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毅 劉 紅
略論岳飛的軍事思想
韓 毅 劉 紅
岳飛在長期的抗金斗爭中,形成了許多寶貴的軍事思想。他提出的“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以身作則、同甘共苦的帶兵思想,嚴明紀律、賞罰分明的治軍思想,戰爭全局和“連接河朔”的戰略思想,以及注重軍事訓練的實踐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理論,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做出重要的貢獻。岳飛的軍事思想,不僅是“岳家軍”的核心與靈魂,而且也是古代文武齊備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儒家道德規范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岳飛 軍事思想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治今河南湯陰)人,宋代杰出的軍事家、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岳飛曾任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兩鎮節度使等職,其生平事跡和軍事活動,岳珂《鄂國金佗稡編、續編》記載甚詳。岳飛的軍事活動,主要有初期抗金之戰、收復建康府之戰、淮東之戰、四次北伐之戰、三援淮西之戰和平定各地武裝變亂等。岳飛在長期的抗金戰爭中,形成了許多寶貴的軍事思想,他提出的“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以身作則、同甘共苦的帶兵思想,嚴明紀律、賞罰分明的治軍思想,戰爭全局和“連接河朔”的戰略思想,以及注重軍事訓練和重視騎兵建設的實踐思想,極大地發展了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理論和軍事學思想。岳飛的軍事思想,不僅是“岳家軍”的核心與靈魂,而且也是古代文武齊備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儒家道德規范的典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岳飛的軍事活動,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盡忠報國:岳飛新傳》、鄧廣銘《岳飛傳》、龔延明《岳飛》和韓毅、劉紅《岳飛》等文考證甚詳。本文將重點探討岳飛軍事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岳飛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岳飛軍事思想的影響與地位等。
(一)十二世紀初期中國的軍事戰略格局
十二世紀初期,中國的軍事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金朝建立。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簽訂“海上之盟”,計劃聯合滅遼。宣和七年(1125年),金宋聯合滅遼,遼朝滅亡,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大舉入侵,發動滅宋戰爭,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宋高宗建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宋朝降將劉豫建立“偽齊”,紹興七年(1137年)十一月金朝廢除“偽齊”。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朝達成“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雙方同意以淮水至大散關為界,割讓岳家軍克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以北屬金,以南屬宋,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①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第1卷《政治軍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5頁。
從金朝入侵至紹興十一年岳飛遇害,南宋與偽齊、金朝之間連續發生了十多年的戰爭。金朝立國后,盛行奴隸制,女真鐵騎所過之處,隨意屠戮人民,“殺人如割麻”;強征漢人為兵、為奴,“剃頭簽軍”②[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4《經進鄂王行實編年》,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05頁。,“沒入官奴婢”③[元]脫脫等:《金史》卷46《食貨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32頁。;征收繁重賦稅,“金人法苛賦暴,加之饑饉,民不聊生。又下令欠債者以人口折還,及藏逃亡而被告者皆死”④[宋]熊克:《中興小紀》卷27,《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06頁。;破壞漢人文化和習俗,“禁漢民服”,“剃頭辮發”⑤[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1頁。。這些措施導致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慘遭破壞。金朝統治階級發動的侵宋戰爭,是一場野蠻性、掠奪性和殘酷性極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
