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時指出,中加兩國各有優勢,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希望雙方充分挖掘合作潛力,在能源資源、科技創新、航空交通、金融服務、現代農業、清潔技術等領域打造更多合作亮點。
點評:中加能源合作具有很好的互補性,近年來成效顯著,是兩國雙邊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油氣領域,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在加投資天然氣、LNG、頁巖氣等項目,中國海油收購尼克森是迄今中加能源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風電、太陽能企業在加投資正在積極起步。展望未來,中加能源合作前景廣闊、方興未艾。
事件:繼國家發改委之后,環保部、商務部也接連從各自角度表態應對天然氣供應缺口問題。環保部日前已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下發特急件,明確煤改氣未完工項目及地方,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而商務部也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支持企業多元化進口海外天然氣。
點評:隨著冬季煤改氣等需求的集中釋放,近期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局面加劇,一些地方開始限氣停氣,LNG(液化天然氣)價格也漲至歷史新高。在此之下,保供戰緊急升級。氣荒現象表面上是價格問題,背后實際上反映出的是體制問題,根源是體制改革滯后。只有加快體制改革,把競爭性環節放給市場,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形成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才是促進天然氣普及利用的根本之道。
事件: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日前透露,今年年中啟動的東西部油田礦權內部流轉基本完成,中西部鄂爾多斯、四川、柴達木三大盆地及部分外圍盆地共16個探、采礦權區塊從西南油氣田等3個地區公司流轉到了大慶等4個地區公司。這么大范圍的礦權流轉,在中國石油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點評:此舉是中國石油的一項重大決策,旨在盡快適應國家油氣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充分發揮東部油田人才和技術優勢,盤活礦權區塊和未動用儲量資產,激活勘探開發市場,打破“畫地為牢”格局,促進高效勘探和低成本開發,對于油氣體制改革具有試驗性的先導意義。
事件:2017年12月8日,被譽為“北極圈上能源明珠”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正式投產,這一項目是目前全球在北極地區開展的最大液化天然氣工程。該項目由中國石油、中國絲路基金與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和法國道達爾公司共同實施。2019年項目全部建成后,三條生產線每年將向中國穩定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
點評:作為中俄在北極圈合作的首個全產業鏈合作項目,亞馬爾項目成為了“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不僅將帶動俄羅斯能源產業和邊疆地區發展,還能夠豐富我國清潔能源供應,加快推進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
事件: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公告,國土資源部委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交易中心對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西區塊等5個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探礦權以掛牌方式公開出讓。
點評:我國油氣探礦權和采礦權,除極少數歷史遺留外,均歸國有石油公司所有。礦權高度集中,導致不少區塊存在“占而不勘”或者勘探投入不足現象。新疆試點標志著油氣上游開放已經上路,傳統國有企業控制礦權的局面被正式打破,這必將改變上游競爭不足、一潭死水現象。盡管迄今為止新疆區塊招標民營企業并沒有獲得多少實際區塊,但其信號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
事件:近年來,我國石化行業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尤其今年以來,對外貿易指標達到6年來最高增速。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石化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778.2億美元,其中進口3069.5億美元,逆差1360.8億美元。今年1-9月,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總額424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6%。
點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石油和化學工業互補性很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中國油氣、鉀肥、天然橡膠的主要進口國,也是中國化肥、聚氯乙烯、燒堿、成品油等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其中,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原油占進口總量的70%以上,進口天然氣占進口總量的60%以上。
事件:近日,在“2017油氣論壇”上透出信息,我國民營企業煉油產能占比達26%。
點評:隨著2015年進口原油使用權放開,我國地方民營企業加快了進入煉油行業步伐,其煉油總產能占比從2015年的22%,升至今年的26%,多元化供給結構逐步形成。一方面煉油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新建大型煉廠還在大興土木。目前我國煉油能力8億噸,原油加工量卻不到6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預計未來一個時期,國內煉油企業將面對集中度較低,以及產品技術升級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