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新鋒
好大的一個家
□霍新鋒
在十師屯南礦區,有這樣一對夫妻,贍養著3位年近70歲的老人,養育著妹妹寄養在家里的孩子,哺育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再加上定期匯錢贍養在四川的奶奶,9人組成了四世同堂的的大家庭。
“羅天福兩口子對老人挺好的,老人們也都挺好,也沒有見過他們一家人生過氣,老人一有病著急得啊,趕快給老人看病,都心疼的要命。”鄰居大媽陳玥蘭說。
這位大媽口中的羅天福,就是這個大家庭的男主人,在十師新疆屯南有限責任煤業公司上班,這些年來,他和妻子賀華瓊以堅強的毅力、樂觀豁達的心態盡心贍養著沒有生活來源的4位老人,養育著自己與妹妹的3個孩子。
“老人非常不容易,把我們辛辛苦苦拉扯大,一輩子也沒有吃過什么好的,穿過什么好的,他們也沒有什么怨言,孝敬老人都是我們應該盡的義務,只要有我吃的,就不會餓著他們。”或許怕我看到他濕潤的眼睛,說話間他眼睛一直看著地面。
羅天福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妻子1000多元,對于一般家庭這樣的收入也完全夠開支的了,但是對于有4個老人,3個小孩的家庭,每個人月平均生活開支只有400多元。
3位老人們從老家農村過來,沒有退休工資,沒有醫療保險,大女兒到北屯上高中了,對于這樣的家庭,精打細算過日子成了必修課。
在別人的眼里,羅天福夫婦很“摳門”。
“我和羅天福一起到烏魯木齊學習了幾次,在學習期間,看到他平時生活比較節儉,學習的時候連給自己買瓶水都不舍得,但是他經常給家里打電話,每次回來都給家里人帶些小禮物,在他從來不吝嗇。”羅天福的同事何桂平深有感觸的回憶著。
賀華瓊是婚宴結束最積極打包的人,我開玩笑口吻問她,“嫂子,你覺不覺得丟人?”
“沒有想那么多,就是覺得太可惜了,特別是最后幾道菜幾乎都沒有人動筷子,打包回來家里人也可以吃。”賀華瓊笑著告訴我。
“摳門”的夫妻,在2014年底卻干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為家中的老人們買了一套二手的樓房。
老人平時的花費,子女、侄子的教育花費,這些平日的花銷羅天福夫婦還可以勉強的做到,他們最擔心的是老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一個老人病倒了,那全家的生活質量可要打折扣。
有一次,遠在四川老家的奶奶因摔傷住院,羅天福一次性匯去了4000多元,對于這樣的一個家庭,這可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這件事對家里影響很大,因為我們家人口比較多,老人多,老人又經常生病,生活開銷也大,一個月工資也就那么多,匯了4000多元,等于把我倆整個月工資匯走了,所以家里也只能省吃儉用了,沒有辦法的事,先給奶奶把病看好再說。”羅天福很平靜地說道。
談到這個家,就不能不提到賀華瓊,2011年10月,為了給老公分擔經濟壓力,就自己找了份清掃環境的工作,雖然工資不多,她卻干的開開心心。2012年3月,她聽說老公的礦井地面缺少女工,工資要比現在的高,她不聽老公的勸阻前去報名,那是一個體力活,風吹日曬,刮起風來,全身都是煤灰。
有次羅天福下班回家,看到老婆在廚房做飯,臉上還殘留著沒有洗干凈的煤灰,他笑了起來,老婆被他逗笑了。羅天福笑著笑著轉過身來,他不想讓老婆看到忽然從眼眶涌出的眼淚。
為了替兒女減輕生活壓力,羅天福的父母開墾出一片荒地,自己種了各種蔬菜。“自己種菜,整個夏季就可以不用買菜了,我們老了沒有什么用了,但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讓孩子過得太苦了”,羅天福的母親賀桂蘭說到。
羅天福岳父多年腿疾,但為了減輕家里的重擔,不聽家人勸阻,他每天早出晚歸、風里雨里拖著病腿、推著三輪車執意到礦區撿廢品賣錢貼補家用,用老人家的話說“我撿拾廢品既清潔了環境、又鍛煉了身體,還可以有點收入,一舉三得的事我一定要做!”
外甥賀廣勝在學校表現優秀,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后,就搶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看著家里院子里掛滿洗過的衣服,我感慨了一句,旁邊的賀華瓊哈哈笑了,“這不是我洗的衣服呦,這是放假回家女兒洗的。”和賀華瓊聊了一會兒我才知道,她的女兒羅紅梅每次放假回家,都要主動幫她做很多家務活。
在一旁默默干活的羅天福眼角有些潮濕,我納悶了,便開玩笑般取笑了一下,他默默掏出手機讓我看,“爸爸,女兒不管吃再多苦,我都會努力學習的,考個好大學,以后努力工作,讓全家都過上好日子。”我忽然也沉默了。
“孩子對我們很好,他只要看到你回來不舒服,不想說話,就曉得你身體不對勁,馬上送你去醫院著治療”。羅天福的爸爸羅文泉說道。
“下班回到家吃飯,就逗逗你開心,‘老娘,老爹,今天又遇到好玩的事了,給你們說說’,我們還沒有笑,他就先開始笑了。其實哪有那么多好笑的事,都是編的,但看到他笑的合不上嘴,我們也樂了。”說起自己的兒子,媽媽賀桂蘭的話語就停不下來。
因為家庭人口較多,負擔較重,老人們為了減輕羅天福夫婦的負擔,曾想要回老家單過,看到羅天福跪著泣不成聲老人再也不敢提起此事。羅天福告訴我,老人們為了他們吃了很多苦,如今也該享享福了,我們家不求日子過得有多好,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開開心心就滿足了。□
欄目責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