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崇濤
《孫子兵法》的研究歷史及現狀
孫崇濤
被譽為“兵學圣典”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從不同層面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國內的研究成就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古代的文本校注和疏解闡發、近代與西方軍事思想的融合、現當代“孫子學”研究的全面繁榮等方面;《孫子兵法》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20世紀前以日本成就最突出,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掀起了譯介和研究《孫子兵法》的熱潮?;仡櫩偨Y《孫子兵法》的研究成果,可為當代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些許借鑒與啟迪。
《孫子兵法》 研究歷史 研究現狀
兩千多年來,《孫子兵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眾多的研究者,他們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做一總結介紹,并結合當前研究現狀提出自己的一點拙見,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孫子兵法》成書于何時?作者是誰?這是任何《孫子兵法》研究者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學界對此也長期存在廣泛爭議,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成書于春秋晚期,孫武所著。2.成書于春秋晚期,開始于孫武,形成于孫臏。3.成書于戰國時期,孫臏所著,而且孫武和孫臏同為一人。大多數學者都認同第一種觀點,在司馬遷的《史記》、曹操的《孫子略解》、清代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等都持此說。
筆者認為,自春秋末期孫武創作《孫子兵法》至今,中國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茲簡要梳理如下。
(一)戰國至清中期的《孫子兵法》研究概況
戰國時期是《孫子兵法》研究的創始階段,這期間《孫子兵法》流傳甚廣,其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兵學理論,而且已擴展到非軍事領域。戰國時期的一些兵學著作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孫子兵法》的研究狀況,如《吳子》一書繼承并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書中的一些觀點和《孫子兵法》極其類似;在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的《孫臏兵法》竹簡中也可看到孫武思想的痕跡,書中有多處援引了孫子之語。此外在《管子》《黃帝內經》等非兵學著作中也有《孫子兵法》思想的身影。
漢朝時期是《孫子兵法》的初期校理階段。西漢統治者曾組織學者三次校理兵書,其中就包括《孫子兵法》。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第一次校理是在漢高祖時期,“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定著三十五家”①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45頁。。所謂“序次”,應是編排次序和校理文本。第二次是在“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②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42頁。。此次“兵錄”應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有所增益,但仍有缺陷。第三次是孝成帝時,“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即“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孫子兵法》被列在兵權謀之首?!罢摯巍睉斢性u論性文字,并編排目次。西漢時期的三次整理對《孫子兵法》等兵書的整理、留存和流傳具有特殊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孫子兵法》的初期注釋階段,以曹操注解《孫子兵法》為開始標志,這一時期的注解為后世注釋和應用《孫子兵法》奠定了基礎?!秾O子略解》,后人亦稱為《曹注孫子》《魏武帝注孫子》,漢末曹操注,原本已散佚,《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二卷。曹注的主要特點:一是訓解簡明扼要,如將“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注解為:“安不忘危,常設備也。”③麥田、王盈:《孫子解說》,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第154頁。文字簡練而切中肯綮;二是注受漢儒治經和自身經歷的影響,兼備理論性和實踐性,是各家注中較為獨到者;三是曹操曾用不同版本的《孫子兵法》進行參校,在文字校勘方面頗有價值,因而成為后世較為可信的注本之一。