(二)岳飛青年時期的軍事技術訓練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岳飛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的一位農民家庭,父岳和,母姚氏。岳飛在家排名老五,乳名“五郎”,四個哥哥早亡,弟弟名叫岳翻,此外還有一個親姐。
岳飛在少年時,接受過一定嚴格的軍事技術訓練。他曾向“鄉豪”周同學習射箭,獲得全部射箭的訣竅。宣和四年(1122年),外祖父姚大翁請著名槍手陳廣“以技擊教之,一縣無敵”⑥[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8《永州判官孫逌編鄂王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99頁。。宋朝時的武器以弓箭為主,衡量一個人的武藝,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⑦[元]脫脫等:《宋史》卷194《兵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29頁。又見[清]徐松輯,劉琳等校注:《宋會要輯稿》兵2之5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653頁。和射箭的準確性。岳飛不滿二十歲,已能開弓三百宋斤(1宋斤約合1.2市斤),破武士挽弓的最高記錄,另外,岳飛還能腰部開弩八宋石(1宋斤約合110市斤),武藝超群。
岳飛從軍前還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軍事學理論,“書傳無所不讀,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或達旦不寐”⑧[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4《經進鄂王行實編年》,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7頁。,“飛略知書傳,禮士恤民”⑨[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8頁。。《左氏春秋》是儒家重要的歷史典籍和文學名著,該書宣揚的“尊王攘夷”和“宗法倫理”思想,為此后岳飛軍事思想中之“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一部軍事學名著,岳飛使用其中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
(三)岳飛創建岳家軍及其抗金活動
1. 岳飛從軍與早期的抗金活動
岳飛在宣和四年(1122年)、宣和六年(1124年)和靖康元年(1126年)三次投軍。第一次是充當臨時招募的“敢戰士”,不屬正式編制;第二次是充當高級軍士“效用”,由河北西路相州分撥到河東路平定軍(治今山西平定)當兵;第三次是作為“相州所募義士”編入劉浩所率的元帥府前軍,此后一直在軍營履職,創建“岳家軍”,抗擊金兵,成為宋代名將。從首次參軍直到獨立成軍,岳飛先后在劉浩、張俊、張所、王彥、宗澤、閭勍和杜充軍中任職,其中張所和宗澤對岳飛的成長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些經歷鍛煉了岳飛的戰爭實踐,初步積累了對金作戰的寶貴經驗。
2. 建康府之役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軍兵分三路,元帥左監軍完顏撻懶(昌)負責淮南戰場,金太祖四太子完顏兀術(宗弼)負責江南東部戰場,完顏拔離速、完顏彀英和耶律馬五負責江南西部戰場。完顏兀術在十一月攻采石渡和慈湖失利,率部改由江南東路建康府(治今江蘇南京)西南的馬家渡過江。岳飛時任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組織了建康府之役,其目的是驅逐完顏兀術親率的金軍精銳主力過江。經過馬家渡之戰、鎮江府襲擊之戰、建康府清水亭之戰、建康府牛頭山之戰和靖安鎮之戰,岳家軍最終克復建康,取得輝煌的勝利。此戰意義重大,沒有此戰的勝利,南宋就無法在江南立足。
3. 岳飛在淮東的苦戰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八日至九月下旬,岳飛率軍孤軍救援淮南東路楚州。當時完顏撻懶(昌)大軍進攻楚州,岳飛“轉戰彌月,三戰皆大捷,殺其大酋高太保,擒女真、契丹、渤海、漢兒軍等,又俘阿主里孛堇及里真、阿主黑、白打里、蒲速里酋長七十余人,送行在”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5《鄂王行實編年》,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41頁。。盡管岳飛三戰“獲捷”,但未能將金軍逐出承州,改善楚州的困境,泰州和通州分別在十一月十七日丙辰和二十日己未陷落。岳飛在淮東的苦戰,在其整個軍事生涯中不占重要地位。當時,淮東諸鎮“獨海陵岳飛屯三墩,僅能為援,而亦眾寡不敵”②[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7,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834頁。。宋高宗為救援楚州,向官位不高的岳飛連發兩份手詔,這還是前所未有的事。③[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1《高宗皇帝宸翰摭遺·援承楚詔》,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40頁。
4.四次北伐之役
