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樹峰
(250104 山東英才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東 濟南)
我國“互聯網+訴訟”背景下的司法實踐研究
戈樹峰
(250104 山東英才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東 濟南)
“互聯網+”這一概念自從提出后,很快被推廣應用到全國各個領域。隨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互聯網+訴訟”這一新型模式逐步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應用。本文立足于我國的司法實踐,著眼于“互聯網+訴訟”模式下的訴訟平臺建設和訴訟行為改革兩大領域,列舉分析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具體方式,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規范建議,以期拋磚引玉。
“互聯網+”;“互聯網+訴訟”;訴訟平臺;訴訟行為
“互聯網+”這一概念是北京易觀網絡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揚首次提出的。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互聯網+”這一概念被迅速推廣,逐步在全國各個領域落地開花。“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于深度融合的過程。“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國家向公民提供的訴訟服務屬于第三產業,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與“訴訟”存在著融合的契機。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審判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指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增進公眾對司法的了解、信賴和監督。隨著陽光司法機制的推進,“互聯網+訴訟”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互聯網+訴訟”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實施訴訟行為的現代化訴訟方式。目前,該方式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網上訴訟服務,如在線提交法律文書、查詢案件流程、查詢生效裁判文書等;二是網上法庭,如在線庭審、判決、執行等。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互聯網+訴訟”這一新型模式逐步在我國司法實務中廣泛應用。
我國現階段的“互聯網+訴訟”的司法實踐可以分為訴訟平臺建設和訴訟行為改革兩大部分。
1.司法公開平臺建設
在司法實踐層面,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建立了三大獨立性網絡平臺,以加快司法公開的進程和力度,這三大平臺分別是: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http://splcgk.court.gov.cn)、裁判文書公開平臺(中國裁判文書公網,http://wenshu.court.gov.cn)、執行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http://shixin.court.gov.cn)。三大平臺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努力打造陽光司法工程,為全面推進司法公開奠定了基礎。
2.訴訟服務平臺建設
2014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法院建立訴訟服務網,實現訴訟服務網與三大平臺相互鏈接、資源共享。為當事人提供信息查詢、訴訟指引、預約立案、網上立案、受理申請、材料接收、聯系法官、網上閱卷、網上信訪、預約接訪等服務。現在,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網已建設完畢(網址http://ssfw.court.gov.cn),地方各級法院訴訟服務網也在逐步建立,如河南法院訴訟服務網(網址http://ssfw.hncourt.gov.cn)。
3.律師服務平臺建設
為方便律師工作,提高訴訟效能,部分地方高級法院建設開通了“律師服務平臺”,如2015年1月5日,上海高院率先在全國開通了律師服務平臺(網址http://passport3.lawyers.org.cn/custom/shfy/login.jsp?time=1502015617716)。2015年 3月 2日,山東高院開通律師服務平臺(網址http://lsfwpt.sdcourt.gov.cn:7865/lsfwpt/lawyer/login.jspx)。律師服務平臺主要提供網上提交、網上申請、網上送達、網上直播、網上輔助、網上查詢、網上留言等服務,律師可以通過服務平臺完成申請立案、保全、延期開庭等業務,提交代理詞等材料,也可以在線接收法律文書,查閱有關法律文件和裁判文書,觀看庭審直播。同時,律師還可以通過服務平臺即時查詢案件進展情況,與法官在線溝通交流,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作出評價。
1.“互聯網+立案”
