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旭
我的家教家風
□王久旭
家教家風是一個社會在世代傳承中繼承,發揚穩定的生活作風,是生活方式的綜合,是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的綜合體現。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會影響每一個家庭的生存,也會影響我們及每一位后人的一生。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并非領導干部,也并非書香門第之家。我家沒有樹立明確的家規,有的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攢而來的那種約定成俗的做事風格。
先說一說孝順。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會穩定。小時候,我的爺爺去世了,父母就把奶奶從山東老家接到烏魯木齊來住。奶奶、父母、姐姐和我一家五口其樂融融,沒有紛爭,家人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奶奶身體不好,有時晚上還會尿床,母親第二天一早就會把床單和奶奶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晾起來,晚上就可以用了。奶奶牙質不好,掉了很多,不能吃太硬的東西。母親就把肉攪成餡,和稀飯煮到一起給奶奶吃,還會把水果榨汁給奶奶喝,想方設法給奶奶補充營養。奶奶逢人就夸母親賢惠,直到奶奶去世前還念叨著母親的好。這樣我懂了什么是“百善孝為先”。
謙虛。這是我在父親身上找到的品質,他經常說“自大一點就是驕傲”。記得上學的時候小區里的人經常夸自己孩子學習好,我父親從來不在眾人面前夸我,我當時心里帶著點小小的不情愿,私底下經常在父親面前嘟囔:“我可一直是班里的前幾名啊。”父親笑笑說:“等你考上大學證明你自己吧!”后來,我考上了大學,記得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天,父親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那一刻,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了。從父親那里,我學到了“謙虛”,讓我在以后的道路中受益匪淺。我將把這一品質繼續傳授給我的孩子。
勤勞,這也是父母親那一輩人共同擁有的品格。在父母老家,人們信守一個道理:干活越多,收獲就越大,日子就會越過越好。也正因如此,他們從自己的祖輩那里秉承了勤勞的美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維持生活,繁衍后代。記得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父親在外打工賺錢供我們上學用,母親在家一邊照料我們姐弟二人,一邊還要上班。每天一大早,母親就起來做飯,然后叫我們起床吃飯。吃過早飯后,她就會騎著自行車把我們送到學校,然后再去上班。由于父親回來晚,家里的所有家務都由母親一手操辦,就算這樣家里也被母親收拾得干干凈凈,我們也在她的照顧下茁壯成長。
節儉。這種品質,不光父母有,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基本都有,即使是一粒米、一根面、甚至一點饅頭屑掉到桌子上,他們也會撿起來吃掉,這與現在餐館里大量精致的飯菜被倒掉對比鮮明。也正因為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我從來不會浪費糧食,也不經常去飯館吃飯,比較喜歡在家里吃飯,一是味道可口,干凈健康;二是節儉,基本不浪費。
要說家教家風,如果深入去找,應該還有,以上總結下來的幾點,算是最為重要的,并且至今還在影響著我。父母對我們的共同影響,成為了我們的家風,也塑造了我們的性格。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將把這些家教家風傳授給孩子,讓他成為孝順、勤勞、節儉、善良的人,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