岳飛創建“岳家軍”后,率大軍進行了四次北伐,其目標是最終收復被金朝占領的地區。岳飛的第一次北伐,始于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七月間結束,主要在于收復襄漢六郡之地,彌補大江防線的巨大缺口。此次北伐是南宋立國八年后第一次采取的戰略反攻,包括郢州、襄陽府、隨州之戰,鄧州之戰,唐州、信陽軍之戰等,收復了大片失地,取得了空前的勝捷,初步顯示了宋軍的反攻能力。岳飛的第二次北伐,始于紹興六年(1136年)秋七、八月間,九月二十八日結束,是宋金開戰十二年以來,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大規模的進攻戰,主要有鎮汝軍之戰、商州之戰、虢州之戰、順州之戰和長水之戰等,不僅奪取了偽齊一個馬監,繳獲上萬匹戰馬,而且收復了大片失地。岳飛的第三次北伐,發生于紹興六年(1136年)冬,主要戰爭有唐州何家寨大標木之戰、虢州之戰、鄧州之戰和唐州方城縣之戰等。岳飛的第四次北伐,發生在紹興十年(1140年),是岳飛北伐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岳飛軍事成就的頂峰,主要戰役有攻破淮寧府之戰、郾城之戰、小商橋之戰、穎昌府之戰和朱仙鎮之戰等,其中郾城之戰、潁昌之戰和朱仙鎮之戰成為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5. 三援淮西之役
岳飛援淮西之役主要有三次,反映了岳飛“戰爭全局”和“協同作戰”的思想。第一次援淮西,發生在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金軍完顏訛里朵、右副元帥完顏撻懶(昌)和完顏兀術率軍會同偽齊劉麟軍,于九月下旬渡過淮河攻南宋。在李綱的建議下,宋高宗命岳飛率兵援助淮西,抗擊敵人。岳飛奉詔后,出師池州救援,十二月與牛皋會合發動廬州戰役,擊破金、齊聯軍的最后一次攻勢,斬殺敵人一批將領,活捉八十余名將官,奪得八十余匹戰馬,最終保衛了淮南西路首府廬州,對扭轉戰局有重要影響。第二次援淮西,發生在紹興六年(1136)冬,岳飛率軍抵達江南西路江州時,偽齊劉豫軍已被劉光世擊退,岳家軍未在淮西參戰,被宋政府調回。第三次援淮西,發生在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岳飛奉詔出師,“親以背嵬騎兵為之先驅”,抵達淮南西路黃州。然而,岳飛率部尚未趕到戰場,“得張俊報,虜已渡淮盡絕,乃還軍舒州,具以奏聞,且候進止”,完顏兀術聞岳飛退師,用酈瓊計,復窺濠州。岳飛聞警,“以四日癸卯夜發舒州進援”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3《高宗皇帝宸翰·班師二詔》,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6頁。。岳家軍往返奔波,卻未能與金軍接戰,與張俊下逐客令有關。
6. 平定各地武裝變亂
在岳飛的軍事生涯中,抗金斗爭是其最主要的軍事活動,但受南宋政府調遣,平定各地變亂也占據了相當比重。主要有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平定活動于開封府界的王善、張用等軍,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降服進犯湖州的戚方,建炎四年(1130)秋冬討伐叛軍李成,紹興元年(1131年)六月招降張用,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擊破荊湖一帶的盜匪曹成、馬友、李宏和劉忠,紹興三年(1133年)平定江南西路吉州和虔州的叛亂,紹興五年(1135年)三月奉詔進討荊湖南路楊么軍等。②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5~102頁。
岳飛及其所創建的“岳家軍”,正是在金朝大規模入侵、南宋節節敗退的背景下興起,并走上抗金前沿的舞臺。岳飛背刺“盡忠報國”③[元]脫脫等:《宋史》卷365《岳飛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1393頁。又見[元]脫脫等:《宋史》卷380《何鑄傳》,第11708頁。,為反抗金朝統治者發動的侵略戰爭和屠戮人民的行為以及收復故土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盡忠報國”成為岳家軍“愛國主義的一面大旗”④王曾瑜:《盡忠報國:岳飛新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1頁。,因而具有強烈的正義性。岳飛領導的抗金戰爭,本質上是一次反侵略、反壓迫、反奴役、反野蠻、反分裂的民族戰爭,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一)“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
岳飛自成軍以后,在軍事活動中貫徹了“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具備了一代名將應有的卓識。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愛物”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7文林郎黃元振編《岳飛事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84頁。。不論是對金、偽齊作戰,還是平定內部變亂,都努力維護本軍仁義之師的形象,“凡出兵,必以廣上德為先,殲其渠魁,而釋其余黨,不妄戮一人。裨將寇成嘗殺降,即劾其罪。是以信義著敵人不疑,恩結于人心,雖虜人、簽軍,皆有親愛愿附之意”②[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37頁。。當時人稱贊“岳樞相可謂賢大將矣!”③[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6《鼎灃逸民敘述楊么事跡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79頁。“仁心愛物,雖古之名將有所不逮”④[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7文林郎黃元振編《岳飛事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83頁。。事實上,岳飛強調的“好生之意”,正是源于儒家思想,《尚書·大禹謨》有“好生之德,洽于民心”⑤[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卷4《大禹謨》,[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5頁。之說。他對吉州、虔州和楊么變亂的處理,更是集中體現了古代“以仁為本”的思想。