“互聯網+立案”又叫“網上立案”,是指當事人通過法院互聯網站“網上立案”欄目提交申請立案有關的文書和材料,經立案法官審查,符合立案條件后即予立案受理的一種立案方式。2009年3月3日,江蘇南通的顧先生通過網絡順利收到了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有關他起訴的美術作品侵權案的受理通知書、送達回證等法律文書,成為全國首例通過互聯網完成立案全過程的當事人。“網上立案”是司法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的提高了訴訟效率。
2.“互聯網+審判”
“互聯網+審判”就是遠程視頻庭審,在法律上稱作“視聽傳輸技術開庭”,是指在特定情況下,以網絡視頻音頻等電訊技術為連接媒介,將審判庭設置為主庭和分庭形式進行的庭審。在訴訟實踐中,地方法院曾出現過以下方式:
(1)QQ審判。如2005年貴州省榕江縣法院利用QQ審理了一起離婚案。
(2)微信審判。如2015年12月17日,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一件行政訴訟案件,首開先河在微信群里進行案件庭審詢問。
(3)網上法庭。如遠程視頻庭審,2015年10月21日,北京豐臺法院遠程視頻審理刑事速裁案 ,25分鐘審結三起;又如2015年6月19日,吉林電子法院(http://www.ecourt.gov.cn/)在吉林省高院正式開通運行,包括訴訟引導、遠程立案、可視化溝通交流三大功能,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在不到法院的情況下,即可通過互聯網辦理訴訟業務。再如浙江電子商務網上法庭,2015年8月正式上線,已經實現了起訴、調解、立案(管轄異議)、舉證、質證、開庭、判決等各訴訟環節的全程網絡化。
3.“互聯網+司法信息公開”
司法公開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公民基本權利、增強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1月21日發布《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以此為標志,司法信息的網絡公開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潮流。目前,“互聯網+司法信息公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政務網站。我國各級法院建立的政務網站成為司法信息公開的主要平臺,如最高人民法院網站:http://www.court.gov.cn,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網站:http://www.sdcourt.gov.cn,河南省鶴壁市中級人民法院網站:http://hbzy.hncourt.gov.cn,貴州黔南州龍里縣人民法院網站:http://longli.guizhoucourt.cn。
(2)政務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獨立性網絡平臺,政務微博的功能遠遠超過它的社交功能,一躍成為互聯網交流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媒介形式。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開通官方微博@最高人民法院 ,同時建立“全國法院微博發布廳(http://focus.weibo.com/pub/i/zt/zuigaofayuan)”范圍涵蓋全國的法院。截止2013年底,法院系統內最高人民法院、31個省級法院及150余個地方中院開通了官方微博。法院開通官方微博,直播案件庭審已成為趨勢。2013年8月22日,@濟南中院通過官方微博發布了150多條微博、近十六萬字的圖文,“直播”海內外高度關注的薄熙來案審理過程,數億人得以“圍觀”庭審實況。業內專家認為,此舉標志著“輿情案件”庭審迎來了全新微博時代,更創造我國司法公開的歷史。實踐證明,微博的開放性與司法公開對平臺的要求天然融合,法院通過微博直播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呈現了當前我國司法公開的成果。
(3)微信公眾號。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媒體,微信因其操作便捷、人際交流高效性、內容推送豐富和消息傳遞精準而成為使用智能手機群體尤其是年輕群體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全國法院系統第一家實名認證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是“深圳羅湖區法院”。據2013年6月30日《南方日報》報道:羅湖法院結合工作職能和特點,在微信平臺設置了“我要立案”、“我要調解”、“案件審理”、“案件執行”、“預約查閱檔案”、“本院動態信息”、“法律文化書院”、“聯系我們”等8個欄目45個子欄目,涵蓋立案、審判、執行等各個工作環節。公眾只要通過手機掃一下二維碼或者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深圳羅湖區法院,就可以通過微信與法院進行“點對點、面對面”的溝通。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的訂閱號“最高人民法院”開通以來也以每日一期的頻率更新。無論是出于司法公開的迫切需求,還是針對法院自媒體建設的長遠考量,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法院自媒體建設的全新課題,亦已成為司法改革和創新中迎面撲來的強大工具。
