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尉繚子的軍事思想研究

2017-01-27 09:15:25
孫子研究 2017年3期

徐 勇

尉繚子的軍事思想研究

徐 勇

尉繚子大致生活在梁惠王至秦王政時代,他就是著名兵書《尉繚子》的述作者,其軍事思想豐富多彩,極有特點。

尉繚子 戰(zhàn)國軍事家 軍事思想

一、尉繚子的生卒年代

尉繚子是著名兵書《尉繚子》的述作者、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軍事思想家。

關于尉繚子其人的原始記載,目前只能見到兩條,一是在今本《尉繚子》首篇《天官第一》中有“梁惠王問尉繚子曰……尉繚子對曰……”的記載,二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十年……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的記載。我們只能根據這兩條記載來考證尉繚子的生卒年代。

我們首先對梁惠王的有關史料進行考證和探究。梁惠王名罃,于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即位,就是史書中所說的魏惠王,因其在位期間將魏國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所以又被稱為梁惠王。關于梁惠王的紀年及其在位時間,史料記載有所不同,甚至司馬遷《史記》本身的記述也大相徑庭,現(xiàn)分別列舉加以考辨。

《史記·魏世家》:“三十六年,是歲,惠王卒,子襄王立。”《趙世家》《六國年表》的描述與《魏世家》相同,即認為魏惠王在位權僅三十六年,卒于公元前 333年。《史記·秦本紀》則記載:“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據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①《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78年版。換算,秦武王元年為公元前310年。《田敬仲完世家》載:“宣王七年,與魏惠王會平阿南。明年,復會甄。魏惠王卒。”《孟嘗君列傳》也記有:“宣王七年,田嬰使韓、魏,韓、魏服于齊。嬰與韓昭候、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明年,復與魏惠王會甄。是歲,梁惠王卒。”據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換算,齊宣王八年為公元前311年。而齊國使用的歷法為“周正”,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秦國使用的是“顓頊歷”,以夏歷十月為歲首,所以實際上《秦本紀》的記載與《田敬仲完世家》《孟嘗君列傳》的記載并無歧異,即認為梁惠王在位五十九年,卒于公元前310年。

我們經過分析后認為,《史記·秦本紀》中梁惠王在位五十九年、卒于公元前310年的記載比較可信。如果這一點能夠成立的話,那么梁惠王在他晚年與年輕的尉繚子答對(正像今本《尉繚子》首篇中描述的那樣),而在秦始皇十年,年老的尉繚子由大梁來到秦國,為秦統(tǒng)一全國獻計(正像《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描述的那樣),就是完全可能的。假設在大梁與梁惠王答對時尉繚子不滿二十歲,那他在秦始皇十年入秦時大約有九十來歲。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年……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縱,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司馬遷這段描述,事實甚詳細,語氣甚肯定,毫無含糊閃爍之詞,當有所本。如無新的證據,不便輕易否定。

在秦國“大索,逐客”(《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后,一個剛入秦的魏國人,僅因獻一條計策就被任命為“國尉”(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若漢太尉、大將軍之比也。”)這個秦國最高軍事長官職務,地位竟然在先期入秦的蒙武、李斯等人之上。而且秦王政對原本是“布衣”的尉繚子極為謙卑尊敬,以至“衣服食飲與繚同”。即使在得知尉繚子指責他“少恩而虎狼心”后也不動怒,而是加以挽留,并派李斯等人負責具體執(zhí)行尉繚子兼并諸侯的戰(zhàn)略計劃。尉繚子入秦后所受到的禮遇和重用,超過了商鞅、張儀、范雎等著名客卿,但卻不見其立有軍功的記載。按秦制“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商君列傳》)。所有這些,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尉繚子入秦時年事已高,僅出謀劃策而不能親自帶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此后關于尉繚子的事跡沒有任何記載,估計他入秦后不久即死去),年輕的秦王政委尉繚子以高位,正是為了借重他的名望和學識幫助秦國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尉繚子名下僅注“六國時”三字,后來許多學者對此頗有微詞,但我們從前面的考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班固《漢書·藝文志》的注法是簡明而正確的。

在談到尉繚子的生平時,還有一個疑難問題需要解決,就是尉繚子的“尉”字是姓還是官名的問題。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時認為:“尉,姓,繚,名也。”而錢穆認為:“尉乃其官名……而逸其姓也。”(《先秦諸子系年·尉繚辨》)近人多采取后一種說法,而筆者認為還是顏師古的說法可靠一些。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先是說大梁人尉繚來,以后才說他被任命為國尉。如果“尉”是他的官名,難道他在魏國也當國尉嗎?據載晉國確也有國尉官職,魏承襲晉并常自稱晉,當亦有之。但尉繚子入秦后卻稱“我布衣”,證明他并沒在魏國做官。我國先秦時以官名為姓者雖不乏其例,但更多見的是以地名為姓者,如商鞅原姓公孫,叫公孫鞅,因他是衛(wèi)國人,所以也叫衛(wèi)鞅,入秦后被封在商地,所以又叫商鞅。明人汪心所修纂的《尉氏縣志》確認尉繚的原籍在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尉氏戰(zhàn)國時屬魏地,距大梁不遠,尉氏人亦可稱為大梁人,與史書記載是一致的。

二、“兩個尉繚”等錯誤說法辯駁

也是因為兩條原始史料的紀年問題,還有人猜測歷史上曾有兩個尉繚子,一個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大臣”①參見楊寬:《戰(zhàn)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辭海·歷史分冊·中國古代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0月版。,“斷定”雜家尉繚,非梁惠王時之兵家尉繚”②馬非百:《先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版。。其實這種“兩個尉繚說”存在著明顯的漏洞,因為無論持哪種觀點的人,都無法否定尉繚子是大梁人這一明確記載,兩人同名在歷史上雖不乏其例,但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出現(xiàn)兩個同名都叫尉繚子的大梁學者,其著作內容又相近,這種戲劇性的過分巧合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由于持“梁惠王時人說”的學者和持“秦始皇時人說”的學者至今都不能說服對方,而他們各自所依據的那條唯一的原始材料,在現(xiàn)存的先秦古籍中又都沒有找到任何可以引為直接旁證的記載。因此,他們?yōu)榱髓b別《尉繚子》的作者和成書時代,都試圖從該書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點中去尋求內證。