岳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何為愛國主義?列寧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⑥[蘇]列寧:《皮梯利姆·索羅金的寶貴自供》,《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169頁。。岳飛背刺“盡忠報國”,曾說“大丈夫欲立功業,豈可有所好耶”。當宋高宗提出要在臨安為他建造大宅時,岳飛回答:“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⑦[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7頁。他引用漢朝霍去病將軍抗擊匈奴的名言作為勵志,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和抗金理想,宋高宗為此在一份制詞中也稱贊他“厲票姚辭第之志”⑧[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7頁。。岳飛“刺繡為袍,有‘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之文”。他的高風亮節,正是植根于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植根于他“唾手燕云”的壯志。
“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既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軍事學上的一種值得珍視并應發揚光大的好傳統。
(二)以身作則、同甘共苦的帶兵思想
岳飛在帶兵作戰中,極為重視以身作則、同甘共苦、嚴以律己和愛兵護兵,因而使岳家軍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戰斗力,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戰斗精神。
岳飛多次強調:“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⑨[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15《辭男雲特轉恩命第四札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15頁。。正己與治軍是互相關聯的,他的名言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44頁。,這句名言在南宋傳誦一時,成為岳飛一身正氣的寫照。岳飛“平居潔廉,不殖貨產,雖賜金己俸,散予莫嗇,則不知有其家”②[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14《武穆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40~1342頁。,在當時得到了公認。他不僅“一錢不私藏”,并且“樂施踈財,不殖資產,不計生事有無。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于私廩”③[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6~757頁。,以私財補貼軍費。
岳飛治軍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治軍,強調同甘共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樽酒臠肉,必均及其下,酒少不能遍,則益之以水,人受一啜。出師野次,士卒露宿,雖館舍甚備,不獨入”。“諸將遠戍,則使妻至其家,問勞其妻妾,遺之金帛,申殷勤之歡,人感其誠,各勉君子以忠報。其有死事者,哭之盡哀,輟食數日。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士卒有疾,輒親造撫視,問所欲,至手為調藥”④[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8頁。。
岳飛雖身為大將,卻一不近女色,二不飲酒,對子女管理很嚴。在戰場上,“每戰嘗自為旗頭,身先士卒”,“茹苦分甘,與下同欲”,“而得其歡心”。他“臨戰親冒矢石,為士卒先,摧精擊銳,不勝不止,則不知有其身”⑤[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14《武穆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40~1342頁。,為士兵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忠實地踐行了自己不惜命的名言。
(三)嚴明紀律、賞罰分明的治軍思想
治軍思想是軍隊將領對軍隊管理、教育和訓練問題的理性認識。岳飛在抗金作戰中形成的重視軍紀、明法審令、從嚴治軍、從嚴訓練、患難與共、同甘共苦,以及賞不避仇、罰不避親等治軍思想,保證了指揮和行動的統一,因而鑄造了一支堅不可摧、軍紀嚴明的抗金勁旅岳家軍。他的治軍思想在中國古代實為罕見和難能可貴,其核心是以“廉”字“正己”“自治”,以“仁”和“嚴”字“正物”“治人”⑥王曾瑜:《盡忠報國:岳飛新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頁。。宋高宗的詔令多次稱贊岳飛“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厭兵”,“卿紀律素嚴,士皆效死,故軍聲遠振,其鋒不可當”⑦[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1《高宗皇帝宸翰·復襄陽四詔》,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頁。。宋孝宗時,李椿感嘆說:“昔年岳飛一軍,紀律最嚴,隱然如長城”⑧[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96《經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1頁。,故凡隸屬其“麾下者,人百其勇”。
