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予
(300450 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淺議三人關系的不當得利
張振予
(300450 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當前我國的民事立法體系雖己大體完備,但對不當得利的研究仍非常薄弱。本文通過對受損人受損失、受益人獲利益、因果關系、無法律上原因等一般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的分析結合德國等外國不當得利制度,重點研究三人關系中的不當得利關系。
不當得利;不當得利受益人;三人關系不當得利
《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該條文只規定了一般的不當得利原則,而對不當得利的取得方法、多人不當得利情形等均未加規定。對于不當得利的具體內容,尚有待于學說和司法實踐的進一步補充。依據對《民法通則》的權威解釋,《民法通則》中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為:(1)一方取得利益;(2)一方受到損失,包括財產的直接減少和應取得財產而未取得兩種情形;(3)取得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直接因果關系。直接因果關系是指一方取得利益的事實與對方受損失的事實的同一性,而不是指行為與結果的關聯性,一方取得利益對方未受損失,或受到損失的不是對方;一方雖受損失,對方未取得利益或取得利益的不是對方,均不構成不當得利。(4)沒有合法根據。包括取得利益沒有合法根據和取得利益時有合法根據(如合同)但其后該合法根據不存在的(如合同被撤銷)的情況。構成不當得利必須具備上述四個要件。
不當得利的首要條件是一方取得利益。若無人獲利益,即無得利可言,更無所謂不當得利。不當得利中一方受利益是不當得利與侵權法區別的所在。德國民法第812條將此要件規定為“有所得(etwas)”,其涵義包括了所獲得的物或其價值。
不當得利中的損失可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利益包括以下情形:財產減少或責任增加;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財產被他人使用。
不當得利制度旨在解決不公平的財產價值的移轉。在不當得利的財產移轉過程中,受益人所受的利益源自受損人的損失,因此,得利人獲利益與受損人受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當得利中的構成要件。各國民法在不當得利的構成中,均有對損失與利益的因果關系的要求。因果關系的確定不僅具有決定不當得利構成的意義,也具有確定不當得利債權人的范圍的重要意義。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此處所稱“造成他人損失”中的“造成”即意指損失與利益的因果關系。在只有雙方當事人的不當得利,如基于無效合同向他人為給付,或非法使用他人的專利權獲利,此時因果關系易于判斷。但若存在三方以上的當事人,在獲利益與受損失之間有第三人的介入時,因為因果關系的鏈條過長,此時,對因果關系進行合理的界定與判斷對于界定不當得利請求權人的范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不當得利的返還責任,僅有獲利益、損失與因果關系的要件,尚不足以構成。如果得利人取得利益有法律上的原因,其取得該利益即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自不存在返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則稱的為“合法根據”應當指出的是,不當得利法中所稱的法律上的原因與合同法中的原因不同。不當得利法中的原因指得利人依有效的法律行為或使其保有所得利益的正當理由。
不當得利中最復雜者系三人關系的不當得利。若財產的價值流轉有第三人行為介入,則無論是因果關系、還是無法律上原因,或者是受益人、受損人主體資格的確定,均存在一定的困難。
直接代理。第三人以代理人身份并以本人名義所為的給付行為或受領行為為本人的行為。若第三人系受損人的代理人,以代理人身份而為給付,受損人雖未親自為利益移轉的行為,其加利行為乃由代理人代為促成,若給付無法律上的原因,則應由受損人本人為不當得利債權人,對受領人請求不當得利的返還:間接代理。在交易中,也常有代理人不披露本人之間接(隱名)代理的情形。有觀點認為,此時只要代理人實際上為本人打算,該代理人的行為仍應視為本人的行為,只不過此處的利益移轉乃由間接給付造成。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規定:當代理人代表本人為本人非為主體的法律行為時,本人任何因該法律行為或為履行該法律行為的得利與不利益,均被視為代理人的得利或不利益。該條款的目的在于確保無效交易主體不當得利的返還僅發生于該交易主體之間。
第三人獨立的法律行為指第三人以自己的名義而為的法律行為,第三人的法律行為包括單方法律行為和雙方法律行為。后者較為復雜。
第一,第三人獨立的單方法律行為。若第三人自受損人處得利益后,又以單方法律行為如所得利益贈與他人者,此時,應認定該他人所得利益與受損人的損失之間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受損人可向該他人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
第二,第三人獨立的雙方法律行為。
(1)雙重瑕疵的連環交易。在連環交易中,若每一個交易關系效力均有瑕疵,稱之為雙重瑕疵。
(2)指示給付。指示給付,意為指示人要求被指示人付款、匯款、轉賬于第三人處。指示人的指示方式有口頭、書面、票據、網上轉賬指令等方式。指示給付的三角關系的瑕疵可分為原因關系瑕疵與指示瑕疵兩種情況。
所謂原因關系瑕疵,指三方的原因關系欠缺或不生效力。所謂指示瑕疵,此種瑕疵多發生在多付款項、偽造票據、盜刷信用卡及掛失后銀行仍為付款的情形。在此種糾紛的處理上,要在銀行支付交易的便捷與善意受領人的信賴利益之間進行平衡。
不當得利作為民法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制度的,對于交換正義的實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當得利法的內容深邃,構思巧妙,尤其是多人關系的不當得利。在面對不當得利的多人關系中,應當準確分析把握不當得利的四個構成方面,才能從中找出準誰是真正的受益人誰是真正的利益受損人。
[1]孫亞明主編,江平等著.《民法通則要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150頁.
[2]王澤鑒.《不當得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3]王澤鑒.《不當得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4]王澤鑒.《不當得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頁.
[5]王澤鑒.《不當得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