“梁惠王時人說”者從《尉繚子》書中找出的主要證據是:(一)“作者面對的國家,矛盾重重……民流地廢,農戰(zhàn)不修,‘人有饑色,馬有瘠形’,民無定伍,軍無定制,‘武士不選’,賢能不用。這樣的國家,只可能是日趨衰落的梁,而不可能是生氣勃勃的秦!”(二)“作者面對的國君,問題嚴重,他不僅在思想路線上傾向于‘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等唯心謬論,而且在政治、經濟、軍事路線上,也不懂得任地、制民的富國強兵之道……這個人,只有可能是敗國之君梁惠王,而不可能是‘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三)“書中引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從時間順序上看,只引證到戰(zhàn)國前期的吳起為止……從引證的歷史事件看,唯獨吳起以法治軍、與士卒同甘苦而‘天下莫當’的事跡最多最詳,其中特別是兩次提到了‘吳起與秦戰(zhàn)’這一富有歷史特征的史實。”①何法周:《<尉繚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四)“尉繚在本書中,不斷地對‘世將’提出嚴厲的批評,正是正確地反映士人向貴族爭奪政權的戰(zhàn)國早期時代背景。”②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中華書局1982年1月版。

“秦始皇時人說”者從《尉繚子》書中找出的主要證據是:(一)“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投入的兵員和持續(xù)的時間,在早、中、晚期是有明顯差別的,《尉繚子》反映了戰(zhàn)國晚期的戰(zhàn)爭規(guī)模。”(二)“《尉繚子》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晚期獨有的以仁義為本的戰(zhàn)爭觀。”(三)“1974年發(fā)現(xiàn)的秦陵兵馬俑陣,是戰(zhàn)國晚期戰(zhàn)場情況的寫照,它的情況往往能與《尉繚子》所述互相吻合。”(四)“《尉繚子》……記有許多軍制條令,往往能與《商君書》和云夢秦簡的精神相呼應,證明其作者應與秦有很密切的關系……根據文獻記載,當是秦始皇任為國尉的大梁人尉繚。”③龔留柱:《<尉繚子>考辨》,《河南師大學報》1983年4期。

顯然,爭論雙方所提出的這些理由,除個別問題外,都是持之有故的。但是,他們對于對方提出的理由,卻都不能給予全面而有足夠說服力的反駁。這個矛盾現(xiàn)象應該怎樣解釋呢?當我們遍集有關史料并經過反復分析后發(fā)現(xiàn):如果把現(xiàn)有的各種歷史記載聯(lián)系起來考察,上述兩種觀點實際并不矛盾。也就是說,與梁惠王答對的尉繚子和在秦始皇十年由大梁入秦時的尉繚子本是同一個人。因此,我們認為,在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可靠證據之前,對僅存的關于尉繚子事跡的兩條原始記載,根本不可能也不應該去執(zhí)意否定其中的任何一條!

顏師古在《漢書·藝文志注》中引劉向《別錄》云:“繚為商君學。”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有人曾認為尉繚子的“許多重要議論與商鞅見解完全不同”④張烈:《關于<尉繚子>的著錄和成書》,《文史》第11輯,中華書局1980年3月版。。還有人認為:“與其說尉繚‘為商君學’,不如說‘為荀子學’或曰‘為呂氏學’更合適一些。”⑤龔留柱:《<尉繚子>考辨》,《河南師大學報》1983年4期。而我們將《尉繚子》與《商君書》及其他古籍中所記載的言論相對照,可以看出他們在不少重要問題上,觀點接近、主張相同。至于存在某些分歧,其實那很自然,因為戰(zhàn)國時代是思想解放的時代,即使是同一學派的人,其思想觀點也未必完全一致。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嫡傳弟子,他們與荀子的觀點尚有分歧,何況尉繚子與商鞅的經歷和所處時代都不相同。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那時尉繚子也許還沒有出生。顧實在《漢書·藝文志講疏》①商務印書館1927年發(fā)行。中指出:“為商君學者,蓋不必親受業(yè)。”這是很有見地的。正因為尉繚子的主張對商鞅的刑名之學既有繼承,又有變異,所以他的著作才被班固分別列在了“雜家”和“兵形勢家”。總之,劉向說“繚為商君學”完全講得通。而其他一些說法如尉繚子是“魏人鬼谷高弟”②《子書百家》本《尉繚子》序,湖北崇文書局開雕。“尉繚作為信陵君的門客”③《子書百家》本《尉繚子》序,湖北崇文書局開雕。以及前面談到的說尉繚子“為荀子學”或曰“為呂氏學”等等,大都出于論者臆測,雖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但是只可存疑而沒有任何史料作為確鑿的依據。

三、尉繚子就是兵書《尉繚子》的述作者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列在“雜家”類的《尉繚》有二十九篇,列在“兵形勢家”類的《尉繚》有三十一篇。由于班固沒有對兩者之間關系給予說明,而流傳至今的《尉繚子》僅有二十四篇,與上述兩種《尉繚》的篇數(shù)均不相符,這就給后人的研究帶來了困難。銀雀山竹簡《尉繚子》出土之后,對其述作者問題的爭論更加熱烈、深入了,但是至今仍然未能形成一致意見。概括起來講,學術界曾有以下幾種主要看法:(一)認為“實際上就只有一種《尉繚》”,“班固的《漢志》(實際上是劉歆的《七略》)把這部書既分在了雜家,又分在了兵形勢家內,就因為他用的是互著法”④何法周:《<尉繚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二)認為“雜家《尉繚》、兵家《尉繚》本是一部著作”,“卻被《漢書》的作者班固分在‘雜家’與‘兵家’兩大類中,當成了兩部書,從而引起了誤解,造成了混亂”,“今本《尉繚子》就是班固所說的《尉繚》”。⑤徐召勛:《互著與別載》,載《學點目錄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三)認為“兵家和雜家《尉繚》顯然是內容不同僅同書名的兩本書”,“雜家書沒有流傳下來,今本是兵形勢家《尉繚》”。⑥鐘兆華:《關于<尉繚子>某些問題的商榷》,《文物》1978年5期。(四)認為“今本《尉繚子》當是原雜家書”,“兵家書在隋以前就已亡佚”,“元豐年間編入《武經七書》的正是隋唐時的雜家《尉繚子》”。⑦張烈:《關于<尉繚子>的著錄和成書》,《文史》第11輯,中華書局1980年3月版。