岳飛的治軍思想來源于《孫子兵法》。紹興元年(1131)在和張俊的一次對話中,岳飛詳細地闡明了他的治軍思想,黃元振編《岳飛事跡》載:“張俊嘗請問用兵之術,答曰:‘仁、信、智、勇、嚴,五者不可闕一。’請問‘嚴’,曰:‘有功者重賞,無功者峻罰。’” 這是吸收了《孫子·始計》“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⑨[東周]孫武:《孫子》卷上《始計第一》,劉魯民主編:《中國兵書集成》第1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3年版,第48頁。的精神,但五字的排列有所不同。王自中稱岳飛“小善必賞,小過必罰,待數千萬人如待一人”。曾敏行曾訪岳飛士卒,“以為勤惰必分,功過有別,故能得人心”。這些記述反映了岳飛治軍的“嚴”和“信”。其治軍雖嚴,卻是嚴而不酷,仁嚴相濟,恩威并施。“提轄官有杖士卒者”,岳飛卻對他說:“且教訓之,勿輕笞辱也”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7文林郎黃元振編《岳飛事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88頁。。
岳飛特別重視軍隊不得騷擾百姓 ,“每駐軍,必自從十數騎周遭巡歷,惟恐有一不如紀律者”②[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校:《獨醒雜志》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64頁。,“取人一錢者,必斬”。按岳飛的規定,軍中“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有一兵士“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詰其所自得,立斬之”③[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8頁。。王貴“帳下卒盜取民蘆筏,以蔽其家”,岳飛不僅將他“斬以徇”,還將最親近的助手王貴也責杖一百。
在極端嚴格的管束下,經歷成年累月的軍紀實踐,岳家軍中逐漸提煉和概括出兩句著名的口號:“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④[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9頁。。岳飛的“部眾十數萬,本四方亡命、樂縱、嗜殺之徒,皆奉令承教,無敢違戾”,深得百姓愛戴,無疑是一種奇跡。
(四)反對防守、主張北伐的軍事進攻思想
岳飛的軍事戰略進攻思想,就是通過進攻消滅敵人,達到戰爭的最后勝利。他批判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⑤[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12《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59頁。的消極防御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為此,他堅決反對議和,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主張抗戰到底,收復失地。在軍事進攻上強調步兵,也重視步兵、騎兵和水兵的協同作戰原則。
岳飛自參軍以來,多次主張北伐。他親率岳家軍舉行的四次北伐戰爭,就是其軍事進攻思想的具體實踐。在南宋初年的將帥中,吳玠和劉锜基本上是防御型的將帥,而岳飛則是進攻型的將帥。岳飛比吳玠、劉锜等人高明之處,在于他對宋朝的軍事傳統有所認識,有所批判,也有所突破。南宋初年,具備光復故地的決心和能力的統帥,唯有岳飛一人,這得到當時人的公認。范澄之上書營救岳飛時說:“況胡虜未滅,飛之力尚能戡定。”⑥[宋]范澄之:《南劍州布衣上皇帝書》,[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30《百氏昭忠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643頁。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金使劉祹指出:“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⑦[宋]葉寘:《坦齋筆衡》,[元]陶宗儀:《說郛》卷18,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2頁。。被金人拘押的宋使洪皓“言虜中所大畏服者”⑧[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14《忠愍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38頁。是岳飛。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廢帝完顏亮攻宋,金人自為“岳飛不死,大金滅矣”⑨[宋]薛季宣:《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卷22《與汪參政明遠論岳侯恩數》,清抄本,《宋集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328頁。。開禧二年(1206年),金章宗招降吳曦的詔書說:“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叁夷之誅,可不畏哉!”①[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10《措置曹成事宜奏》,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37~838頁。