隋唐五代時期是《孫子兵法》注解發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注家眾多,注書從內容到形式均有所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筌注孫子》《杜牧注孫子》《孫鎬注孫子》等,尤以《杜牧注孫子》影響最大。杜牧從宏觀上對《孫子兵法》進行了較為全面準確的闡釋,他認為:“武之所論,大約用仁義,使機權。”④何錫光:《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2007年,第724頁。此外,他還注重與實際相結合,以當時最新的軍事經驗來注解《孫子兵法》中的軍事理論,并廣泛征引史例和其他典籍來闡發《孫子兵法》要旨,彌補了曹注過于簡單的缺憾。正因如此,有人稱他是曹操之后第二大注家。
北宋時期是《孫子兵法》研究史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確立了《孫子兵法》武經之首的地位。宋仁宗中期以后,由于北宋在與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敗多勝少,激起了士大夫階層乃至整個社會對兵學的廣泛重視,“元昊即叛,邊將數敗,朝廷頗訪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注解孫武書者,大抵皆當時人也”⑤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69頁。。宋神宗時,詔令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編??辛恕秾O子兵法》等七部兵書,作為官方頒行的軍事教科書,號稱“武經七書”,《孫子兵法》位列“武經七書”之首。這一時期的孫子研究,以官方為主,著述者多為文人,他們認識到了《孫子兵法》在兵學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故將其列為首書,體現出兵事尚智、首重權謀的思想;同時也認識到了它的缺憾,用另外六部兵書(《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
與之互補,又體現出努力完善兵學理論體系和培養全才將帥的宗旨?!段浣浧邥凡粌H滿足了歷代統治者對高層兵學理論的需要,而且此書??本?,頒行鄭重,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故而久傳不衰。
明朝時《孫子兵法》研究進入疏解闡發的新階段,其顯著特點是以疏解闡發孫子思想為主,改變了以往偏重于文字注釋的現象,注重從整體上把握孫子的軍事思想,出現了大量疏解闡發孫子思想的著作和文章,其中,趙本學所著《孫子書校解引類》最具代表性。趙本學主張兵儒結合,善于用《易經》來解釋軍事問題,作者不僅??绷恕秾O子兵法》原文,而且全書貫穿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并引證大量戰例和將帥事跡來闡述孫子的軍事理論。《孫子書校解引類》以解說精當著稱,而且校解詳細,見地深刻,在明代《孫子兵法》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初順、康、雍時期,能真正體現一定研究水準的《孫子兵法》研究著作當屬鄧廷羅所著《孫子集注》,該書主要對《孫子兵法》的章句進行注釋,雖然參引前人之說,但更注重自己的心得體會,將《孫子兵法》的歷史論證與理論闡述緊密結合在一起。乾、嘉兩代至道光初,最具代表性的是考據學家孫星衍、畢以珣等人對《孫子兵法》的考據研究。畢以珣的《孫子敘錄》一文匯總了以往對《孫子兵法》的零散研究,為后世提供了極大便利;孫星衍、吳人驥共同校訂的《孫子十家注》是一部集大成的學術著作,作者不僅修正了原本各家注編排順序錯亂的缺點,而且把《孫子兵法》原文及各家注考校后配套刊印,為《孫子兵法》的研究應用提供了一個可信版本。
(二)晚清民國時期《孫子兵法》研究的轉型
鴉片戰爭后,在西方近代兵學的沖擊下,《孫子兵法》研究進入了休眠期,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既無創新之處,亦乏高論新作。甲午戰后,休眠的《孫子兵法》研究開始復蘇,這一復蘇雖然來得較晚,但它卻與中國兵學的重生再造緊密相關,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1900年,顧福棠所著《孫子集解》問世,這是以新方法研究《孫子兵法》的開始,該書以孫星衍??钡摹秾O子十家注》作底本,刪減各注之繁蕪,專取其義精妙者,并附以己見。作者不僅把《孫子兵法》的注釋同西方近代軍事研究相結合,而且對歷代《孫子兵法》校注中存在的疑難點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為了解釋孫子的軍事理論,書中還列舉大量歐美戰例,如:拿破侖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普法戰爭等?!秾O子集解》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孫子兵法》研究著作,對推動《孫子兵法》研究與西方軍事學的融會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這種東西方結合的意識雖然只是初步的,但意義非凡。
