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兆倫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舉辦的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一屆又一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和成果,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驗交流,推動了理念的深化、政策和措施的完善。我們將本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主題確定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意在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今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專門安排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展,對《公約》的誕生和發展,對中國政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和重大舉措,作了全面回顧。這期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活動,將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帶進了成都市的社區,讓居民們在家門口接觸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厚魅力。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和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展,以及傳統工藝技藝比賽,則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息:中國政府尊重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傳承者的創造性表達權利,關注遺產的傳承能給他們帶來經濟的收益和生活的改善。我們非常歡迎大家踴躍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各項活動。我們也非常歡迎各國的朋友參加今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我們愿意和大家一起,把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辦成促進對話、交流、合作,分享理念、經驗、成果的交流互鑒平臺。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展開的。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面臨遭受沖擊、加速消失的現實威脅,也面臨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機遇。為此,中國政府把正確應對環境變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政策制訂的優先方向。
我們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中國政府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得到有效保護:一是實踐活動是否持續并富有活力;二是基本實踐方式,如手工技藝之于某些傳統工藝項目,是否得到保持;三是基本文化內涵是否得到尊重;四是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揚;五是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的保護、傳承及再創造權利是否得到尊重;六是傳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擴大。
我們強調,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或個人,既是傳承者,也是實踐者,更是創造者,他們是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的主體地位貫穿遺產認定、保護和傳承的始終。這些社區、群體和個人在行使保護、傳承和發展權利的過程中,應當享有創造性表達的權利,學習的權利,獲得收益的權利。尊重持有者和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支持他們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
我們注意到,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一部分以手工藝為主要生計來源的傳統工藝項目傳承人群,面臨產品需求萎縮、收入不足以解決生計的困境,致使年輕人不愿學習和傳承手工藝,傳承后繼乏人。為此,我們把努力實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統一,提升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傳承活力與后勁,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我們還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孕育和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中國政府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謹慎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平衡,悉心維護和改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條件。要尊重當地文化,尊重民族傳統,切實防止和糾正不尊重文化遺產、輕視社區文化傳統、損害傳承人群權利的行為。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使其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理念。
我們認為,能力建設直接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變遷中的可持續發展。傳承人群的傳承與當代實踐能力,包括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識深度,對相關遺產知識和技藝的掌握程度,進行再創造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項目傳承實踐中獲得相應經濟收益的能力。幫助傳承人群獲得和增強這些能力,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這些年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展開,并不斷形成新的局面。
一是加強政策立法和機構建設。2009年,中國國務院設立了專門的職能機構,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統籌協調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11年,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中國各省(區、市)也分別制定地方性條例,設立職能機構。
二是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統計和記錄,建立清單制度。1979年開始,中國開展了對民族民間文藝現象的調查,迄今已收集資料約50億字,出版了《十大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318卷,約4.7億字。2005年至2009年期間,中國開展了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匯編普查資料14萬冊,普查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在調查基礎上,經相關社區申報,專家評審,中國國務院認定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各省級人民政府認定了1308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并分別認定了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492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三是制定分類保護政策,保持和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對傳承環境或條件發生重大改變、傳承面臨嚴重困難的項目,專門組織開展了搶救性記錄,記錄其核心內容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獨到技藝,以利其他傳承人學習借鑒和研究,或在適當環境下實現復興。從今年起,中國政府將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對代表性項目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流變過程、核心技藝和傳承實踐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2017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從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培養人才、加強理論和技藝研究、拓展市場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目標和路徑。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制訂支持口頭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政策措施。我們將用幾年時間,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門類都制訂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系統政策體系。
四是持續加大保護力度,著力支持傳承實踐。去年,中國政府將給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經費由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不少地方也相應增加了補助。2009年以來,已支持各地建設了30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11000多處傳習中心,命名了100多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了153個保護利用設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又規劃了219個保護利用設施的建設任務。依托這些展示館、中心、基地和設施開展的展示、傳習實踐活動,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升了公眾的關注熱情和參與感。這些傳承實踐跟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活動一起,日益成為社區文化的濃郁風情。中國政府專門安排資金支持數百種傳統戲劇的創作和演出,相當一批傳統表演藝術項目及傳承團體獲得新的生機。中國政府支持各地廣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加深了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群。
五是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中國文化部和教育部一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通過對以持有者和從業者為主體的傳承人群的短期培訓,幫助他們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強化對相關遺產知識、技藝和流變脈絡的認識與把握,了解時代變遷帶來的審美變化和社會需求變化,豐富藝術、材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在培訓中,我們還專門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列為必修課程,幫助傳承人群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尊重和弘揚。從2015年計劃啟動以來,已有1萬多人參加了研修培訓。2017年參與大學已達78所。到2020年,參加人數將超過10萬。這項工作受到傳承人和大學的普遍歡迎,日漸顯現提高傳承能力、擴大傳承人群的多重效應,也為大學參與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搭建了平臺。
六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生態環境實施整體性保護。2007年以來,中國文化部在17個省、區、市批準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些地方都具有遺產豐富的特點,設立專門的保護區,目的是將遺產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文化生態環境一起保護。我們特別重視社區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地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振興與傳統村落的社區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支持這些村落開展豐富多樣的傳習活動,使傳承實踐有更好的空間,傳統村落的文化特性有更好的保持和弘揚。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理念和實踐做法。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保護各民族的文化遺產,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和興盛,是現代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們愿加強與世界各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傳統友誼和務實合作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