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定生 顧文祥
(201800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 上海)
廉潔從檢與檢察監督
潘定生 顧文祥
(201800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 上海)
中國古代的御史制度、兩大法系國家的檢察制度以及前蘇聯的檢察制度,都對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的形成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特色檢察監督主要是法律監督,反腐倡廉是中國特色檢察監督的重要任務。
檢察監督;法律監督;反腐倡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高舉依法治國旗幟,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其中尤其強調,“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同時又是國家司法機關,既肩護著司法監督的法定職責,又執掌著檢察司法的法定職權,因此,探討廉潔從檢和檢察監督的關系,對于監督者如何接受監督的話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檢察監督制度的歷史淵源多元,中國古代的御史制度、兩大法系國家的檢察制度以及前蘇聯的檢察制度,都對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的形成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古漢語考證的角度,《康熙字典》“檢察”一詞中的“檢”字是“考查、察驗”和“約束、制止”之意,來源于《后漢書·閔仲叔傳》:“驃騎(東平王倉)執法以檢下,故臣不敢不至”;“察”是“細看、詳審”和“考察、調查”之意,源于《論語·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可見,“檢察”一詞,既指檢視察驗,又指檢舉制止。
從制度沿襲角度,國家權力監督制度可以溯源至虞舜時期的言官和察官,唐宋元設立御史臺制度趨于成熟,明清的都察院達到鼎盛,直到清末改制引入西方檢察制度。我國清末變法,學習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將西方的檢察制度引進中國。英語“檢察”一詞為publicprosecution,是指告發、檢舉、指控、公訴。然而,當時的清朝修法大臣沈家本等人在起草法律時并沒有直譯成“指控”或者“公訴”,而是創造性地將其翻譯成“檢察”,其原因在于清廷主要借鑒的是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檢察制度,其檢察官履行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監督、指揮警察偵查和監督法官審判等職能,這不僅與“檢察”一詞所包含的“檢視、查驗”、“檢舉、制止”的意思相近,又與我國封建社會御史“糾察百官、監督獄訟”,代表中央集中實行法律監督、獨立行使職權、監督審判權以及糾察檢舉官員犯罪等的職能有一定的相似。直至民國時期,孫中山還認為,應該將古代的御史制度和現代監察制度結合,形成與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并列的監察院。
新中國成立開始,由于政治及歷史的多方面原因,我國的人民檢察制度又深受蘇聯檢察制度和列寧的法律監督思想的影響。時任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起草組組長的董必武,在擬定的政府組織法綱要的基本問題中首先提出設置檢察機關。1949年9月27日通過的《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五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政務院,以為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關;組織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統轄機關;組織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署,以為國家的最高審判及檢察機關。”第二十八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署對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和全國國民之嚴格遵守法律,負最高的檢察責任。”這在國家機關體制上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以往“審檢合署”的制度,使得檢察機關既不再設立于法院內,也不附屬于司法行政機關,成為獨立的國家機關。同年頒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試行組織條例》規定:“全國各級檢察署均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地方機關干涉,只服從最高人民檢察署之指揮。”“最高人民檢察署受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之管轄,直接行使并領導下級檢察署行使下列職權:一、檢察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及公務人員和全國國民是否嚴格遵守人民政協共同綱領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方針與法律、法令。”根據上述規定,垂直領導制和一般監督均得以落實,檢察署實質上已經具備了法律監督機關的性質。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明確了檢察機關作為一府兩院的之一的監督地位,并賦予檢察機關一般監督權,確立垂直領導體制。此后雖然在文革期間1975年《憲法》取消了檢察機關,但1978年《憲法》以及1979年修改后的《憲法》又重新規定了檢察機關的職權和領導關系。1982年修訂《憲法》時,“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最終又得到國家根本大法的確認。
法律監督是指為了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法律的正確實施,國家專門機關即檢察機關根據法律的授權,運用法律規定的手段對法律的執行和遵守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并產生法定效力的法律行為。①作為法學概念的法律監督機關,最早起源于蘇聯,其大致包括以下特點:①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制應當是統一的;②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必須有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即檢察機關;③檢察權與行政權分開,檢察機關獨立行使職權;④為了保證獨立行使檢察權,應實行自上而下的集中領導②。
我國的人民檢察制度是以列寧的法律監督理論為法律指導思想,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建立起來的。立法者在1979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蘇聯關于法律監督的思想,但并未全盤照搬蘇聯采用垂直領導制和一般監督權,而是結合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司法實踐的經驗,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制度。③其主要表現就是明確規定我國的檢察機關是人大監督之下的專門的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而不是最高監督機關,取消一般監督權,不對政府所屬機關、組織、公職人員和公民的守法情況實行一般監督,實行狹義的法律監督。確定檢察機關是檢察院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監督,只限于違反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
目前檢察機關具有五項基本職權:一是職務犯罪偵查權;二是批準和決定逮捕權;三是刑事公訴權;四是對刑事訴訟、民事行政訴訟活動的監督權;④五是法律賦予的其他職權:特種案件檢察(四人幫案件)、司法解釋權、參與社會治安綜合管理、預防犯罪等等。我國憲法規定,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檢察機關依法享有的這些法律監督權力是從國家權力中分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這既明確了檢察機關的職權范圍,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其他國家機關行使這些職權,突出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權的重要性,其中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是中國特色檢察監督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提出了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新要求。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當前,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檢察機關要聚焦中心任務,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積極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堅定不移反對腐敗,依法嚴格查辦職務犯罪,促進國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廉潔從政。
注釋:
①朱孝清、張智輝主編:《檢察學》,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頁。
②參見龍宗智主編:《檢察制度教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8-90頁。
③彭真在1979年《關于七個法律草案的說明》中談到:“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曾堅持檢察機關的職權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我們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運用列寧這一指導思想,結合我們的情況,規定,檢察院對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監督,只限于違反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至于一般違反黨紀、政紀,并不觸犯刑法的案件,概由黨的紀律檢查部門和政府機關去處理。”
④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
潘定生,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紀檢組長。
顧文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監察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