民國時期是《孫子兵法》和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在融會貫通中深入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孫子兵法》研究就是在這種東方傳統兵學思想和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碰撞融合中進行的,出版的研究著作約有近百種,在義理闡發、內容形式等方面同以往相比都發生了本質變化,是傳統《孫子兵法》研究轉向現代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型期。
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大地上始終戰亂不斷,戰爭形式發生巨大變革,大批新式武器出現,大量的西方軍事理論也被介紹到中國,這些都對中國傳統軍事理論提出了挑戰,促使人們去尋找新的與之相適應的軍事理論。能否將誕生于冷兵器時代的兵法運用到熱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這是民國時期研究者遇到的首要問題,大多數學者對此持肯定態度,他們堅信《孫子兵法》在當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他們認為:“戰術雖有新舊,戰理固無古今,孫子乃論理而入深微者,此其所以歷百世而莫能易者也?!雹賱⑽膱嫞骸秾O子釋證·述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1頁。這一時期的研究著作突出強調對孫子軍事思想的闡發,并大量引用近現代戰例和西方軍事理論來加以詮釋。如蔣方震、劉邦冀所著《孫子淺說》、葉慕然的《孫子兵法新詮》、錢基博的《孫子章句訓義》等。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民國時期的研究者還對《孫子兵法》進行了提煉升華,對孫子的軍事思想進行了近代軍事理論背景下的新闡釋,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如李浴日的《孫子兵法新研究》、郭化若的《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楊潔的《孫武子》等。新文化運動以后,現代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日漸流行,一些學者采用現代白話文和各種新式標點來譯注《孫子兵法》,革新著述形式。如葉玉麟的《白話譯解孫子兵法》、溫晉城的《孫子淺說補解》和吳鶴云的《孫子兵法新檢討》、徐容溥的《孫子表釋》等。正是由于民國時期出版的研究著作大多采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以及適合近代人閱讀習慣的著述方式,使《孫子兵法》在這一時期得以廣泛傳播。
(三)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孫子兵學的蓬勃發展
新中國建立,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孫子兵法》研究也進入新的輝煌時期。建國后的50年里,《孫子兵法》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孫子學”已經形成,其影響遍及全球。新中國的《孫子兵法》研究大致歷經了建國初期、“文革”十年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階段,各自呈現出大不相同的特點。
建國之初,一批身經百戰、熟諳《孫子兵法》的將帥們便十分關心《孫子兵法》的研究。1950年,擔任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的劉伯承元帥就積極提倡研究《孫子兵法》,選派相關人員進行注解,并將其作為“戰役法”課程的指導教材,親自為學員講解。郭化若在此期間又完成了對《孫子兵法》的注解和現代漢語翻譯,并出版了《今譯新編孫子兵法》等著作,開現代注解《孫子兵法》之先河。楊炳安對《孫子兵法》原文進行了詳細校理,出版了《孫子集校》,成為現代校勘《孫子兵法》的一部杰作。六十年代有關《孫子兵法》研究的著作雖然不多,但質量較高,如以南宋刻本為底本影印出版的《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信版本,作為該書附冊的《孫子今譯》,凝聚了郭化若多年的研究心血,把《孫子兵法》的注釋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文革”時期,《孫子兵法》研究被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孫武被當作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批儒”先鋒,出版了一大批受“左”傾思想影響的有關《孫子兵法》的書籍,這些書籍政治色彩濃厚,學術價值極低。