片化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2)智能學習APP的開發。針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實訓室設備、教學資源開發滿足碎片化學習和自主學習要求的APP。APP應該具備身份認證、掃描快速與鏈接功能、交流功能、查詢功能、資源自主學習等功能,導航清晰,便于使用。
(3)實訓室設備與APP的綁定。在每個實訓室入口,設計二維碼,掃碼即可獲得實訓室的相關信息,例如設備情況、服務的領域、管理員、操作注意事項等;在實訓室設備上設置二維碼或者鏈接,學生通過APP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鏈接,即可打開與實訓設備關聯的使用說明、教學指導、操作演示、注意事項、支撐知識點、興趣群互動留言、相關鏈接等功能模塊。
(4)學習資源庫的建設。根據教學標準,結合教學設備,組織教師開發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特別注重視頻、工單、企業案例等不斷開發與更新。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更新日常教學資料,把準備充分的課錄制成視頻,并及時上傳供學生查閱學習。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工作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供大家參考使用。
(5)應用。學生無論是在課外零散時間還是在課內有需求的時候,只要在對應設備上掃碼即可查詢資料,自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進行專業學習。對于疑難問題或者復雜的操作步驟可以在網上論壇或者聊天窗口提出,大家交流討論或者讓教師答疑。通過把零散的時間、實際的設備、網絡的資源、師生等幾方面借助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自助學習系統。
(1)面臨的問題。改革后新的助學模式下,網絡向每一位學生開放了。學生是不是會借助網絡自覺的利用資源進行學習而不是網上購物聊天等,有待時間進一步考證。另外,立體化資源庫的建設、APP運行維護絕不是憑一兩個老師一腔熱血一時沖動完成的,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上進行規劃、引導、支持、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建設的效益怎么樣,需要一個新的評價辦法進行評價。
(2)解決措施。首先,學校要給予大力的支持。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均應該出臺辦法保證和促進改革的順利實施。在教師的工作量、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該教學改革,從事資源庫的建設和維護。
其次,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網絡的開放,目的在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和支持。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在正常的教學或自學時間內,不要應用網絡從事無關的學習活動。
再次,嘗試實訓設備對學生全天候開放。參考ofo單車的模式,只要學生通過掃碼進行了身份認證,授權后即可使用設備。發現設備故障等問題可以通過APP端及時報修。這樣權責分明,能夠保證設備的正常、高效的使用,有利于校內助學系統的構建。
最后,APP學習記錄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掛鉤。由于難以保證所有學生自覺和主動的學習,因此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記錄與最后的成績掛鉤,以引導和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者碎片化時間里,應用學習資源進行學習。
李巧云(1982.1-),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學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教學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