我們認為,以上四種看法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其難以解釋的矛盾,何法周的《<尉繚子>與互著法——三論<尉繚子>》⑧何法周:《<尉繚子>與互著法——三論<尉繚子>》,《史學月刊》1986年2期。一文和龔留柱的《<尉繚子>考辨》⑨龔留柱:《<尉繚子>考辨》,《河南師大學報》1983年4期。分別對上述第一和第二、三、四種看法進行了詳細的考辨和駁難,可以參看。龔留柱的文章中,根據三方面的線索又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即認為今本《尉繚子》“應該是原雜家和兵家書的兩個殘本合編而成的一部古代兵書,前十二篇基本屬于原雜家《尉繚》的內容,后十二篇應為原兵家《尉繚》的內容”。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應作些補充和說明。

我們判斷一部古書屬于哪家學派的著作,仍應首先從分析其內容的思想傾向出發(fā)。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兵形勢家”的概括是:“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他對“雜家”的概括是:“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從概念上看,雜家與兵形勢家確有不同,但實際上《漢書·藝文志》對所謂“雜家”書和所謂“兵形勢家”書進行的劃分并不十分科學,明顯帶有班固或劉向父子、任宏等人主觀的成分。如:在《漢書·藝文志》中,同是商鞅的著作,被分在“法家類”的有《商君》二十九篇,被分在“兵權謀家類”的有《公孫鞅》二十七篇;同是吳起的著作,被分在“雜家類”的有《吳子》一篇,被分在“兵權謀家類”的有《吳起》四十八篇;同是伍子胥的著作,被分在“雜家類”的有《伍子胥》八篇,被分在“兵技巧家類”的有《伍子胥》十篇。我們從雜家學派的代表作《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可以看出,所謂“雜家”其實就是雜取各家學派觀點而成的。因此,兵形勢家思想作為雜家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未嘗不可。另外,班固還在“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句下注有“入兵法”三個字。這些都說明“雜家《尉繚》”與“兵形勢家《尉繚》”只有內容側重上的某些不同,而不能斷然地分為兩部書。結合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尉繚子》同許多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一樣,并非一部系統(tǒng)的專著,而是由尉繚子或其弟子根據他的言論在不同時期寫成的幾十篇作品的合編。最初大約共有六十篇,其中二十九篇的內容雜取了其他學派的觀點,具有雜家的色彩,于是到了漢代就被劉歆、班固等列在了“雜家類”,而另外三十一篇適應戰(zhàn)國晚期形勢、類似軍令實錄的作品,就被任宏、班固等列在了“兵形勢家類”。東漢以后,逐漸佚失,到了宋代《武經七書》本《尉繚子》成書后,成為官方推廣的讀物,而古本《尉繚》(包括原雜家部分和原兵形勢家部分)因不受重視而失傳了。在宋代以前的書籍中,還能見到古本《尉繚》佚文的零星詞句。唐代徐堅所著《初學記》卷二十四句“宅第八”引《尉繚子》曰:“天子宅千畝,諸侯百畝,大夫以下里舍九畝,歷代之宅。”李昉等編著的《太平御覽》引《尉繚子》曰:“天子玄冠玄纓,諸侯素冠素纓,自大夫以下皆皂冠皂纓。”這兩段文字是今本《尉繚子》中沒有的。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引尉繚子入秦后的兩段議論,雖也不見于今本,但卻與《兵教》篇的某些內容接近,可能也是源自《尉繚子》今已佚失的部分。另外,在銀雀山出土的竹簡中,除了六篇與今本《尉繚子》相同的內容外,還有一些載有《尉繚子》佚文的零散竹簡,如:“小魚魚淵而禽其魚,中魚魚國而禽其士大夫,大魚魚天下而禽其萬國諸侯。”這段話就具有鮮明的思想和語言特點。我們應該把這些文字和出土竹簡一起作為研究《尉繚子》的重要補充資料。可以肯定地說,先秦兵書《尉繚子》述作者就是尉繚子本人。

四、尉繚子軍事思想評價

(一)進步的戰(zhàn)爭觀

在《尉繚子》一書中,尉繚子吸取了兵家以及其他學派前輩的有關“義兵”和“以戰(zhàn)去戰(zhàn)”等思想,結合他自己對戰(zhàn)爭問題的深刻理解,構成了本書進步的戰(zhàn)爭觀。尉繚子根據各種戰(zhàn)爭的不同特點,將它們明確地劃分為“挾義而戰(zhàn)”(《攻權》篇)和“爭私結怨”(《攻權》篇)性質截然相反的兩大類。他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fā),支持進行那種“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武議》篇)、“伐暴亂而定仁義”(《兵令下》篇)的戰(zhàn)爭,認為這有利于維護“農不離其田業(yè),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武議》篇)的社會安定局面;反對發(fā)動那種“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武議》篇)的戰(zhàn)爭,認為這樣濫施武力,殺害無辜,是強盜的行徑,會造成社會的極大動亂。尉繚子的這種說法同那些表面上鼓吹“去兵”、實際上卻窮兵黷武的虛偽言行相比較,他的“義戰(zhàn)”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二)重視戰(zhàn)略決策的作用

