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積②,三曰火輜③,四曰火庫④,五曰火隊(su ì)⑤。行火必有因⑥,煙火必素具⑦。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 jī)⑧、壁⑨、翼⑩、軫(zhě n)[11]也。凡此四宿(xìu)>[12]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13],則早應之于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14]其火力,可從[15]而從之,不可從則止。火可發于外,無待[16]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17]
故以火佐[18]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19],不可以奪。[20]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21]其功[22]者,兇[23],命曰費留[24]。故曰:明主慮[25]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26],非得不用[27],非危不戰[28]。主不可以怒而興師[29],將不可以慍[30]而致戰[31]。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32]之道也。
【注釋】
① 火人:燒毀敵軍人馬。
② 火積:燒毀敵軍糧草。
③ 火輜:燒毀敵軍輜重。
④ 火庫:燒毀敵軍倉庫。
⑤ 火隊:“隊”(讀suì)通“隧”。燒毀山谷中險阻通道。
⑥ 因:條件。
⑦ 素具:素,平素、平時。具,發火器材。此句意指平時就準備好發火器材。
⑧ 箕(讀jī):為二十八宿之一,歸屬在東方蒼龍七宿之內。
⑨ 壁:為二十八宿之一,歸屬在北方玄武七宿之內。
⑩ 翼:為二十八宿之一 ,歸屬在南方朱雀七宿之內。
[11]軫(讀zhěn):為二十八宿之一,歸屬在南方朱雀七宿之內。
[12]宿(讀x ì u):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某些可見星的集合體叫做“宿”。二十八宿,即為了便于觀測而把可見星劃分為二十八組星區,稱為“宿”,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用來說明日、月、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13]內:敵營內部。
[14]極:盡。
[15]從:跟從,此處指進攻。
[16]待:等待。
[17]以數守之:等待適合火攻的時日條件。
[18]佐:幫助。
[19]絕:分割、斷絕。
[20]奪:去掉、趕走。
[21]修:修治。
[22]功:戰果。
[23]兇:禍患、危險。
[24]費留:白費、前功盡棄。一說“耗費時日,久留外地”。
[25]慮:考慮、思慮。
[26]非利不動:不具備有利條件或沒有益處,就不要發起作戰行動。
[27]非得不用:估計不能取得勝利,就不要主動用兵。
[28]非危不戰:不到迫不得已的危險境地,就不要挑起戰爭。
[29]興師:興兵作戰。
[30]慍:憤怒、氣腦。
[31]致戰:導致、引發。
[32]安國全軍:安定國家,保全軍隊。
【釋義】
孫子說,大凡火攻有五種情況:一是燒毀敵軍人馬,二是燒毀敵軍糧草軍需,三是燒毀敵軍輜重,四是燒毀敵軍倉庫,五是燒毀敵軍險隘通道。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火攻器材平時就要準備好。發動火攻有天時要求,適不適合火攻要看日子。天時是指氣候干燥的季節,日子最好是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種星宿所在位置的時候。凡是趕上這四種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是火攻,必須根據這五種火攻的不同情況,靈活地策應。從敵營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部策應。火已燒起而敵營仍然保持鎮靜的,要等待觀察,不要急于進攻;等到火勢燒旺時,再視情而定,適合進攻就進攻,不適合進攻就不要進攻。火也可以從外面放,這時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選擇適當時機放火就可以。從上風放火,就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凡是軍隊打仗必須懂得靈活運用這五種火攻形式,等待適宜的條件進行火攻。
所以,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明顯,用水輔助軍隊進攻,可以使攻勢加強。水可以阻隔敵軍,但不能直接趕走和削弱敵軍。
打了勝仗,奪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時進行戰后修治、維護以鞏固勝利成果的,就會帶來后患,這叫白費力氣、前功盡棄。所以說,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具備有利條件和益處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興師用兵,不到萬不得已的危險境地就不要輕啟戰端。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氣惱而出陣開戰。合于國家長遠利益就去做,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就不做。憤怒可以轉化為歡喜,氣忿也可以轉化為高興,但國家滅亡了卻不可能復存,人死了也不可能再生。因而,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對待戰爭,優秀的將帥要警惕犯這樣的錯誤,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根本原則。
【解析】
《火攻篇》雖然篇幅較短,但其蘊含的思想卻是極為深刻的。
