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淺議已婚者的財產地位
于 丹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結婚對自然人的財產地位有何影響?這是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人的事情,我國現行法對此有所規定,但是這些規定究竟應當如何理解與適用,甚至這些規定是不是恰當、科學,都還存在不少爭議。
財產地位;共同債務;財產復合所有制
“婚姻法解釋二”多個條款均涉及夫妻財產歸屬。其中第十一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下列財產屬于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一)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二)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三)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第十二條規定:“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三項規定的‘知識產權的收益’,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第十三條規定:“軍人的傷亡保險金、傷殘補助金、醫藥生活補助費屬于個人財產。”第十四條規定了發放到軍人名下的復員費、自主擇業費等一次性費用的歸屬。第十九條規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第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第六條規定:“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第十二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這個問題,法律及司法解釋有規定,但是爭議很大,迄今可以說是個懸案。
2001年修訂的我國《婚姻法》是不是堅持了夏教授所稱的“目的推定制”,還是個問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中的第18條在正式公布的司法解釋中沒有了,而且就以征求意見稿的該條內容來看,其作用可能也不是夏教授所理解的為夫妻間“未借債一方”對抗債權人提供支撐,而是為夫妻之間內部處理離婚時財產分割問題時用的。
所謂夫妻財產復合所有制,其要點不在于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并存,而是指在法定財產制中,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與個人財產所有制并存,它意味著至少從理論上講,我國任何一對夫妻的財產都是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這兩部分之集合。這種規定,從一開始就蘊含了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難以區分的巨大隱患,無論法律及司法解釋為了克服這種隱患做了多大的努力,難以區分的問題仍然會隨著夫妻共同生活時間的延展而越來越嚴重。
由于個人財產所有制與夫妻共同所有制的法定并存狀態(復合所有制),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注定會隨著結婚時間的延展而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這是我國現行法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也是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現行法的前述考慮當然也有其道理。但是這些考慮所要解決的問題并非只能通過保留夫妻共同財產制來解決:只要規定了養老育幼的個人責任,則無論一個人是否處于婚姻狀態,也無論其與配偶之間實行何種夫妻財產制,都不影響其養老育幼,至少影響不大;至于夫妻相互之間的與財產相關的生活聯系,其實只要把夫妻生活扶助義務規定妥帖了就不成其為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實行或者完全不保留夫妻財產共同所有制其實也沒什么關系。如果說共同所有制對于某些人還有意義,還應當允許人們自愿選用的話,也應當只保留分別所有制與徹底的共同所有制(即一般共同制)這兩種婚姻所有制供選擇,從而避免前述個人所有制與共同所有制并存情況下必然出現的困境。誠然,由于徹底的共同所有制意味著已婚者將完全喪失個人單獨擁有財產的可能性,很可能被大多數夫妻所棄選,從而名義上的兩種所有制供選擇實際上意味著大多數夫妻將實行分別所有制,但這也并沒有什么不好,分別所有制其實挺好的,比較法上,英國法早已完全拋棄了原先的“夫妻一體主義”而以分別財產制為法定夫妻財產制,受英國法影響的美國及中國香港等地也如此,而總體上深受大陸法系影響的日本,在夫妻財產制問題上也已于1947年修改民法親族編后改采分別財產制。
一般共同制代表的是一種婚姻理想,但這種理想可能會離現代社會生活越來越遠;分別所有制與“婚姻自由”的貼合度最好,其與物權法等相關法律之間的親和度也高,[18]很可能會被越來越多的夫妻所選用;其他的一些共同制不過是這兩種所有制之間的折中安排,不論其寄托了人們多少的希望與幻想,終究會因為其天生的不倫不類與內在矛盾難以調和而遇冷,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
[1]夏吟蘭.《我國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之檢討》,載于《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2]馬憶南.《〈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解讀與評論》,載于《法律適用》2004年第10期.
[3]吳曉靜.《現行單方婚內債務處理規則解讀》,載于《法律適用》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