所謂戰(zhàn)略,就是“對戰(zhàn)爭全局的策劃和指導”①《辭海》戰(zhàn)略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尉繚子對于戰(zhàn)略決策的作用是非常重視的,在《尉繚子》一書中有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他認為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有“道勝”“威勝”和“力勝”三種途徑②《戰(zhàn)威》篇。,而最高明的是“道勝”,即靠謀略取得的勝利。戰(zhàn)國中期軍事家孫臏曾說過:“知道,勝。……不知道,不勝。”③《孫臏兵法·篡卒》。他所說的“道”就是尉繚子所說的“兵道”④《戰(zhàn)權》篇。,包括天時、地利、人心、敵情以及作戰(zhàn)方式等等,是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孫臏認為指揮作戰(zhàn)必須“知道”,即認識戰(zhàn)爭的本質和掌握戰(zhàn)爭的規(guī)律。尉繚子也強調要“在乎道之所極”⑤《戰(zhàn)權》篇。,堅持實事求是的作戰(zhàn)方針,戰(zhàn)前“高之以廊廟之論”⑥《戰(zhàn)權》篇。,制訂周密仔細的戰(zhàn)爭計劃,“安其危,去其患,以智決之”⑦《戰(zhàn)權》篇。,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造成一種壓倒敵人的威勢,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三)以“權”字為核心的用兵之道

“權”是先秦兵書中被常常用及的一個軍事概念,《尉繚子》中對此也有較多的論述,這集中體現(xiàn)在三篇以“權”字命名的文章中。在《兵權》篇中,尉繚子著重談到了集中優(yōu)勢兵力這一用兵原則,他指出:“兵以靜固,以專勝。”認為部隊必須兵力集中,“動靜如身”,有很強的機動性和對敵進行突然打擊的能力,才能取得對敵作戰(zhàn)的勝利。他還告誡說:“搕戰(zhàn)無勝兵,佻戰(zhàn)無全氣。”反對打無計劃、無準備的仗,提出要“權敵審將,而后舉兵”。只有在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并作了對比研究之后,才有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把握。“是故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zhàn);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在《守權》篇中,尉繚子則具體論述了關于城市防守的戰(zhàn)術問題,除了談到守城的必要條件和城防布局等問題之外,他還重點論述了城內守軍與城外援軍如何相互配合,“中外相應”,巧妙地打擊圍城之敵,這是對守城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戰(zhàn)權》篇中,尉繚子引用“兵法”說:“千人而成權,萬人而成武。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就是說誰能在戰(zhàn)爭中及時而正確地運用權謀,誰就能奪得戰(zhàn)爭的主動權。尉繚子認為,用兵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去迷惑敵人,使其摸不清我軍的真實意圖,從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尉繚子還提出了“故兵貴先”的觀點,主張在戰(zhàn)爭中要先機而動,突然襲擊,速戰(zhàn)速決。但他所說的“貴先”并不是一味地快速進攻,而是與沉著冷靜、深思熟慮密切結合的。尉繚子特別反對那種沒有多少勝利的把握就“輕進而求戰(zhàn)”的做法,指出這樣“必喪其權”。他認為:“故知道者,必先圖不知止之敗,惡在乎必往有功?”當進時要不失時機,先發(fā)制人,當止時切不可貪功冒進,招致失敗。

(四)靈活多變的“奇正”戰(zhàn)術

“正兵合戰(zhàn),出奇制勝”,是歷代兵家指揮作戰(zhàn)的一種常用方式,也是我國古典兵法中經常被論及的一個重要內容。春秋時代的兵家先驅孫武就曾提出過“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①《孫子兵法·勢篇》。的觀點,尉繚子則從戰(zhàn)國時代所面臨的新的戰(zhàn)爭特點出發(fā),更加重視對“奇正多變”用兵韜略的研究,《尉繚子》即是一部較早系統(tǒng)地講述“奇正”問題的軍事專著。在本書中,作者根據兵形勢家“輕疾制敵”、出奇制勝的作戰(zhàn)原則,明確指出:“善御敵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勝之術也。”②《兵令上》篇。從而在理論上闡述了運用正兵、奇兵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方法。尉繚子尤為注重在訓練和實戰(zhàn)中打破一成不變的戰(zhàn)法,他講究奇正配合,避實擊虛,主張運用靈活多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打擊敵人,他所提倡組建的帶有奇兵性質的興軍、踵軍等部隊,以及他提出使用這些奇兵的方式,都是兵家關于“奇正”軍事理論的具體應用。《尉繚子》中說過:“故正兵貴先,奇兵貴后,或先或后,制敵者也。”③《勒卒令》篇。這段精辟的論述,可以看作是對其“奇正多變”作戰(zhàn)思想的一個很好的概括。

(五)指出選拔將帥的重要作用

《尉繚子》一書中貫穿著比較進步的人才思想,尉繚子很重視為部隊選拔得力的指揮者,在許多篇中都重點談到了這個問題。他把將帥與廣大士卒形象地比喻為“心”與“四肢關節(jié)”之間的關系,“其心動以誠,則支節(jié)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jié)比背”④《攻權》篇。。他以吳起等人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事跡為榜樣,主張:“勤勞之師,將必從己先。故暑不立蓋,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險,將必下步。軍井通而后飲,軍食熟而后食,饑飽、勞逸、寒暑必身度之。”⑤《戰(zhàn)威》篇。在談論將帥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時,尉繚子指出,他們身系國家安危,責任重大。不僅要把生死置之度外,而且要能夠隨機應變地指揮作戰(zhàn),具備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堅定的必勝信心。這樣在“臨難決戰(zhàn)”時,就可以做到“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⑥《兵談》篇。,“無主于后,無敵于前”⑦《武議》篇。,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尉繚子認為,作為一軍的統(tǒng)帥,不僅需要具備很高的軍事才能,而且還應該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他著重指出:“凡將,理官也。”⑧《將理》篇。就是說將帥既然擔負著像法官一樣的職責,掌握著生殺大權,就應“不私于一人”⑨《將理》篇。,公正地處置各種事情,以確保部隊的團結。用兵打仗也一定要慎重,“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⑩《兵談》篇。,千萬不可意氣用事,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他認為,不輕易發(fā)怒,不貪圖錢財,胸懷寬闊和清正廉潔是一名指揮官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心狂”——狂妄自大、“耳聾”——信息不靈、“目盲”——眼光短淺,則是為將帥者的三大弊病,應堅決地加以避免。