一是強調因時制宜。火攻,在今天看來,已不足為奇,甚至已成被淘汰的原始戰法,但在2500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卻是非同尋常的。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唐代發明了火藥(黑色炸藥),在宋代黑色炸藥被用于戰爭。南宋發明了單兵手持式竹制突火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直到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了第一種管形金屬制火器——火門槍,大約在1450年左右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點火裝置的火繩槍,才逐步轉化為熱兵器形態。而在孫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能提出“火攻”的概念,實屬難能可貴。火攻,不僅能大大提高作戰效能,也能相對減少短兵相接造成的人員傷亡,彌補近身兵器的不足,改善攻敵手段,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孫子打破了筮卜占卦的迷信觀念,把火攻與天象緊密結合起來,運用古老的天文觀測方法來把握“五火之變”,提出了“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等帶有規律性的經驗之談,確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概。這種“神機妙算”,雖與今天的天文觀測不可同日而語,但比起“取于鬼神”,則已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尤其是其通過傳授“五火之變”,教人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因時制宜,這比火攻本身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古往今來,火攻的戰例不勝枚舉。從史志記載和傳說來看,三國時期最為突出,如赤壁之戰中的“火燒戰船”、夷陵之戰中的“火燒連營”,還有屢試不爽的“火燒新野”(博望坡和新野城兩次火攻)。諸葛亮是善用火攻的軍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就是其初出茅廬后的得意之作,“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即源出于此。這些雖有演義的成分,但不難看出,火攻在古代戰爭中已成為重要的制勝手段,屢收奇效。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由于有了越來越先進的熱兵器,原始的火攻似乎派不上用場了,但火焰噴射器、凝固汽油彈等其實都是變相的火攻工具。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原子彈也不過是火攻工具的變種。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國際法對燃燒武器的使用予以了限制,1980年通過了《禁止和限制使用燃燒武器的議定書》。那種企圖運用石油大火、森林大火等手段阻敵攻敵的,都屬違禁之列。所以,我們學習研究《火攻篇》,重點是領悟孫子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勢制宜的兵學思想,把握“權變”的要旨。
二是強調因利制權。 “火攻”,本來是論及戰術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孫子最后一大段話,似乎與火攻偏離較遠,為何會出現在《火攻篇》里,不得而知,也無從考證。但不能不說,這段話極其深刻、極其精辟,大有耳提面命、苦口婆心之感,充分反映出孫子的戰爭觀和兵學主旨,與《孫子兵法》的開篇之語形成了緊密的呼應。孫子從戰后修功說起,告誡人們不要輕啟戰端,即使打勝了,而不能很好地收攤子,也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甚至前功盡棄,到手的勝利成果也會得而復失。所以開戰之前就要想到后果如何、怎樣收場,必須深思熟慮、慎而又慎。那么,怎樣把握這個尺度呢?孫子給出的答案就是“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簡言之,就是四個字“因利制權”。 如果不處于有利態勢,沒有勝利的把握,預后效果難料,除非到了萬不得已、被逼無奈的危險境地,否則就不要輕率發起戰爭,情緒化地決定問題會葬送國家和人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特別是孫子諄諄告誡“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已經把利害關系說得再透徹不過了,而且兩次提醒“明主慮之,良將修之”“明主慎之,良將警之”,可見其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堅定的安國全軍愿望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這些振聾發聵的“警世恒言”,應該為世人所牢牢記取。人類社會充滿著矛盾,領土主權的、經濟利益的、民族宗教的、意識形態的、人身權益的等等紛爭和沖突,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把控,否則任何一個矛盾點都可能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如果沒有一個和平的愿望,動輒訴諸武力,世界就永無寧日。所以,不要脫離客觀情況和道義標準,不加分析地去評價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鷹派還是鴿派。正確的原則應該是:當和則和,當戰則戰,力求不戰,戰則必勝。
注:本文采用的《孫子兵法》版本,系謝祥皓、劉申寧1994 年編錄出版的《孫子集成》中宋雕本“魏武帝注孫子”樣本。
(曹永孚 整理并解析)
Chapter 12 Attack by Fire of The Art of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