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于2017年1月12~15日對中國進行了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中越兩國領導人對中越未來的合作發展充滿了希望與期待。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進一步發展中越關系提出了7點建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此訪恰逢中越建交67周年及兩國傳統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體現了越共中央和總書記同志對中越兩黨兩國關系的高度重視。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兩國傳統友誼日益鞏固,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成果累累,人文交流更加活躍。我們對中越關系的良好發展勢頭感到高興。
為了進一步發展中越關系,有7點建議,一是加強高層引領,增進政治互信。兩黨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接觸,為推動雙邊關系發展發揮重要戰略引領作用。二是深化兩黨合作,促進交流互鑒。兩黨關系對兩國關系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雙方要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交往格局,深化治黨治國經驗交流互鑒,共同提升執政能力和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三是深化務實合作,加快戰略對接。要發揮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深化兩國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四是拓展兩軍交往,深化安全合作。雙方要深化兩國執法安全交流合作,落實已經簽署的合作機制和協議。五是活躍民間交往,夯實民意基礎。雙方要密切兩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交往,加強教育、文化、新聞、旅游、體育等領域合作。六是妥善管控分歧,推進海上合作。雙方要加大戰略溝通力度,繼續增進互信,為海上問題的解決奠定扎實的政治基礎,同時推進海上共同開發與合作。七是加強國際協調,維護共同利益。中方支持越方舉辦2017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高端論壇暨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跨學科智庫聯合體啟動儀式”于1月7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近20名專家學者參會,就提升中國“軟力量”,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學者陶一桃:跨越制度、文化的約束,建設一個具有包容性的認知共同體,對于“一帶一路”擲地有聲地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在國際傳播的輿論場上,我們應該“借船出?!保脤ο髧拿襟w、專家、權威人士和意見領袖等來講述“一帶一路”的意義,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和輸出。有些話,從當地人口中說出來,比我們自圓其說效果更好。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現在已有3年,中國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互通、資金融通等經濟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在文化軟實力方面,中國正在努力與沿線國家拓寬“民心相通”的“情感共振”地帶。相對于經濟方面,文化溝通涉及到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一帶一路”得到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響應,這不僅僅是一種共同“分享蛋糕”的經濟交流,也是一種構建和平機制,達成廣泛共識、形成主體多元化的文化和民意交流。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這樣才能使文化軟實力的積累越來越深厚。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8日刊發題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正改變東盟》的文章,文章表示“一帶一路”令中國—東盟經濟更緊密。文章具體內容摘錄如下:
在西方的政治思維變得更具孤立主義色彩之后,許多發達經濟體把目光轉向了本國國內。此時中國卻主動尋求對外接觸,尋求與經濟伙伴建立更強的貿易和投資聯系。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這一主動對外接觸政策的典范。而鑒于東盟對于中國的重大經濟意義以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點就是東盟經濟體。
東盟和中國正致力于推動2020年雙邊貿易額提高一倍,達到1萬億美元?!耙粠б宦贰背h將在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它將加強東盟成員國之間以及東盟成員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上兩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進一步靠攏。
如果西方主要經濟體收縮其傳統的全球經濟聯系,那么,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填補由此產生的一些空缺。
對東盟成員國而言,這個倡議將有助于填補基礎設施的欠缺并促進工業發展。該地區將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心,占據得天獨厚的位置。
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倡議將提供一個絕佳平臺,供其發展與亞洲鄰國的關系,同時促進其自身高鐵網絡的發展,并出口高端技術和服務。中國鋪設了超過2萬公里的高速鐵路軌道,它擁有的高鐵里程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基礎設施融資迄今為止一直是大多數東盟國家的難題。除了新加坡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排除的馬來西亞以外,東南亞國家總體上都面臨巨大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
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的種子基金主要來自中國政府,也得到了中國各商業銀行的支持。該倡議規模宏大,氣勢不凡,設置了中國未來幾年的投資愿景。
實施“一帶一路”議程需要高度的相互合作、理解和信任。但若能仔細分析和處理相關的監管、政治和金融風險,它就會為東南亞和中國帶來優質且持久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在全球形勢變幻不定的當前時期。
對于同樣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的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而言,制造業差異化發展無疑是使其從東盟諸國中脫穎而出、獲得長遠發展的最優途徑。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在接受中國《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對于越南而言,擁有悠長海岸線的優越地理位置、更年輕的勞動力以及更大的對外投資開放程度是其比較突出的優勢。越南的水泥制造業也十分發達,全球排名第5;汽車制造業正在加速發展,有120多家生產汽車零部件及車身和組裝的廠家;油氣工業也正在發展,年產原油近2000萬噸,成品油的自給率接近50%。
由于長期累積的比較優勢,泰國2015年生產汽車191萬輛,出口120萬輛,是東盟最大的汽車生產制造和出口大國,也是全球第12大汽車生產大國。泰國汽車制造裝配業發達,與其國內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不無關系,其中通過老撾或者越南與中國連通的公路就有9條之多。泰國基礎設施比較發達,電力充裕,這些都非常有利于發展汽車等制造業。此外,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低也是泰國經濟穩定、吸引外資的一個優勢。
菲律賓最大的優勢是勞動力優勢,成本低、素質高,人才識字率在95%,僅這一項就吸引了大量西方制造業轉移至菲律賓。
而中國,一方面是東盟主要的出口國和原材料進口國;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建設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隨著“一帶一路”構想加快推進,東盟國家仍然需要加強同中國的合作。這種合作可以考慮結合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盟各國所擁有的制造業比較優勢和中國高端產業的比較優勢。此外,應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機制的升級,提升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結構互補,盡快推動產業內分工和細化產品分工,減少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