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勞動爭議調解員?
由企業或者街道鄉鎮等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聘用的,專門從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工作人員。調解員在勞動爭議調解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我國非常重視調解員隊伍建設。
擔任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具有哪些條件?
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規定,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由公道正派、聯系群眾、熱心調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具體地講,擔任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具有以下各項條件:
(1)調解員必須公道正派
1)調解員首先要做到公正中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是在已經發生爭議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進行調停,作為居中調解矛盾糾紛的第三方,必須要做到能夠公正中立、不偏不倚。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偏袒一方,也不能因自己的不滿而做出對任何一方不利的言行。不論是對用人單位還是對勞動者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2)調解員要做到正派無私。在勞動爭議案件中,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則是用人單位。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降低用人成本、減少對勞動者承擔的費用,在調解、仲裁、訴訟過程中都會為調解人員、仲裁員、法官提供一些好處、機會,希望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損害勞動者利益。作為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決不允許利用職務和工作的便利從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特別是從用人單位為自己或者親屬、朋友等獲取或者要求任何不正當的方便、好處、利益。因此,公道正派是作為調解員的基礎、首要和必不可少的條件。
(2)調解員應當做到聯系群眾
勞動爭議調解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基層,不論是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還是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或者是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都是直接接觸基層群眾的工作。作為調解員應當對于本調解組織范圍內的企業情況、用工情況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于勞動者的實際困難、需求也能真正的體會,做到在發生爭議時心中有數,調解工作才能有針對性,也更主動。同時調解員通過聯系群眾,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對于可能發生的糾紛做到先知道、先了解、先防范,這樣就能夠在爭議發生前為勞動關系雙方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務,預防糾紛特別是集體性糾紛的發生。
(3)調解員應當熱心調解工作
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工作就是面對矛盾、解決糾紛,細小、瑣碎、繁雜、重復,經常還會有吵鬧、爭執甚至一些粗魯行為,調解員面對這些情況,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熱心才能做好這份工作。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不收取費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經費是由企業承擔的,區域性、行業性調解組織也主要是依靠工會成立并開展工作的,其費用也是由工會支出,或者由政府相關部門承擔部分經費。所以,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與其他經濟調解組織是不同的,調解員參加勞動爭議調解是不帶有經濟利益目的的,主要就是依靠對于調解工作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
(4)調解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
勞動爭議調解組織雖然不是仲裁、審判機構,但是調解員調解糾紛的過程其實就是解釋法律、適用法律的過程。調解不是裁決,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標準和原則進行調解,調解還是要建立在正確判斷是非對錯的基礎之上的,要遵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基本原則。所以,調解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特別是勞動法律知識。
當然我們并不要求每一位調解員都是法律專業人士、專家學者。但是調解員至少應當經受過相關勞動法律知識的培訓,了解國家法律和地方法規對于勞動關系管理的基本原則、法定標準等。如調解員對于國家的勞動法、勞動合同的訂立、終止、解除、經濟補償金計算、最低工資制度、社會保險繳納和社會保險待遇、工作休息時間制度、仲裁訴訟的基本原則等都應當了解掌握,要熟練地運用法律知識主持調解工作,這樣對于勞動者的主張、用人單位的辯解才能分清對錯、認定責任,在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支持正確合法主張、指出錯誤無理所在,促成雙方當事人和解,達成協議。
(5)調解員應當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
勞動爭議的處理不僅關系到爭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且有時會涉及到社會中某個行業、某個群體范圍內的多數人的利益。勞動爭議也是最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糾紛之一,特別是對一些群體性爭議、改制過程中的爭議、裁員性爭議等,處理不妥的話,就會引起巨大的不良影響。所以調解員在處理個案時還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完全教條地照搬法律條文,要準確把握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并充分理解政策精神,體會國家對勞動者的傾向性保護原則,運用到具體個案處理中。
(6)調解員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調解工作是學習、運用法律、政策解決矛盾糾紛的過程,要與當事人溝通、交流。要進行說服、教育,要平息當事人的紛爭,要制作調解協議,這些工作都要求調解員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夠準確理解、把握、運用法律政策,準確制作調解協議。□
欄目責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