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顏隆海
(200000 福建寬達律師事務所 福建 福州)
論醫療糾紛影響因素分析與干預
王小英 顏隆海
(200000 福建寬達律師事務所 福建 福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正在快速的提升,諱疾忌醫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但與時同時,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及法律意識也在逐漸增強,一時之間,醫患關系甚至是醫療糾紛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醫療糾紛的影響因素,并對預防糾紛的干預機制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醫療糾紛解決機制,促進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
醫療糾紛;影響因素;干預機制
當對醫療糾紛的成因進行過深層次的剖析之后,發現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一旦出現了醫療糾紛,既干擾了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還使患者家屬的身心受到重創,更使相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破壞了醫療機構在人民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如不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既不利于醫學事業的發展,更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并完善醫療糾紛干預機制,使醫院發展與患者康復治療進入到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醫患糾紛的出現,從宏觀上分析是社會原因導致的。一是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相對不足,影響了患者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和安全感,醫患關系陷入緊張的局面;二是醫療機構的贏利性質與患者期望的醫成本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特別是個別醫務人員濫用醫療檢查、開大處方等行為,嚴重侵害了患者的利益;三是現階段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法規尚未完善,有些醫療糾紛在訴訟環節無法可依,患者及家屬對通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缺乏信心。
醫療機構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是導致醫療糾紛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質量管理措施不完善。醫療服務量與復雜程度都呈現出上升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相應的質量管理措施,則無法控制醫療操作的差錯和失誤的發生機率,這些差錯和失誤恰恰是醫療糾紛的主要源頭;其次是對醫療器械的管理不嚴格。多數醫院對那些常用的醫療設備缺乏定期的校準及維護,導致檢查結果出現或大或小的偏差;三是對醫務人員的管理不到位。對于那些反規章制度的醫務人員追究責任不及時,對醫療糾紛相關責任人處理不堅決,起不到任何警示的作用。
1.3.1 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
在我國頒布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侵權責任法》中,明確規定醫務人員在給患者診治的過程中,有義務對其病情進行詳細的告知,當需要通過手術或其它特殊檢查進行治療時,必須事先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在書面告知文書上簽字確認。盡管這樣,仍然有些醫務人員忽略將患者的病情及時的向患者或家屬進行客觀、科學、準確的描述;加之醫患雙方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對稱,患者在不了解病情的情況下,被動的接受治療,增加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機率;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醫院也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于是,導致了大處方、高額醫療費用的出現,甚至將醫院的經營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導致“看病貴”的局面愈演愈烈,為發生醫患糾紛留下隱患。
在醫療糾紛中,患者方面也是一個關鍵性因素。由于患者及患者家屬對醫療服務本身的特殊性缺乏充分的理解,導致對治療的期望值過高。一旦治療效果未達到患者及患者家屬預期的那樣,就認為醫務人員未盡未責,從而引發信信任危機;另外,當患者的治療費用超出支付能力時,就會將治療費用的負擔轉嫁給醫院,與醫院陷入經濟糾纏之中。
通過健全的法律體系可以使醫患關系得到有效的維護,特別是在原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基礎上,我國又于2009年12月26日頒布實施了《侵權責任法》,在這部法律中對醫療侵權的范疇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并對訴訟方式進行了一些調整,使醫療糾紛干預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例如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第三十三條規定:“醫院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治療時,必須事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屬的同意并取得簽字確認;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其他關系人在場時,患者的主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準后方可實施。《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在遇到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時,如不能取得患者或其家屬意見時,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由此可見,《侵權責任法》最大限度的賦予了醫療機構救死扶傷的權利與義務,既解決了醫療糾紛這一困局,又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是《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精神的延伸;其次,在《侵權責任法》中對醫療糾紛的訴訟處理方式還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將對過錯行為舉證的一方由原來醫院轉變成為患者,這樣一來,便將原來的舉證轉變成為有條件的過錯推定,有效的維護了受害一方的合法權益。
在日常工作,規范各項診療護理工作的操作標準,檢查、督促醫護人員嚴格按此標準進行操作,減少人為失誤,杜絕任何差錯現象的發生。另外,醫務人員也要本著與時俱進的態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先進的診療方法和技術。醫院也要有計劃地開展業務培訓活動,建立并完善繼續再教育制度體系,整體提升醫院的服務水平。
醫療行業雖然專業性強,但也是一個服務行業,是為廣大病患提供醫療服務的。病患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擾,難免出現身心方面的失衡。對此,醫務人員應給予充分的理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患者排憂解難。醫院可以參照銀行、電信等行業的客服評分機制,將患者評分結果納入到醫務人員的考核晉升標準當中。當醫務人員增強了服務意識,提升了服務質量,改善了服務態度之后,醫療糾紛自然會大幅減少。
綜上所述,醫療機構應從源頭上充分認識產生醫療糾紛的成因,從自身找原因,通過強化醫院內部管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注重提升醫務人員自身素質及修養,以誠信的態度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信任感,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促進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俞敏潔.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2(01).
[2]周娟.淺析我國醫療糾紛協商和解中的法律規制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2(03).
[3]李海軍,王番寧.國外醫療機構醫療糾紛防范與解決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經營與管理.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