值得大書特書的是,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這不單是我國考古史上的大事,同時也是《孫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為沉寂多年的《孫子兵法》研究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久即涌現出大量整理漢簡和用漢簡校勘《孫子兵法》的作品。如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寫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子兵法》、吳九龍所著《銀雀山漢簡釋文》、吳如嵩所著《孫子兵法淺說》等。
改革開放后,《孫子兵法》研究進入歷史上最有成就的時期。據統計,到20世紀末,20多年間,國內共出版有關《孫子兵法》的圖書300余部、發表論文600余篇,眾多專家學者和業余愛好者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陶漢章根據當年劉伯承講授《孫子兵法》的筆錄,附以個人研究體會,出版了《孫子兵法概論》,此書側重對孫子戰略思想的探討,廣受好評。郭化若對其所著《孫子今譯》進行修訂后出版的《孫子譯注》,不僅對《孫子兵法》的??碧岢隽诵碌囊娊?,而且對孫武思想的闡發也更完整充分;楊炳安對其《孫子集?!愤M行修訂后,出版了《孫子會箋》,此書箋注博采眾長,對歷代各家之說進行了歸納梳理,是一個完備的箋注本。進入80年代,《孫子兵法》研究熱潮興起,隨著研究隊伍和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1989年,在首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提出建立“孫子學”的設想得到廣泛認可,并付諸實踐。經過20余年的發展,“孫子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覆蓋孫子研究各領域、研究成果豐碩的學科,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地。1989年,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成立后,一直引領當代孫子研究,積極協調專家學者進行集體攻關,出版了一批學術水平高、引領學科發展的研究新著。如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組織編纂的“孫子兵法大型叢書”,從已出版的作品來看,這些著作內容豐富翔實,富有創新色彩,在??弊⑨?、思想研究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①于汝波:《孫子兵法研究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69頁。。
(一)7-19世紀《孫子兵法》在東西方的傳播與研究
學術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最早傳入的海外國家是日本。日本學者吉備真備在717年受派為遣唐使到中國留學,735年歸國時將《孫子兵法》等書帶回日本。但《孫子兵法》一直作為兵家圣典秘不外傳,直到戰國時代(1476-1573)才逐漸公開。這一時期的梟雄如武田信玄、豐臣秀吉等人都是運用《孫子兵法》的高手,武田信玄所部突擊旗上就引有“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爭篇》)16個字。
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的《孫子兵法》研究十分活躍,人才濟濟,著述甚豐。如,北條氏長不僅研究了日本的《今文孫子》,而且研究了《古文孫子》,其所著《孫子外傳》就是對《古文孫子》的注解,并開創了新的流派——北條派。佐藤堅司認為:“日本研究《孫子》自北條氏長以來,才真正步入正軌?!雹赱日]佐藤堅司:《孫子研究在日本》,高殿芳等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第22頁。山鹿素行被稱為“日本的孫子”,他對各行各派兼容并包,創立了宏大的山鹿派武學,他的《孫子諺義》是注解《今文孫子》的佳作,他還是第一個將《孫子兵法》作為一個完整體系加以闡述的軍事家。新井白石把《孫子兵法》和《管子》進行比較研究,其所著《孫武兵法擇》不僅是日本研究《孫子兵法》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日本史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吉田松陰師承山鹿派,又博采眾長,所著《武教全書》對《孫子兵法》有重大發展。
明治維新后,孫子思想不僅繼續在軍界發揮作用,而且向其他領域擴展,如尾池義雄的《孫子》、服部誠一的《尚武評價孫吳講義》、久保天隨的《孫子新釋》等,這些著作不再局限于對《孫子兵法》文字上的注釋,而是主動探索其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
