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民
勤勞致富奔小康
□陳玉民
陳素梅是八師一四三團十九連的職工,多年來她和丈夫王忠義敬老愛幼,勤勞致富,祖孫三代同堂,5口人和睦相處,家庭收入每年在10萬元以上,被連隊評為“和諧小康家庭”。
在這個大家庭里,母親是最受大家尊敬和最需要照顧的。70多歲的母親小腿骨折已經5年多了,生活不能自理,她就主動承擔起照顧母親吃喝拉撒的重擔,母親的牙齒不好,陳素梅就把飯菜煮的爛一點;母親怕吃辛辣的食物,陳素梅不怕麻煩,農活再忙,也要炒上兩個菜;母親喜歡喝牛奶,陳素梅總是隔三岔五到商店買回液態鮮牛奶,到了冬季,她總是買回30多公斤鮮牛奶凍起來。
陳素梅總是耐心教育孩子,母親老了,有好吃的應先給長輩吃。兩個孩子在媽媽的教育影響下,從小就養成了禮讓長輩的習慣。每當農忙季節,顧不上做飯,陳素梅就提前到商店買回蛋糕等各種便食,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忙而讓母親餓肚子。近年來,母親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幾十年的慢性支氣官炎經常發作,陳素梅就騎上三輪車帶母親到連隊衛生室測量血壓、輸液治療。
今年4月,正值春播大忙季節,已患病多年的母親突然發病,被立即送往醫院治療,在醫院住院半個多月期間,陳素梅和丈夫合理調配好時間換班照顧老人,為了老人的病忙個不停,老人的病稍稍穩定,陳素梅決定留下來照顧母親。母親患老年性的腦梗塞,發生了暫時性的偏癱,而且大小便失禁,陳素梅就買了尿不濕,又做了五、六個小棉墊,陳素梅定時替母親把尿,盡管如此母親還是把衣服、床尿濕,大便拉在床上,陳素梅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母親換衣服、洗床單。
在住院期間,丈夫主要負責送飯,一日三餐,樣樣不同,飯菜既要清淡可口,又要營養全面,陳素梅總是一勺一勺地喂母親吃飯,還要不時地替母親翻身捶背,同病房的病人總是對老人投以羨慕的目光,當得知是女兒、女婿在照顧老人,他們更是贊許有加。
陳素梅、王忠文夫婦是連隊的誠信職工,也以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教育著他們的兩個孩子,在他們的家庭中,夫婦倆從來沒有因為生活鎖事紅過臉,吵過嘴,而是大事小事共同商量,日常生活中注重禮貌用語,不說臟話。教育孩子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記得大兒子王翔上初中時喜歡音樂,特別喜歡彈吉他,當時家庭條件困難,沒有給孩子買吉他,年幼的孩子就偷偷把同班同學的吉他抱回了家,陳素梅夫婦知道后,問明了情況,教育孩子:“你拿了同學心愛的東西,同學心里肯定非常著急,你做了一件損人利己的事,非常可恥,你必須立即把吉他歸還給同學,并要向他主動道歉,爭取同學的原諒。大兒子王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天就把吉他還給了他的同學。陳素梅夫婦瞞著兒子,帶著他們攢的零用錢去石河子給兒子買回了他向往的新吉他,每當孩子拿起吉他,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著他們的父母?,F如今,大兒子王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長沙陸軍指揮學院,二兒子王銘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團場高中,品學兼優,在班里還擔任了班長和學生會干部。在連隊每年舉辦的“三八”茶話會上,陳素梅都以老區長輩、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作典型發言,得到連隊職工的交口稱贊。
這個家庭是個多業并舉的家庭,每年都種植上百畝棉花,家里還有一輛小四輪,主營拉運棉花,除此之外,每年還養上百只雞,既方便自己吃肉,又增加家庭收入,他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當大田農活緊的時候,全家人的精力都會放在農活上,農閑時候,陳素梅幫助母親養雞,丈夫到附近的部隊營地燒鍋爐、打雜。
2016年陳素梅種植的65多畝棉花,在一家人的辛勤勞作下,籽棉單產達到了360公斤,收入達4.5萬元,王忠文拉運棉花及燒鍋爐、打雜的收入也在3萬元,今年家庭純收入7.5萬元。
現如今農場的富民政策好,職工家庭生活富裕了,種地人住樓房的人也多了,陳素梅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每到冬季大小便就是個大問題,加上母親也辛苦了大半輩子,也應該住住樓房,享享清福了,于是陳素梅決定在團場 買樓房,夏天住連隊種地,冬天上團場住樓房。目前,已經搬進了新樓房。“孝敬老人言傳身教”,這句話放在陳素梅家最為合適不過了。
就是這樣一家人,和睦相處,寬容謙讓,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替對方考慮。他們不僅家庭團結,而且鄰里關系融洽,熱心助人。自覺遵守農場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上交農產品,信受承諾,今年陳素梅家是第一個歸還貸款的農戶,給連隊職工帶了一個好頭。
陳素梅、王忠文夫婦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們自覺學習新技術,積極參加連隊及場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熱心公益事業,帶頭掌握新技術,吃苦耐勞,勤勞致富,家庭和睦,得到了廣大干部職工的認可,是職工群眾公認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