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華
(252000 山東萬航律師事務所 山東 聊城)
試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葛建華
(252000 山東萬航律師事務所 山東 聊城)
勞動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勞動法中,雙方主體有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關系。勞動者關心的就是工作保障、工資及各項工作條件等;經營者關心的是降低成本,取得最大利潤。作為相對弱勢的勞動者一方維權意識又不足或維權能力有限,致使勞動者權益被侵犯卻求助無門的現象非常普遍,應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勞動者;法律;權益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按勞分配、私有經濟登上時代的舞臺,隨之而來的是難以避免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糾紛。在具體操作和實踐過程中,勞動者合法權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用人單位不重視勞動合同的簽訂。法律明確規定:“用工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正式的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兩倍工資。”新勞動法出臺后,部分勞動者簽訂了合同,但勞動者手里卻不留有合同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勞動者維權的困難。
企業最在意的就是盈利額,而對勞動者生命健康安全,企業并不關心。用人單位對員工不負責任的態度,有關政府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生產安全方面監督的缺位。
拖欠工資影響了農民工的基本生存;造成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產生不和諧的社會因素;會給拖欠工資的企業經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勞動者“被加班”的現象十分普遍。《勞動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的工時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法保證休息時間。
法律明確規定了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前置在客觀上造成了繁瑣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仲裁加重了當事人的負擔,浪費時間和精力卻依然沒有確定的結果。“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而仲裁前置帶來的結果顯然與初衷相去甚遠。
建議權利爭議的處理程序采取“調審結合”制,取消仲裁程序。當事人可以自愿申請調解,如果當事人不調解,則可以直接訴訟。
《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者聘用于用人單位時要想追討自己的權益,便要冒著被解雇的危險,因此他們寧愿選擇容忍由于仲裁時效僅為60天,讓受到侵害的勞動者感到權利的失衡,社會的不公,從而引發其它社會問題。
仲裁時效可以從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計算;對追索勞動報酬,應當從拖欠終止之日起兩年開始起算;最長保護期限20年。
一方面因有些勞動爭議執行標的抽象性,導致了各種執行難。除了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交養老保險、工傷賠償、工資、加班費等外,還存在開除、除名等企業行使自己權限的行為,這讓法院很難執行,畢竟企業有經營自主權,法院不好過多干涉。
建議勞動監察部門應經常深入企業,積極查處企業的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行為,杜絕企業的“權力尋租”行為,完善監督平臺,及時發布違規違法企業的“黑名單”,形成長效監督機制,并責令企業及時整改。同時,地方政府要真正放下對企業的“保護傘”,這樣企業才能更好健康發展。
讓違法者付出“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痛代價,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起到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警戒效用。
用人單位想盡辦法規避法律,而勞動者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卻無法救濟,雙方的矛盾不斷,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建議政府應當做到“恩威并施”,在嚴厲處置違法行為的同時,給予用人單位一定的財政鼓勵,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1)轉變用工單位在勞動法執行方面的意識觀念。加強對用人單位的勞動法律宣傳,督促企業完善員工工作安全設備,保證員工休息休假的權利,按時發放工資報酬。在企業中樹立典型成功榜樣,轉變用人單位的思維模式,加強對員工的關懷和給予更多尊重。
(2)加強勞動者對于勞動法的認知度。通過法律宣傳提高勞動者對自己權益保護的意識。若有爭議發生,要及時請工會維權或者律師代理,以尋求幫助。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家應當加大對人才培訓的財政撥款。
(2)建立完善面向城鄉勞動者的多種類型、職業培訓體系。政府有義務高度重視職業培訓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一方面加強新成長勞動力的勞動培訓。另一方面確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3)加強工會建設,同時引導其他組織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雖然我國現行關于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需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朝著更合理更規范的方向進行。令人振奮的是,國家高度重視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創新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暢通職工表達合理訴求渠道等。該項決議給勞動者創造了更加寬松、更加完善的就業環境,更有利于勞動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前景將更加廣闊。只有如此,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了切實的保護,勞動者才能給這個社會創造更多更好。
[1]李景森主編.《勞動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4月3日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