盡管岳飛的戰略方針受宋高宗和朝廷的阻難,但仍組織了四次進攻性的北伐戰爭,并且編練了強大的騎兵、步兵和水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地形和時節,以步擊騎,以騎抗騎,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極大地發展了軍事戰略進攻的思想。
(五)戰爭全局和“連接河朔”的戰略思想
戰略思想是指導戰爭的基本觀點,包括對戰爭的準備和實施以及武裝力量建設和運用等完整的觀點。岳飛“素有謀略”②[元]脫脫等:《宋史》卷365《岳飛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1376頁。,與張所討論兵法時,指出“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與宗澤討論陣圖時,指出“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③[宋]楊簡撰,[明]周廣輯,[清]馮可鏞輯補:《慈湖先生遺書》卷16《論兵》,民國25年張壽鏞輯刻《四明叢書》本,第33~34頁。。這些說明岳飛諳曉兵法,精于謀略,在軍事戰略、戰術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岳飛在軍事戰略上提出了戰爭全局和“連接河朔”的思想,因而成為指導岳家軍作戰的政策、方針和原則依據。作為岳家軍屯駐地的鄂州,就其地勢來說,既可以溯江而上接川蜀,也可以北向而北定宛洛,也可以經信陽、蔡州而直指汴京,還可以東下而應援淮南的西路和東路。自從岳飛獨自承擔長江中游這一防區的軍事職責以來,他的一些高瞻遠矚的抗敵規劃,也大都是與戰爭全局有關的。岳飛用兵很注意集思廣益,南宋楊簡說:“岳飛用兵,有勝而無敗。聞其欲有所舉也,必盡召諸統制官,環坐飲食之,而與之謀。先謀夫敵之所以敗我者,至於六、七,備謀,詳慮,竭智,共攻而終於無敗也,乃行,故飛每戰無敗”④[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10《令措置河北河東京東三路忠義軍馬省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78頁。。例如,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主動陳乞出兵收復郢、隨、襄、鄧等六州郡,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又一次主動北向進軍,直抵伊、洛、商、虢諸地,繼之又進軍于陳、蔡地區,以及三援淮西,就是他實施“戰爭全局”思想的反映。
岳飛很重視北方民間抗金義軍,提出“連結河朔”⑤的軍事思想,發動、聯絡和支援北方抗金義軍,使之與岳家軍互相呼應或配合,夾攻金軍。紹興四年(1134年)十一月,抗金義士趙雲突破金和偽齊的封鎖,投奔岳飛,岳飛又派他北上,與太行山寨義士建立了聯系。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又派遣邊俊、李喜等度過黃河,以加強連結河朔的工作。這既是先進的軍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戰略部署,反映了宋金戰爭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由于岳飛充分考慮了戰爭雙方的特點,著眼于戰爭的發展,取其所長,為己所用,其戰略思想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岳飛在這方面無疑深受宗澤的熏陶,而其成就卻超過前人。
(六)注重軍事訓練和發揮騎兵的戰術思想
軍事訓練在岳飛的軍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軍隊建設和戰備工作的主要任務。岳飛對其重要性有深刻地認識,十分注重平時的嚴格訓練,并講究方法。岳飛多次強調“訓練從嚴”和“練以致用”,在戰場上發揮實際效果。“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①[元]脫脫等:《宋史》卷365《岳飛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1394頁,“如注坡、跳壕等藝,皆被重鎧,精熟安習”②[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續編》卷27文林郎黃元振編《岳飛事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89頁。,“止兵休舍,輒課其藝,暇日尤詳,至過門不入”③[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7~758頁。。岳雲“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嘗以重鎧習注坡,馬躓而踣”,受到父親的嚴責。其“授兵指畫,約束明簡,使人易從”④[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7~758頁。。練以致用,主要指從實戰需要出發,為戰而練,進行實用性的訓練,他的要求是“戰陣既交,手執得槍住,口有唾得咽,則已是勇也”。
將帥是訓練軍隊的實施者,因此,將帥在軍事訓練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兵之強弱,系于將帥”。岳飛精於射箭,“能左右射,隨發輒中。及為將,亦以教士卒,由是軍中皆善左右射,屢以是破賊鋒”。在岳飛的嚴格訓練下,岳家軍養成一種軍令如山,雷厲風行的軍風,“御眾得其死力,楊再興歿于虜,焚其尸,得矢鏃二升,蓋不僨不止也”。岳飛“遣騎馳奏,至揚子江,風暴禁渡,典者力止之,騎曰:‘寧為水溺死,不敢違相公令。’自整小舟絕江,望者以為神”。故驍悍的金軍也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⑤[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87頁。的感嘆。
