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非
自2006年以來,文化部已連續11年舉辦“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對于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去年國務院決定把“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10日我們又迎來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盛大節事。
自上世紀末至今,在同一時期,“文化自覺”的概念在中國學界從出現到流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從聯合國提出到中國熱烈響應,人們注意到這兩個重大文化事件的歷史相遇,學界傾心研究二者內在的關聯,認為非遺傳承和保護是一個完成中國文化自覺的有效路徑。
從祖輩先哲留存的文化遺產中,我們知道“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我們能夠借此復原出民族的歷史圖譜,探測出族裔的文化基因,找到與世界對話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因此,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根”,是國家的“魂”,是我們穿越時空,保持獨立與完整,走向未來的精神紐帶。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是每一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和神圣職責。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自發式傳遞無法應對當代傳承危機的情況下,通過現代教育傳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培養非遺傳承人已成為世界的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指出“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進行傳承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個學生自小就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感受和認識事物,他們對“非遺”的理解和認同,絕非短期突擊所能實現的,它需通過持續的接觸和研習來深化認識,增進了解。
筆者領銜的課題組曾對上海10個區的15所學校1500余名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對歷史性、場域性非遺認知度不高,雖對“非遺”這一概念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但對于非遺的具體內容,他們的理解卻參差不一。對于非遺項目的鑒定,學生的選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滬語69.69%、捏面人66.41%、評彈55.38%、端午節45.04%、永青假發制作技藝44.13%、中國菜28.91%、南京大屠殺24.51%、《大圣歸來》等國產動畫片15.92%、大熊貓15.57%、大運河14.25%。從他們的選擇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能從所列內容中判斷出哪些是非遺,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學生則可能對什么是非遺這一基本概念都還沒弄明白,錯誤地選擇了不是非遺的內容,如大熊貓、《大圣歸來》等國產動畫片,且選擇這兩項的學生不在少數。又如,南京大屠殺屬于“記憶性”非遺,大運河屬于“歷史空間性”非遺,但是選擇的學生比預想的要少得多。
上海本地小眾非遺知曉率也不高。調查發現,學生對舞龍(獅)、皮影戲、滬劇等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大眾非遺比較熟悉,而對于有著較強地域性的打蓮湘、顧繡、徐行草編、崇明灶花等小眾類非遺知曉率很低。非遺研習頻次差異凸顯,如在進校園的非遺項目中,名列前十位的都集中在傳統美術類、傳統戲劇和曲藝類,而民俗類、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等則因學習門檻較高和場地、經費等因素不適合中小學生學習和學校開展,較少受到青睞和關注。就全面繼承和保護非遺而言,這樣的分布格局不盡合理,確有很多項目值得學校引進,以期提升它們的生命力指數,避免消亡的命運。
興趣是動力的保證,培養學生對非遺項目的持續興趣,實際上就是在培養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當下,太多的誘惑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電子產品、網絡、各種培訓班和活動等擠占了學生太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實踐機會不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進而上升為終身愛好,成為非遺研習者、傳承者、繼承人,這是非遺進校園的理想目標。非遺進校園不能浮于表面,就非遺論非遺,而應將非遺蘊含的豐富多彩的內涵挖掘出來,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歷史層面上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非遺,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加以研習,以此影響生活,培育情趣。非遺實踐的關鍵受眾是學生,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主陣地是學校,只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對非遺感興趣,非遺才能與時俱進,永續發展。
人力財力投入不足也是影響非遺在中小學順利推進,形成學生持續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絕大多數開展非遺研習的學校都沒有專門的經費來源,絕大部分中小學沒有一支基本的非遺教研隊伍,這就制約了非遺在校園推廣的力度與深度。此外,傳承人進校園的渠道不夠暢通,這一身懷特殊技藝的群體數量無法滿足本市學校的需求。很多傳承人年齡偏大,無法承擔較重的教學培訓任務。
首先要組建相關機構,實現有效調配。目前,非遺教育工作是由宣傳部門協調,缺乏權威性和專業性。學校處于各自為戰,或可有可無的狀態。應盡快組建能指導和統籌教育領域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相關機構。同時,組成區域聯盟,促進不同項目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強非遺傳播的氣場和效能。例如,將各學段非遺研習課程銜接起來、鼓勵開發校本課程、推動非遺課程共享、引導傳承人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等,由此提升上海中小學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整體水平。
其次要推出更多喜聞樂見的作品,系統展現上海非遺。有關部門要制定長遠規劃,拍攝介紹本市非遺項目的系列紀錄片、媒體持續推出系列報道,讓人們直觀了解上海非遺概貌。此外,通過文化基金等扶持手段,出版適合中小學生的非遺課本、讀本和畫本,創設網絡體驗課程,介紹上海非遺特色、傳承人故事、非遺演變歷史、基礎知識等。
再者,我們要十分重視隊伍建設,提高傳承效率。非遺傳承人屬于稀缺人才,目前極為匱乏,非遺傳習活動能否在中小學有效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支隊伍的數量和水平。因此,有關部門需盡快摸清家底,建立傳承人登記、聘任、管理等機制。他們既能在校園內開展傳承教育,又能對學校教師統一施訓,由此提高傳承人使用效率。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的待遇,給予必要的榮譽激勵。
最后,傳承需嫁接職業教育,推動非遺產業。遴選部分工藝美術學校優秀畢業生留校進行1-2年“高職后”學習,培養一批非遺傳人。鼓勵高校開設非遺專業課或選修課,不僅加強技能傳習,也要不斷深化非遺研究,如有關非遺的歷史研究、科技研究、保護方法研究、管理研究、跨文化的非遺比較研究、立法研究等,促進非遺的科學傳承和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