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帆 周激揚
(317200 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 浙江 天臺)
淺談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的認定
施一帆 周激揚
(317200 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 浙江 天臺)
2015年8月29日第二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此次修改將現(xiàn)行刑法中反腐敗方面立法作為重點,進行了重點修改,產生了諸多亮點,其中之一就是將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列入刑法罪名,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反腐制度,加大了我國的反腐力度,同時與國際反腐趨勢進行了很好的銜接,適應了現(xiàn)實社會的實際需求。本文僅針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的構成認定進行一些簡單的探索。
刑法修正案九;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
當前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順應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大方向,應當加強法律文化建設交流、互相借鑒法律優(yōu)秀成果就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反腐作為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點,自然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
從古至今,我國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逢年過節(jié)給親屬好友送禮祝福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是團結親友、促進和諧的美德。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種美德逐漸變了味,成為一些人進行賄賂的借口,成為了他們謀取利益的途徑。
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賄賂犯罪的形式在發(fā)生著變化,因此與之相關的賄賂犯罪立法同樣存在著變化。我國關于賄賂犯罪的立法隨著社會及時代的變化發(fā)展,不斷衍生出新的有效規(guī)定,為我國的反腐行動構建完善的法律依據(jù),賄賂犯罪立法體系逐漸完備成型。我國的第一部刑法典于1979年頒布,當時僅規(guī)定了行賄罪、受賄罪以及介紹賄賂罪,歸入“瀆職罪”章節(jié)中;而后1997年刑法典進行了全面修訂,在分則中專設了“貪污賄賂罪”為單獨的一章;在之后的《刑法修正案(七)》中為響應《公約》規(guī)定,新增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此外“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得到確立;《刑法修正案(九)》更是新增“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①這一罪名,使得我國的罪名體系更加科學,符合賄賂犯罪的對向性特征,嚴密了刑事法網(wǎng)。
行賄罪與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均屬于行賄犯罪,因此,兩者罪名的構成要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既然是不同罪名,那么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
一是行賄的對象不同。行賄罪的行為對象僅僅只是國家工作人員,而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的行為對象為對國家工作人員有影響力的人具體包含了五大類。與前者相比,后者的行為對象范圍更大更廣。
二是犯罪目的的達成方式不同。行賄罪是行為人直接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力以達到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而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的犯罪行為是行為人通過向有影響力的人行賄,利用其影響力影響國家工作人員,進而使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力行使偏向于行為人,從而達到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后者的達成方式更加曲折和隱蔽。
三是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不同。行賄罪僅影響到國家工作人員;而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不僅影響到國家工作人員,還影響到對國家工作人員有影響力的人。后者侵蝕范圍更廣,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也越大。
判斷行賄罪還是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可以根據(jù)特定行為對象的身份來確定。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情況往往是復雜的,有些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會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在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同時,他們還會向對國家工作人員有影響力的人行賄。這種情形我們無法確定行為人取得的不正當利益是通過向有影響力的人行賄還是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達成的,從而造成罪名認定上的混淆。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
一是行為人僅向對國家工作人員有影響力的人行賄。若行為人存在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同時客觀上又向有影響力的人實施了行賄行為,則無論是否達到最終目的,都構成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若行為人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是希望由其轉送給國家工作人員,使得國家工作人員直接為行為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行為人與國家工作人員有過約定,約定由有影響力的人收取賄賂,那么則構成行賄罪。
二是行為人向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的同時也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此種情況較為復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有影響力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都接受了行為人的請求,那么行為人的行為既構成對有影響力者行賄罪既遂又構成行賄罪既遂,行為人的一個行為觸犯了兩個罪名,構成想象競合犯,想象競合從一重罪處罰,行賄罪的法定刑比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要重,因此按行賄罪論處;如果國家工作人員并未接受請托,則成立本罪的既遂與行賄罪的未遂,從一重處;如果只有國家工作人員接受請求,那么構成對有影響力者行賄罪的未遂和行賄罪的既遂,構成想象競合,從一重處。上述情形僅在行為人于相同時間相同地點同時向有影響力的人和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才成立,若是在不同時間或者不同地點的,則屬于兩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即構成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和行賄罪,應當數(shù)罪并罰。
《刑法修正案(九)》明確此罪名的意義在于:一是這些人群均會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會對公權力的正常行使產生影響。因此將有影響力的人作為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的犯罪對象,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必然會對行賄人員產生威懾作用,減少行賄行為的發(fā)生,遏制賄賂的上游犯罪,從而預防賄賂犯罪以及職務犯罪。二是雖然構成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對行為人依舊存在“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要求,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多變且不可預測的,隨著司法認定手段的規(guī)范和立法的不斷完善,以行賄方法獲取的能夠為法律和政策承認及認可的正當利益會變得越來越少,有利于對行賄犯罪的偵查、取證,也更能實現(xiàn)從整體上預防職務犯罪,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
注釋:
①刑法第三百九十條之一: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或者向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行賄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