岳飛重視練兵的思想,不僅發展了古代軍事訓練的戰術思想,而且南宋初年組織和訓練了一支堅不可摧的岳家軍,保持了“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的嚴明軍紀,這在古代實為罕見和難能可貴。宋孝宗公開稱贊:“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⑥[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卷9《昭雪廟謚》,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17~818頁。。南宋朱熹在回答門生的提問時,也說“張、韓所不及”⑦[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27,朱杰人編:《朱子全書》第18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肥:安徽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8頁。。
岳家軍戰斗力較高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岳飛重視騎兵建設和水兵建設的思想有關。岳家軍的騎兵是南宋諸將中最多的,單背嵬騎兵就8000左右。岳家軍能在平原上與金兵角逐制勝,取得諸如郾城大捷,與騎兵發揮的優勢密切相關。此外,平定湖南楊么軍后組建的水軍,在抗金戰爭中亦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岳飛在正己的前提下治軍,全面地貫徹《孫子兵法》倡導的“仁、信、智、勇、嚴”的為將之道,因而創造了古代治軍史上的奇跡。他是宋朝最得軍心和民心的一位將帥,他的軍事思想和治軍成就在古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曹彥約說:“若夫智略足以料敵,鑒裁足以用人,紀律嚴而下不忍怨,糧運竭而眾不忍叛,身死八十年,聞風者猶且悅之,其惟岳飛乎!古之所謂大將,不過于此。”⑧[宋]曹彥約:《昌谷集》卷17《中興四將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08頁。
紹興十一年(1141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受宋高宗指使,秦檜、張俊等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于臨安府大理寺監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后悉官之。建廟于鄂,號忠烈”。淳熙六年(1179年),謚“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為武將最高謚號。故后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
岳飛率領南宋軍民反抗金朝統治者侵略和屠戮人民的正義戰爭,使他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盡管宋高宗和秦檜等對史書中有關岳飛的戰績濫加刪改,但現存史書中記載的岳飛抗金事跡及其軍事思想,仍然顯示了他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岳飛忠實地履行自己一不愛錢,二不惜命的名言,他的人格魅力對將士、幕僚和世人起了極大的表率和教育作用,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如朱熹稱贊岳飛“忠勇”,“若論數將之才,則岳飛為勝”①[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3l,朱杰人編:《朱子全書》第1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8頁。。
南宋理宗時期,曾任國史實錄院檢閱、國子監丞兼崇政殿說書的呂中,在《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中高度評價了岳飛的戰績和軍事思想,“飛忠孝出于天性。自結發從戎,凡歷數百戰,內平劇盜,外抗強敵。其用兵,尤善以寡勝眾。其從杜充也,以八百人破群盜五十萬眾于南薰門外。其破曹成也,以八千人破其十萬眾于桂嶺。其戰兀術于潁昌。則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鎮之對壘,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余萬。初,兀術有鐵浮屠、拐子馬者,郾城之役,飛命部人以大刀入其陣,勿仰視,第斫馬足,一馬躓,則余皆躓。其出奇制勝如此。”②[宋]呂中撰,張其凡、白曉霞點校:《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卷10《高宗皇帝·岳飛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04頁。
南宋末期,面對蒙古大舉入侵和南宋亡國的境地,曾任右丞相的文天祥(1236—1283年)對岳飛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評價:
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后,如見其生。至于筆法,若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③[宋]文天祥:《跋〈岳飛書吊古戰場文〉》,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2年版,第107頁。
將岳飛稱作“宋之呂尚”,這是對岳飛戰績和文學成就極高的贊譽。在給岳飛曾孫岳靚的書信中,他指出:“惟中興之韌,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義與日月爭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報勛勞,克昌厥后,雖百世可知也。”④[宋]文天祥著,熊飛等點校:《文天祥全集》卷6《回岳縣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38頁。
