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蕾
(230031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論正當法律程序的價值
劉雪蕾
(230031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建設正當法律程序,其目的在于對公共權力的控制以及保護公民本應享有的個人權益。作為英美憲法中的核心概念,其雖起源于英國并于美國得以進一步的興旺發達,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卻遠超西方國家的影響范疇,并于國際社會中得到了極高的重視。本文通過闡述正當法律程序的淵源,具體論述正當法律程序的價值,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國正當法律程序的作用。
正當;法律程序;維護權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程序法治已然成為當今社會法治的重要表現。簡言之,即法治與人治的最根本區別在于是由有正當的法律程度。倘若人類最崇高的價值理念無法通過正當的程序形式來表達,那么其存在的目的也將變得毫無意義,而缺乏正當程序所展現出的法治也必將與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區別[1]。尤其是面對當今世界,權利文化儼然已成為一種文化主流。而在這種權利文化的演進過程中,正是因法律程序始終發揮著其重要作用,才不至于導致權利的擴張或濫用而使得公民的權利遭受侵害。當然,若想將法律權利扶住事實,還將充分體現法律程序的以下特點:其一,不能將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僅停留在文件上,成為空頭宣言;其二,必須設置法律相關的救濟措施,讓公民被侵犯的權利能可得有恢復并整合。其三,要避免因權力的擴張或濫用而對公民權利造成損害,因而對于權力的使用,需適當的加以約束,并讓權力的運行趨于規范化,如此方能切實保護公民權利不受任何不法手段的危害。
有關正當法律程序的條件,最早可追溯至11世紀的西歐。而后在13世紀,于英國產生的程序正義觀也是承當法律程序的另一種體現。隨后,于1791年,美國在其憲法修正案第14條中做出了明確規定,使得正當法律程序成為了美國憲法的構成基礎。至此,美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以正當法律程序為完善法治代表的國家,并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被世界各國所認可并受到了極力的推崇與借鑒,以至于如今,以正當法律程序為國家憲法構成基礎的法律更是逐漸表現出了國際化的趨勢。總之,正當法律程序的出現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英國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然而真正將其憲法化與司法化,并付諸實踐的國家則是美國。
在歷史的長流中,因權力而導致腐敗的現象數不勝數,而經歷史的經驗還同樣表明:絕對的權力亦將導致絕對的腐敗。因此,面對如今這樣的法治社會,不僅不允許絕對權力的出現,且其權利的網絡之間也必須相互制衡與鉗制。而要實現對權力的控制,僅是依靠實體法的手段還遠遠不足,其更重要之處應是在于對程序法的運用。這既是由程序法自身的性質與特點所決定,又能通過權力分配、為權力設置路障等防治對權力加以限制與制約,從而規范權力的運行。與此同時,通過設置正當法律程序,還將有利于將權力的運行牽引向正確的法律軌道,一方面可確保權力運行的有節有序,另一方面則有利于使權力的運行遵循其相應的法律方向及目標[2]。簡言之,即缺少了對權力的制衡,也就沒有了對法治的同應,進而也無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程序,致使權力的制衡成為一紙空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主政治既是當今社會的政治主流,亦是人類始終不懈努力與追求的目標與方向。所謂的民主政治,其中既包含著對人權的普遍尊重,又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以及對腐敗現象的遏制。因而,為確保民主政治的順利實現,僅是依靠法律宣言還遠遠不夠,必須有一套性質有套的操作程度來加以保障。對此,正當程序法的確立將有助于國家機關進一步明確自身與公民在法律程序中各自所享有的職權、職責以及所應承擔的義務,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約束國家機關權利行駛的作用,從而避免了權力被濫用以及公民的權利遭受侵犯,且即便是被侵犯,也能通過法律救濟的途徑加以整合。因而,從此等意義上來看,所謂的正當程序法,實則是作為民主政治載體的形式而出現,因而民主政治也便成為了程序政治,一旦脫離了實際有效的法律程序,再好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樓閣。
當今社會,國家既是社會利益的代表,亦是法律適用的唯一主體,因而其行為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既非先驗也非是不證自明。對此,加之國家政府亦是由具體的個人所組成,因而在國家公權力的行駛過程中,也難免會摻雜個人的情感以及私人利益等主觀因素。對此,為確保國家行為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免遭個人情感的侵害,便唯有采取有效的法律有段去克服。而正當法律程度正好鞥呢起到有效的規范與價值校正的作用。
1.正當法律程序是約束公共權力的重要機制