(六)對部隊訓練和管理等問題的論述

尉繚子深知完善的管理和嚴格的訓練對于部隊加強戰(zhàn)斗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尉繚子》一書中對這方面的問題也著墨較多。在《兵談》篇中,他指出平時積極訓練,治軍有方,使部隊紀律嚴明,常備不懈,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就能進退得宜,運用自如,“兵之所及”,無往不勝。尉繚子還強調,在戰(zhàn)場上能夠有高昂的士氣,“無不騰陵張膽,絕乎疑慮,堂堂者勝成去”。在《勒卒令》篇中,他參照吳起治軍的成功經驗,著重敘述了金、鼓、鈴、旗的指揮作用,以及使用這些信號指揮部隊訓練和作戰(zhàn)的有關步驟、措施等。尉繚子不僅一一說明了“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鈴,傳令也。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的各種規(guī)定,而且強調了協(xié)同指揮、號令一致在訓練和作戰(zhàn)中的關鍵作用,他要求:“將、帥、伯,其心一也。”特別是他還效法吳起,采用了“百人而教戰(zhàn),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萬人;萬人教成,會之于三軍。三軍之眾,有分有合”的先進訓練方法。在《兵令上》篇中,他詳細講述了部隊臨敵布陣的方法:“兵之恒陳,有向敵者,有內向者,有立陳者,有坐陳者。向敵所以備外也,內向所以顧中也,立陳所以行也,坐陳所以止也。立、坐之陳,相參進止,將在其中。坐之兵劍、斧,立之兵戟、弩,將亦居中。”尉繚子的這種陣法,具有很強的實戰(zhàn)價值,考古工作者從陜西秦始皇陵前發(fā)掘的陶俑坑中所見到的,正是這種軍陣形式。在《分塞令》篇中,他把陣法與宿營聯(lián)系起來,要求按照“中軍,左、右、前、后軍”各支部隊列陣時的“分地”來設立軍營,據險而守。在各營區(qū)的周圍“皆營其溝域”,“方之以行垣”,以防備敵軍偷襲。他還建議在營區(qū)內實行嚴格的警戒制度和通行規(guī)定,以防范間諜混入。將、帥、伯各級軍官在宿營時都要各就各位,不得有誤。任何人在營區(qū)內不許隨便走動,如有違犯就要受到懲罰。在《兵教上》篇中,他從研究將帥、士卒的心理出發(fā),主張“明刑罰,正勸賞,必在乎兵教之法”,在部隊中實施既嚴格又講求方式方法的軍事訓練,希望以此提高士卒的訓練情緒,保證部隊的訓練質量,“令守者必固,戰(zhàn)者必斗”,全軍上下士氣高昂,協(xié)調一致。

(七)提倡明賞正罰,以法治軍

尉繚子同其他許多卓越的軍事家一樣,在其著作中自始至終大力提倡“明賞正罰”,以法治理軍隊。他首先強調了在軍隊中確立法制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凡誅者,所以明武也。”①《武議》篇。認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②《重刑令》篇。,才能真正做到“賞如山,罰如豁”③《兵教下》篇。,“刑賞明省,畏誅重奸”④《原官》篇。。尉繚子嚴厲地批評了戰(zhàn)場上由于將領的無能而產生的種種無制之兵的現(xiàn)象,一再要求:“凡兵,制必先定。”⑤《制談》篇。指出:“制先定則士不亂,士不亂則刑乃明。”⑥《制談》篇。這樣部隊才能統(tǒng)一號令,協(xié)力作戰(zhàn),“民非樂死而惡生也。號令明,法制審,故能使之前”⑦《制談》篇。。

尉繚子雖然也贊成在某種程度上使用武力來貫徹實施法令,但是他堅決反對濫施刑罰,殘酷鎮(zhèn)壓,而是主張嚴明法制和道德教育并重,提出:“先禮信而后爵祿,先廉恥而后刑罰,先親愛而后律其身焉。”⑧《戰(zhàn)威》篇。“夫不愛悅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攻權》)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尉繚子堅決主張執(zhí)法要公正,“有功必賞,犯令必死”(《兵令上》)。在治理軍隊時,必須打破等級的限制進行獎賞和懲罰。他說:“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當殺而雖貴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賞及牛童馬圉者,是賞下流也。”(《武議》)認為只要敢于“刑上究,賞下流”,就能“誅一人無失刑”(《制談》)、“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伍制令》),使大家心悅誠服,真正調動起將吏士卒們殺敵立功的積極性。

(八)從“殺”字看“兵貴精,不貴多”的裁軍思想

“兵貴精,不貴多”的裁軍思想是《尉繚子》全書中主要的閃光點之一。過去曾有不少人認為,《尉繚子》中有片面鼓吹嚴刑峻法的“思想糟粕”,其根據是,在《兵令下》篇中有“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一段話,過去論者凡言及此,大都將“殺”字釋為誅殺、殺人,認為這是尉繚子在鼓吹大肆誅殺所屬士卒,并且將這一點作為《尉繚子》全書中一個主要的“糟粕”而加以斥責。明代劉寅就將本篇中的“殺”字釋為誅殺。①見清代朱墉輯著的《重刻武經七書匯解》。清人姚際恒在其所著《古今偽書考》一書中認為:“(《尉繚子》)教人以殺,垂之于書,尤堪痛恨!必焚其書然后可也。”在華陸綜的《尉繚子注釋》②中華書局1979年版。和臺灣學者劉仲平的《尉繚子今注今釋》③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發(fā)行。的譯文中,都將本篇中出現(xiàn)的“殺”字解為“誅殺”“殘殺”。劉路在《<尉繚子>及其思想初探》④劉路:《<尉繚子>及其思想初探》,《文史哲》1979年2期。一文中,指摘本篇的“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一段話是“階級的局限性”“走向極端”。祝瑞開在《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⑤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書中,也認為尉繚子的上述一段話,是“鼓動對‘不用命’的士卒進行血腥的殘殺。這反映了封建主對待農奴的殘酷本性,也是這時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的反映”。霍印章和張實群在他們各自的近作《孫臏兵法淺說》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和《<尉繚子>對軍事心理的分析》⑦《國防大學學報》1988年增刊1期。中,甚至分別譴責本篇的內容“其思想是消極而反動的,根本不把士卒看作是人,主張將帥殺自己的士卒越多越好,充分暴露了剝削階級兇惡的本性,簡直是一派荒謬絕倫的胡言”,“這是其剝削階級奴役士兵的階級本質的表現(xiàn)”。