總之,岳飛在抗金戰爭中形成的軍事思想,不僅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學理論,而且切實踐行了“以仁為本”和“盡忠報國”的軍事觀。尤其是他反對和議、主張進攻的方針,以身作則、同甘共苦的帶兵思想,嚴明紀律、賞罰分明的治軍思想,戰爭全局和“連接河朔”的戰略思想,以及注重軍事訓練的實踐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理論和實踐,值得我們加以總結和繼承。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員給予了悉心的指導,謹此致謝!
〔1〕[東周]孫武.孫子[M]//劉魯民主編,中國兵書集成:第1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遼沈書社,1993.
〔2〕[宋]李心傳編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徐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宋]熊克.中興小紀[M]//《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宋]佚名.皇宋中興兩朝圣政[M]//《四庫未收書》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宋]岳珂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M].王曾瑜,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8〕[宋]章穎.經進皇宋中興四將傳[M].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9〕[元]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鄧廣銘.岳飛傳[M]//鄧廣銘全集:第二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龔延明.岳飛[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15〕韓毅,劉紅.岳飛[M]//山東孫子研究會編,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評傳.濟南:齊魯書社,2013.
〔16〕王曾瑜.盡忠報國:岳飛新傳[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7〕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周淑萍)
Brief Review of Yue Fei’s Military Thinking
Han Yi Liu Hong
In his long-term anti-Jin struggle, Yue Fei formed a lot of treasured military thinking. He put forward the military outlook of “taking kindness as the orientation” and “being loyal and patriotic”, the troop-leading thinking of setting examples by one’s own actions and sticking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the troop-directing thinking of strict and impartial disciplines as well as drawing a clear-cut lines between reward and punishment,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overall situation of war and “connecting the Hesu region”, and the practice thinking of paying great importance to military training, which greatly enriched China’s ancient military theory and rendered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ncient military thinking. Yue Fei’s military thinking not only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 troops of the Yue Family, but also is a model for the ancient perfect army men well versed in both polite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Yue Fei; Military Thinking
B22
A
2095-9176(2017)02-0014-11
2017-02-08
韓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紅,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解放軍美術書法雜志》編輯部編輯。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編號:14BZS105);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三五”重大項目(課題編號:Y621011005)。
⑩[元]脫脫等:《金史》卷98《完顏綱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178~2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