4.“互聯網+執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法院在執行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運用多種手段,打出“執行組合拳”,維護執行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對失信被執行人形成強大威懾。2015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人民法院、銀行業金融機構網絡執行查控工作規范》的通知,要求2016年2月底以后,人民法院與全國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網絡對接,對被執行人在全國任何一家銀行的賬戶、銀行卡、存款及其他金融資產,執行法院可直接通過網絡方式采取查詢、凍結、扣劃等執行措施。2016年8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以規范性和高效性為目標,對網絡司法拍賣做出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規范。
上述“互聯網+執行”措施的實施,可以使執行法官“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查詢系統,只需在電腦上點擊操作,便可掌控被執行人在多家銀行的財產信息,“拉黑”失信人員,拍賣“老賴”的財產。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互聯網+訴訟”也是如此,隨著“互聯網+訴訟”的實踐探索,實務中存在著如下問題:
盡管“互聯網+審判”在理論界“叫好”,但在訴訟實務中并不“叫座”。應當看到,在現階段的訴訟實務中,“互聯網+審判”僅僅是傳統審判方式的改進,多為個別法院的試點,真正使用“互聯網+審判”的法院和案件并不多見。媒體報道的某一法院使用“互聯網+審判”的新聞多為個別法院的“開篇之作”,對民眾而言其利用率實則很低。因此,“互聯網+審判”的推廣適用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訴訟中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往往包含身份證、住所、聯系方式等信息內容,“互聯網+訴訟”是以網絡技術為載體的訴訟活動方式,需要有人將當事人的上述信息上傳到互聯網上,這些當事人的信息有可能涉及到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一旦遇到網絡技術漏洞或者人為泄露便會給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這樣就降低了“互聯網+訴訟”構建的司法價值。
“互聯網+訴訟”需要依賴網絡技術,網絡技術不發達、斷電、斷網、網絡攻擊等直接影響“互聯網+訴訟”的運行效果。如果某一法院的網絡技術部門不健全,“互聯網+訴訟”就成了空中樓閣。筆者曾在某法院訴訟服務大廳里自助查詢平臺搜索,結果一無所獲。還有的法院只在訴訟服務大廳里陳設觸摸顯示器,根本沒有通電。筆者曾以委托代理人的身份登錄某法院官網查詢案件信息,結果發現根本無法使用。這些都是“互聯網+訴訟”發展的基礎障礙。
應當看到,“互聯網+訴訟”是司法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不斷發展的過程,針對我國訴訟實務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規范建議:
推廣“互聯網+訴訟”的主體是法院,除了在法院訴訟服務大廳實行網上服務外,可以引導當事人使用“網上法院”完成訴訟事宜,引導當事人利用智能手機平臺進行立案、查詢案件進展情況、提交證據材料等,建立“掌上法院”。此外,法院應當運用多種形式對“互聯網+訴訟”加以宣傳,如運用彩頁、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推廣介紹,使其深入基層,接地氣、見實效。
不可否認,我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網絡介入下的個人信息泄露更令人擔憂。在立法層面,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我國只有《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部門規章、司法解釋,急需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建立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以支持“互聯網+訴訟”給民眾帶來的福利。
地方政府應當單獨拿出財政預算支持互聯網建設,提高技術水平,支持當地司法改革。地方法院應當成立專門的技術部門,對計算機硬件設備、局域網、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等進行日常維護,保障“互聯網+訴訟”的順利進行。
總之,利用互聯網思維、引入互聯網技術,把互聯網、信息化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與我國的訴訟實踐,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智能化作用,不斷拓展司法為民、訴訟便民的新途徑新方法,能夠有效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進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1]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電子政務,2015年第6期.P32
[2]楊靖雯.“互聯網+訴訟”發展的法律困境與對策.法制博覽,2017年第6期上,P84
[3]戴延偉.遠程視頻開庭的法律適用問題.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3日,總第6339期,第8版
本文系山東英才學院校級科研課題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5YCYBRW05。
戈樹峰,山東英才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山東樂和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律師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