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冰
(100020 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淺議證明商標的法律保護
郎 冰
(100020 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證明商標是在成熟的競爭市場蘊育產生的一種商標,它在屬性和功能方面明顯區別了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但由于我國并沒有培育證明商標的市場土壤,即使在法律層面硬性規定后,一般公眾對證明商標制度還是幾乎沒有認知,法律從業人員對證明商標制度也有諸多錯誤的認識。
證明商標;法律保護;正當使用
《商標法》第三條對證明商標的定義為:“是指由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具有監督能力的組織所控制,而由該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務,用以證明該商品或者服務的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質的標志。”依據該定義,證明商標在理論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以證明該商品或者服務的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的標志,這類證明商標通常被稱為原產地證明商標或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其構成模式為“地名+商品通用名稱”,如“五常大米”。另一類證明商標是指用以證明該商品或者服務其他特定品質的標志,這類證明商標通常被稱為品質證明商標,不涉及原產地內容,如“綠色食品”。本文下述的證明商標專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撇開刑法層面,證明商標的法律保護渠道有二:第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保護;第二,人民法院的司法保護。
鑒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難以做到像法院那樣在充分聽取原被告雙方辯論意見后作出裁判,客觀上導致其往往只是對“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這種明顯侵權的行為作出侵權判斷并進行處理。而證明商標侵權行為更多的是表現在《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七十六條關于在同一種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情形,所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司法保護,就成為證明商標法律保護的主要渠道。
《商標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注冊商標中含有……或者含有的地名,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基于上述規定,當證明商標注冊人通過司法途徑維權時,被告方往往會以涉案商品產自地名所示區域,其對地名的使用系“正當使用”為由進行抗辯。
一般情況下,被告雖然以“正當使用”為由抗辯,但往往不能提供符合《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九條規定的合法取得的證據。這種情況下法庭認定被告突出使用地名的行為構成侵權,并不存在爭議。存在爭議的是某些被告提供的證據符合規則,可以證明其曾經購進地名所示區域的同類商品或原料,雖然該等證據并不能必然證明涉案商品包含在前述購進的商品或原料范圍之內,但法官可能會以被告已盡到舉證責任為由認定涉案商品源自地名所示區域,進而認定被告的“正當使用”抗辯理由成立。
筆者認為,且不說被告的證據不能必然證明涉案商品包含在其購進的商品或原料范圍之內,即使被告的證據足以證明涉案商品確實源自地名所示區域,也不能當然地認定被告的“正當使用”抗辯理由成立,理由如下:當某個地名沒有作為商標的組成部分被注冊成為證明商標時,該地名如何使用只受其他法律的調整。而當該地名作為商標的組成部分被注冊成為證明商標后,對該地名的使用就要同時受到《商標法》的約束。就證明商標而言,其包含的地名即屬于《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七十六條規定的與他人注冊商標近似的標志,如果他人將該地名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即應視為侵權。所以,即使被告的證據足以證明涉案商品源自地名所示區域,其對地名的使用是否正當,仍需審查以下兩點:
①對被告使用地名的客觀形式進行審查。正當使用地名應以明示商品原產地、廠家信息等正當目的為限,即商品包裝使用地名應當符合行業標準、行業慣例、預包裝商品標簽要求等,規范排版、嚴格設定文字字體及字號,在商品包裝的標簽位置予以客觀標明。
②對被告使用地名的主觀心態進行審查。如果被告是在包裝正面顯著位置突出將地名與商品通用名稱連用、穿插使用;或者在連用、穿插使用時有意將商品通用名稱調換成字面不同但指向無異的文字;或者略去商品通用名稱直接突出使用地名或地名加特產字樣等,均應判定其使用地名的目的是為了借助證明商標的良好信譽和影響力,故意制造混淆、誤導公眾,令公眾將該商品誤判為使用證明商標的商品,進而判定其行為構成侵權。
《商標法》第六十四條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關于上述法條的明書內容,實踐中并不存在爭議。有爭議的是適用隱書法意時的下列觀點:銷售商不知道其銷售的商品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當其不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也不能說明提供者的,其承擔的賠償責任遠遠低于生產商。該觀點的隱患在于直接給生產商提供了規避法律的機會,即生產商和銷售商惡意串通,銷售商故意不提供進貨憑證,自愿擔當賠償責任,生產商則聲稱侵權商品系他人假冒,從而逃避賠償責任,事后生產商對銷售商進行補償。
筆者認為,避免生產商規避法律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若銷售商不能提供合法來源證據,即應承擔等同于生產商的賠償責任。只有加大對侵權商品銷售商的打擊力度,才能促使銷售商盡到審查義務,堵住假冒偽劣商品進入流通領域的渠道;才能調動銷售商追溯生產商的積極性,打消生產商規避法律的念頭;也才能使得法律的威嚴不會被違法者談笑間輕易挑釁。
在知識產權的各個領域,我們終究比西方國家落后太多,但我們廣闊的市場為各種制度提供了良好檢驗土壤,我們要有信心,只要我們不怕失敗,虛心學習,把握主流價值觀,充分運用現有技術,必然能夠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制度。當全社會都在抱怨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重視法律體系和司法環境在其中的作用。如果說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司法環境是守護道德底線的天使,那么不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司法環境則是縱容道德淪喪的惡魔。
[1]王浩崠:《證明商標侵權行為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等商品侵權犯罪》,載《中國知識產權》2013年第8期,總78期,第95頁.
[2]陳琛:《論認證標志的商標權保護》,重慶市哲學和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數字化重慶建設研究》(2006-FX11),載《社會科學家》2011年第11期,第32頁.
[3]王浩崠:《證明商標侵權行為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等商品侵權犯罪》,載《中國知識產權》2013年第8期,總78期,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