可以說,一切法律制度,其根本目的均在于對私人權利的保護以及規范并限制公權力。而依照傳統法律的基本理論,國家公權力的主要任務應試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而其基本的運行方式則是通過各種方式的訴訟活動來對市場主體間的利益沖突或權利爭執進行調停與救濟。與之相應的訴訟程序法,其主要內容是欲約束并規范國家司法機關所開展的審裁活動,至于在該活動中所建立的辯論、舉證、質證、辯護、陪審等程度,其目的均在于對裁判者的自由裁量權加以制約,以避免職權的濫用,進而體現法律的公平與公正。此外,法律程序對公權力的約束還表現在諸如立法、執法等多個國家行為[3]。
2.正當法律程序是保證公共選擇行為理性化的有效措施
從國家行為的本質上來看,其與私人行文的自利與自治相比則多了一種公共選擇性。如國家公務員,其身份便有著雙重的屬性,進而導致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行為也都帶有明顯的利益激勵不足特征,在加之人本身便極易受到理性與非理性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對此,國家公共選擇行為與法律適用行為的體現方不至于使公共利益被個人利益所替代,并避免了公眾理性被少數人的偏好所替代。正如哈特曾說:“司法者與我們同樣是人而非神,因而其也無法如同神一般能洞察一切事實的真相,亦不能在任何條件下均保持公平客觀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因此,要想促進法律制度逐步往理性化的方向發展,便不得不接住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則來實施合法規則。對此,正當法律程度的出現,其開放性結構與協商辯論機制不僅能最大限度吸納公眾意見,亦能充分的對特定事實與政策選擇進行論證,從而確保了最終的決策與裁決的合理、準確與公正。
3.正當法律程序是公共決策和法律適用結果合理性的論證機制
在人類社會中,之所以會將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方法與手段,其主要原因并非是法律是人類組織化中程度最高且力量最大的國家支撐與寇盾,而是因法律所創建的論證機制最為大眾所認可,且這種論證機制還讓法律充滿了豐富的道德倫理與知識理性內容,進而使得國家的公開暴力與有組織的政治活動亦獲取到了足夠的內部權威支持。當然,法律雖起到了促進文敏與智慧逐步完善制度化方向發展的作用,但其重要功能卻不能僅是依靠如同實體法中“殺人者死”一類的實體法律規定來具體實現。這是因任何國家的法律都絕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或是國家機關依照實體化直接對犯罪者加以量刑、或是對其行為進行強制性的管理,而是要在調查、取證、辯論、質證、合議等多個環節與機制的配合下方能開展。此外,較之個體化更加明顯的司法裁判,在如今這種社會經濟事物越趨復雜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行為亦不能將之簡單歸結為某領導人的自主決策,也不能將之視為是國家某主管機關依靠其直接性的經驗所做出的決定,而是要嚴格要找法律規定的程序,廣泛開展實地調研,并與之后進行科學、嚴密的路呢正方可做出合乎理性與道理倫理的公共決策行為。自然,唯有經歷過正當法律程序的略鄭,并取得了司法案件中當事人對具體判決的理性與認同,才能促使當事人加深對決策與法律程序制度內容的理解,進而降低甚至消除對裁判和決策的抵觸心理,從而提高法律創制與法律適用的合理性與其實際的使用效果。
法律的核心在于其所表現出的價值。而人類選擇法律的深層動因,一來是對法律價值的追求,二來則是人類自身對理想的追求。然而,唯有將理想付諸實際,方能有望或有形,否將,再好的理想也將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對法律而言,法律程度既是匯,亦是其價值得以體現的現實土壤。具體而言,即法律價值也是由人所構建,因而唯有切實通過采取有效的操作,為其進行一磚一瓦的填充,方可充分體現法律的獨立價值,進而幫助人們界定何謂秩序、何謂公正、何謂民主、何謂人權等問題。正如國內學者所提到。在如今的社會盛會中,何謂實體上的正確已越來越難以斷定[4]。如當針對某項公共政策確定是否的辯論,若沒有少數服從多數的程度表決原則,此爭論將無止無休。而之所以采取該原則能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則是因該制度被全體社會成員所認同。因此,程序不僅應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且該價值還應作為法律價值的現實載體。
總之,一直以來,人們始終不放棄對自由的崇尚以及對人權的追求。而正當法律程度正式為保護我們所追求并為滿足現代司法需求而出現的一道依照一定程序與步驟來確保法律決定正義的程序。其不僅可有效降低應主觀感情等不確定因素所造成的影響,避免裁判的任意性,又能因過程的正當性來為結果提供合理性,使得最終結果更容易被當事人所接受。由此可見,正當法律程序的建立,無論是在限制公權力的行駛或是在保障公民人權等各方面均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齊建輝.正當法律程序價值理論的反思和重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6):68-76.
[2]汪棟.正當法律程序價值內涵的歷史嬗變——以英美普通法為核心的考察[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3(1):101-106.
[3]李冠群.淺談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J].職工法律天地,2016(14):156-157.
[4]張天奎.淺議美國環評制度上的正當法律程序[J].華夏地理,2016(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