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對“殺”字的譯釋和解讀完全誤解了尉繚子的本意。因此,對他的種種批評、責難也都是無的放矢、不能成立的。

“殺”字在我國先秦兩漢時的文獻中固然多用作“誅殺”“殺死”,但是在本篇中出現(xiàn)的六個“殺”字,作者都不是作為“誅殺”來講的,而是作為“削減”“減省”來用的,亦可引申為“裁減”,我們試從四個方面為此說提供證據。

第一,《兵令下》篇的前一篇《兵令上》篇中,作者指出:“王者伐暴亂而定仁義也”,“兵以安靜治,以暴疾亂”。這與所謂尉繚子主張無故屠殺士卒的說法無論如何也統(tǒng)一不起來。由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的《孫臏兵法·殺士篇》釋文①文物出版社1975年2月版。和由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著的《武經七書注譯·尉繚子》②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8月版。也都發(fā)現(xiàn)并試圖解釋這個矛盾,他們將《兵令下》篇中的“殺”字釋作“犧牲”,引申為使士卒甘愿去戰(zhàn)死的意思。這雖然比直接譯為“誅殺”婉轉一些,但似乎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與本篇及前面各篇的思想體系仍然難以統(tǒng)一,其意未洽。蔣伯潛先生也注意到了這方面的矛盾,他所著的《諸子通考·諸子著述考》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中有這樣一番議論:“(《尉繚子》)其論兵也,嘗曰:‘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又曰:‘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其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又曰:‘兵之所加也,農不離其田業(yè),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何其仁也!但又曰:‘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威加海內;能殺十三者,力加諸侯;能殺十一者,令行士卒。’又何其暴也?同出一書,何以自相矛盾如是?”雖然蔣先生由此得出《尉繚子》“疑系偽書,不足觀也”的結論是不正確的,但他提出的質疑還是能給人以啟迪。

尉繚子的確主張以法治軍,他在本篇及其他篇中規(guī)定的一些刑令也確實非常嚴酷。但是,仔細閱讀《兵令下》篇后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有罪則嚴懲,無罪則不懲的,并且將“全明之賞”與“必死之刑”結合起來使用,以賞罰分明、恩威并重的方法來治軍。他在本篇詳盡地規(guī)定了何罪“盡斬之”“皆當斬”以及何種情況下“與同罪”“盡同罪”的同時,也闡述了在何種情況下“賞”;在何種情況下“赦之”“罪赦”。邏輯嚴謹,條理清楚,在某種意義上確乎如作者所自詡是“賞明如日月,信比四時”。這也與前面各篇中所一再主張的“明賞于前,決罰于后”④《制談》篇。“審法制,明賞罰”⑤《戰(zhàn)威》篇。的思想是相互聯(lián)系、完全一致的。那么,此處尉繚子怎么會突然又提出,無緣無故地將自家軍卒屠殺掉一半或十分之幾,這豈不是自己破壞自己制定的軍法嗎?實在是于情不合,于理難通。況且怎樣申明軍紀,禁止士卒逃亡,本篇前文已有了懲治的具體辦法和規(guī)定,在論述層次上也不需要再重復贅述,多費口舌。

第二,從《尉繚子》的全書內容來看,主張精兵慎戰(zhàn)和鼓勵愛卒,是作者軍事思想精華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尉繚子在各篇中多次明確闡述了要精減士卒和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保存有生力量的觀點。在《兵談》篇中,他告誡梁惠王:“兵起非可以忿也。”認為“車不發(fā)軔,甲不出囊,而威服天下”,才是治軍者所追求的;在《制談》篇中,他嚴厲譴責了“損敵一人而損我百人”這種“資敵而傷我甚焉,世將不能禁”的現(xiàn)象,反對無辜犧牲士卒的生命;在《戰(zhàn)威》篇中,他強調對待士卒民眾,要“先廉恥而后刑罰,先親愛而后律其身焉”;在《兵權》篇中,他談到了使士卒悅服和畏威的辯證關系:“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在《十二陵》篇中,他提出:“孽在與殺戮。”并把它視為治國、治軍時應避免的十二種錯誤做法之一;在《武議》篇中,他一開始即說:“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在《將理》篇中,他主張執(zhí)法要公正,反對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并警告梁惠王:“今申戍十萬之眾,而聯(lián)于囹圄。上不能省,臣以為危也。” ……在本篇中,他更是強調指出:“軍之利害,在國之名實。名在軍而實居于家,{軍}不得其實,家不得其名。聚卒為軍,有空名而無實……”士卒逃亡后,國民仍要負擔他的費用,“是有一軍之名,而有二實之出,國內空虛盡竭”,不可不慮。對此尉繚子鄭重提出了效法前人裁減軍隊的辦法,他說:“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之后,尉繚子又總結說:“百萬之眾而不戰(zhàn),不如萬人之尸;萬人而不死,不如百人之鬼。”全篇前后緊密相連,文辭一氣呵成,順理成章,又與其他各篇彼此呼應,思想一致。其意甚明,毋庸置疑。

第三,從“殺”字在古籍中的不同運用來看。它的含義同其發(fā)聲相關,在《廣韻》中“殺”字有兩讀,其聲母相同而韻母不同,一為“所八切”的入聲字,讀shā(εατ),其義為“殺死”“誅殺”;一為“所拜切”的去聲字,讀shài(εαi),其意為“減少”“減省”。《尉繚子·兵令下》中出現(xiàn)的六個“殺”字都應屬于后一種情況。在先秦兩漢的古籍中,“殺”字的這種用法是很多見的,下面試舉一些例子:

(一)《詩經·幽風·鴟鸮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①《毛傳》謂:“譙譙,殺也。”

(二)《論語·鄉(xiāng)黨》:“非惟裳,必殺之。”

(三)《周禮·地官·廩人》:“詔王殺邦用。”

(四)《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由二聚萬民……八曰殺哀。”

(五)《周禮·考工記·輪人》:“參分其幅之長,而殺其一。”

(六)《周禮·考工記·矢人》:“羽豐則遲,羽殺則趮。”

(七)《公羊傳·僖公廿二年》:“春秋詞繁而不殺者,正也。”

(八)《莊子·天運》:“堯之治天下也,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九)《荀子·正論》:“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

(十)《荀子·大略》:“仁之殺也。”

(十一)《荀子·大略》:“冰泮殺內。”

(十二)《荀子·禮論》:“緦小攻以為殺。”

(十三)《禮記·樂記》:“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唯以殺。”

(十四)《禮記·樂記》:“是故志微唯殺之聲作,而民思憂。”

(十五)《禮記·文王世子》:“親親之殺也。”

(十六)《禮記·玉藻》:“其殺六分而去一。”

(十七)《史記·禮書》:“以隆殺為要。”

(十八)《漢書·韋元成傳》:“親疏之殺。”

(十九)《漢書·杜鄴傳》:“陰義殺也。”

據古今許多學者的訓釋以及我們對各句前后文辭義的考察,以上例句中的“殺”字,都可解作“減少”“減省”。這樣的例句,還可以舉出許多。

第四,從先秦時代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爭霸激烈、戰(zhàn)爭殘酷,動輒殺人成千上萬,多者也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但是,無論在尉繚子之前還是與他同時代的“善用兵者”,均未見有屠殺士卒一半或者十分之三、十分之一的歷史記載。試想,如果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就無故誅殺自家軍隊中這么多的有生力量(或者如《武經七書注釋·尉繚子》所說使半數(shù)士卒甘愿戰(zhàn)死),那么在冷兵器作戰(zhàn)時代是很難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這樣的將帥又怎能稱得上“善用兵者”呢?

尉繚子當時如果是有意渲染,故弄玄虛,而他的后學弟子們又將這番謬誤如此明顯的“名言”記錄下來,使其廣為流傳,并且奉為治軍經典,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只有將《尉繚子·兵令下》的思想內容,放在戰(zhàn)國時代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吳子·勵士篇》記載,戰(zhàn)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曾向魏武侯建議:“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有死事之家,歲遣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也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尉繚子對吳起非常欽佩,將其視為治軍的楷模,對于吳起“勵士愛卒”的做法,他一定會效法學習,而絕不會反其道而行之。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以及先秦時代的其他兵家著作中,也都有與《尉繚子》大同小異的“兵貴精,不貴多”的治軍思想,而戰(zhàn)國時期運用這種思想治理軍隊從而富國強兵的也不乏其列。這里應當指出,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有“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論述。《孫臏兵法·殺士篇》中也有“……殺士則士……”一句。據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和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考證,前一句中的“殺”字為傷亡之意,我同意他們的這種說法。孫武的意思是,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還攻不下來,這是盲目攻城的災害。雖然《孫子兵法》此處對“殺”字的用法與《尉繚子·兵令下》有所不同,但是在主張慎戰(zhàn)、減少士卒傷亡的認識上卻極為相似。而后一句中的“殺”字,論者曾有不同解釋,因竹簡前后文字嚴重殘缺,目前還難以判定其確切含義,有待于做進一步的研究。但從《殺士》篇其他殘簡中“必審而行之”的內容來看,講的似乎也是不要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因此,我認為“……殺士則士……”一句中的“殺”字,似也應解為減省之意,與《尉繚子·兵令下》中“殺”字的用法是一樣的。

對“殺”字的正確解讀,使我們可以對《尉繚子》全書及尉繚子本人的“精兵”“愛卒”思想得出全面的認識和公允的評價。尉繚子的這種治軍思想固然是站在他本階級的立場上,受著歷史的局限,而且也是同嚴刑峻法互為補充、交替施行的,但這畢竟是先秦兵家思想中的精華,是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

五.尉繚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尉繚子》不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軍事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哲學著作。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軍事思想的提出,都是以某種特定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在本書中,作者能夠自覺地、鮮明地將自己的軍事理論建筑在堅實的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堅持用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去論述戰(zhàn)爭問題,因此在《尉繚子》全書中始終貫穿著實事求是的進步認識論。

兵陰陽家所宣揚的“天官、時日、陰陽、向背”思想,在戰(zhàn)國時代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尉繚子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繼承了西周、春秋以來樸素唯物論者“天人相分”的進步觀點,以很多實際戰(zhàn)例為依據,指出決定勝負的因素根本不是什么“陰陽向背”那一套,而在于人的主觀因素。尉繚子從理論上反對兵陰陽家的錯誤思想,也反對“時日”“卜巫”“禱祠”等迷信做法,主張要面對現(xiàn)實,根據客觀情況因勢利導,努力進取,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天官》篇中,他明確指出:“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謂之天官,人事而已。”在《戰(zhàn)威》篇中,他又進一步總結說:“故曰,舉賢用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政養(yǎng)勞,不禱祠而得福。故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貴,人事而已矣。”尉繚子非常厭惡和蔑視那種靠迷信鬼神來進行戰(zhàn)爭的做法,他說:“今世將考孤虛,占咸池,合龜兆,視兇吉,觀星辰風云之變,欲以成勝立功,臣以為難。”(《武議》)《孫子兵法》“計篇”中尚存有“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的觀點;《吳子》中論兵,也還不能完全擺脫神鬼的束縛,它認為:“是以有道之主……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后乃舉。”(《圖國》)比較起來,可以看出尉繚子的認識較之孫武、吳起的認識,已經有了意義重大的飛躍。尉繚子的哲學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進化論和無神論特色,承認宇宙的客觀存在及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無限性,而且能夠以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針對當時人們的某些觀念,尉繚子提出了:“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治本》)這段很有勇氣的話。正因為他具備了這樣堅實的哲學基礎,才使得其作品能夠在先秦的軍事著作中獨樹一幟,特點鮮明。

“氣”在先秦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各家的經典著作中對此都有論及。兵家著作也不例外,《孫子兵法·軍爭篇》講:“故三軍可奪氣。”《吳子·料敵篇》講:“先奪其氣。”《尉繚子》中也將“氣”這一概念直接用于闡述軍事問題,尉繚子說:“夫將之所以戰(zhàn)者,民也;民之所以戰(zhàn)者,氣也。”(《戰(zhàn)威》)意思是說在實際戰(zhàn)爭中,影響勝負的除了物質力量因素外,還有精神力量的因素。“氣實則斗,氣奪則走”(《戰(zhàn)威》),即一支軍隊的士氣高低、精神狀態(tài)如何,直接關系著戰(zhàn)爭的結局。由此,他進一步要求軍隊的指揮者要想方設法使部隊提高士氣,同時要千方百計地使敵人士氣低落。

從理論上探索戰(zhàn)爭的實質問題,進而揭示出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源,是先秦軍事家們所面臨的一大課題。成書于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還沒有能把政治與軍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論述;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中期的《吳起兵法》和《孫臏兵法》,雖然闡明了軍事同政治的互相關系,并且提出了對付各種類型戰(zhàn)爭的比較具體的方略,但是它們對于戰(zhàn)爭本質問題的論述以及對于戰(zhàn)爭性質的劃分仍然是比較粗淺的,而《尉繚子》對此則在理論闡釋上有所突破。作者首先根據政治性質的不同,把戰(zhàn)爭分為“狹義而戰(zhàn)”和“爭私結怨”兩大類,直接指明了經濟利益的沖突是產生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對于政治與軍事之間的關系,尉繚子從辯證的角度提出見解:“兵者,以武為棟,以文為{植};以武為表,以文為里;以武為外,以文為內。能審此三者,則知所以勝敗矣。”(《兵令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政治對于戰(zhàn)爭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戰(zhàn)爭也對政治有很大的反作用。他把軍事與政治形象地比喻為“棟”(房梁)和“植”(立柱)的關系,二者缺一,房子就會倒塌。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兵之用文武也,如響之應聲,如影之隨身也。”(《兵令下》)尉繚子認為,要想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首先要求當權者在政治上取得成功,“故兵勝于朝廷,勝于喪紀,勝于土功,勝于市井”(《兵談》)。他主張把治軍與治國特別是國家的改革結合起來。只有不斷進行政治改革,國家才能真正治理好,只有治理好了國家,軍隊才能強大起來,才能在對外作戰(zhàn)中保持強大的態(tài)勢,取得“車不發(fā)軔,甲不出囊,而威服天下”(《兵談》)和“兵不血刃而天下親”(《武議》)的戰(zhàn)略效果。而軍隊強大了,在戰(zhàn)場上打了勝仗,反過來又保衛(wèi)和促進了內部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這就是“戰(zhàn)勝于外,福生于內,勝福相應,猶合符節(jié)”(《兵談》)的名句。尉繚子還從軍事與經濟的關系出發(fā),指出部隊作戰(zhàn)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力量為后盾,他特別強調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和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只有解決好這兩方面的問題,才能保證本國的軍需供給,而不至于出現(xiàn)“出不足戰(zhàn),入不足守”(《武議》)的現(xiàn)象。尉繚子認為只有廣大民眾生活得到改善,“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武議》),國家也“有儲蓄”(《治本》),富國強兵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尉繚子的哲學思想,較之成書約早二百年的《孫子兵法》,在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他的某些論述,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六.尉繚子的歷史地位

我們不想否認《孫子兵法》在軍事理論上的種種建樹和巨大貢獻,但是應當指出由于時代的局限,它并不能代表我國先秦軍事思想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城市作用的提高、戰(zhàn)爭規(guī)模的擴大、戰(zhàn)斗激烈程度的加劇、武器裝備的更新、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變化以及哲學思想的飛躍發(fā)展等等,都是在《孫子兵法》成書以后出現(xiàn)而又對軍事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因素。我們不能苛求孫武在春秋后期就對幾百年后戰(zhàn)爭情況的變化,做出完全正確的預言。似乎可以這樣說,《孫子兵法》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兵家專著,它代表了我國先秦時代軍事思想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先秦軍事思想同其他思想一樣,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它絕不會停止不前。《吳起兵法》和《孫臏兵法》分別代表了戰(zhàn)國早期和戰(zhàn)國中期兵家思想的發(fā)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可以被分別稱為先秦軍事思想發(fā)展的第二和第三個“高峰”。而生活在戰(zhàn)國中晚期的尉繚子,有條件認識和研究最新的戰(zhàn)爭形勢。《尉繚子》中也總結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精華,在新的理論高度的基礎上進行論述。因此我們認為,同韓非是先秦法家學派的最后一位大師一樣,尉繚子是先秦兵家學派的最后一位大師;同《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學派集大成的著作一樣,《尉繚子》可以稱得上是先秦兵家學派集大成的著作。

(責任編輯:周淑萍)

Study of Wei Liaozi’s Military Thinking

Xu Yong

Wei Liaozi approximately lived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Hui of Liang and King Zheng of Qin. He is the dictation author of the famous military work Wei Liaozi , which has rich and varied military thinking with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B22

A

2095-9176(2017)03-0086-14

2017-04-24

;徐勇,天津兵學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兼職教授。

Kew Words:Wei Liaozi; Militarist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ilitary Thinki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你懂得| 9啪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日本精品影院|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97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伊人久久婷婷|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少妇精品在线| 999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亚洲一区毛片|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三级a|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性欧美久久|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狠狠干|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亚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