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孫子兵法》的西傳比東出晚了千余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來華傳教士阿米奧在巴黎出版了譯成法文的《孫子兵法》,打開了《孫子兵法》的西傳之路;《孫子兵法》一經出版,立刻引起時人注意,在法國廣受好評,但因為違背了翻譯以“信”為先的準則,阿米奧在很多地方把評注與原文混在一起,顯得不倫不類。1860年,俄國漢學家斯列茲涅夫斯將《孫子兵法》譯成俄文,書名為《中國將軍對部將的訓示》。至19世紀末,《孫子兵法》在西方的流傳只有這兩種譯本。
(二)20世紀海外對《孫子兵法》的譯介與研究
20世紀的《孫子兵法》研究在東西方文化的頻繁交往中獲得迅速發展,而20世紀上半葉是《孫子兵法》在西方的譯介階段,下半葉則轉向以研究應用為主。20世紀初,各種西文本相繼問世,對《孫子兵法》在西方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1910年,萊昂內爾·賈爾斯將譯成英文的《孫子兵法》在倫敦出版。賈爾斯嚴格依據孫星衍??钡摹秾O子十家注》翻譯,而且譯文忠實于原作,行文流暢,總體上達到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這個英譯本不僅第一次比較完整準確地用英文翻譯了《孫子兵法》,同時也為其他西方文字轉譯《孫子兵法》提供了藍本。1910年,德國的布魯諾·納瓦拉將《孫子兵法》譯成德文,書名為《中國古典兵家論戰爭的書》,但此書并未在德國產生太大影響。20世紀上半葉,日本發動了對鄰國的侵略戰爭,一方面將《孫子兵法》的“慎戰”“重戰”等軍事原則棄之不顧,另一方面又注重《孫子兵法》的戰場應用,呈現出對《孫子兵法》的矛盾態度①蘇桂亮:《〈孫子兵法〉研究在日本》,載于《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151-158頁。。研究著作還有如阿多俊介的《孫子之新研究》、尾川敬二的《孫子論講》、北村佳逸的《孫子解說》等一些佳作。
20世紀下半葉,美國出版了多個不同版本的《孫子兵法》譯本,其中以格里菲斯譯本影響最大,索耶翻譯的《武經七書》則向西方全面譯介了中國古典兵學。二戰后隨著形勢的發展,需要新的《孫子兵法》譯本來完善20世紀初的譯本,塞繆爾·B·格里菲斯在1963年依據孫星衍??钡摹秾O子十家注》重新翻譯了《孫子兵法》。格里菲斯不僅對中國古代軍事術語把握很到位,而且將其畢生研究心血凝聚到譯文中。1993年,拉爾夫·索耶翻譯的《武經七書》出版,其中包括《孫子兵法》,索耶是第一個將宋本《武經七書》完整譯成英文的人,索耶譯本有兩大特點:其一,譯者不僅細致研究了《孫子兵法》中的兵學概念,而且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反映到譯著之中;其二,譯者充分利用漢簡殘本補正武經本《孫子兵法》,使英譯本更加忠實于原作。研究與翻譯并重是美國《孫子兵法》研究的一大特色,美國的《孫子兵法》研究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實用性,注重應用研究,善于將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其次是廣泛性,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體育等領域無所不包,再次是創新性,強調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他們善于抓住孫子的思想精華,密切聯系實際,提出創新性的思想理論②商海燕:《近百年美國〈孫子兵法〉研究述評》,載于《濱州學院學報》,2014第5期,第58-66頁。。
20世紀下半葉,日本的孫子研究更加興盛,無論是研究范圍還是研究深度均大大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佐藤堅司、川野收和服部千春三位學者。佐藤堅司的《孫子之思想史的研究》系統介紹了日本各個時期的孫子研究概況及成就;川野收發表的論文《銀雀山竹簡孫子研究》,把簡本《孫子兵法》和今本《孫子兵法》進行對比研究,對《孫子兵法》原文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服部千春著有《孫子兵法校解》,該書校注精準,闡發到位,出版后廣受贊譽③吳榮政:《〈孫子兵法〉在日本的傳播與研究》,載于《貴州社會科學》,2004第5期,第90-95頁。。
在英譯本的影響下,其他譯本的《孫子兵法》也陸續出版,以俄文譯本最為突出。1950年,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出版了漢學家N.孔拉德的鴻篇巨著《孫子兵法的翻譯與研究》,該書論述了《孫子兵法》的哲學基礎和孫武戰爭論的原則問題、《孫子兵法》和《易經》的聯系以及《孫子兵法》成書的背景和年代等問題,對俄羅斯的《孫子兵法》研究產了生深遠影響。1955年,蘇聯國防部又出版了新的《孫子兵法》俄譯本,譯者西多連科中校直接以《諸子集成》中的《十家孫子會注》為藍本進行了翻譯。
迄20世紀末,國內外翻譯出版的《孫子兵法》外文譯本已有:日文、法文、英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荷蘭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等近30種譯本。
進入新世紀,跨越兩千多年的《孫子兵法》研究歷久彌新,呈現出以戰略文化為紐帶、以融合創新為宗旨、以普及應用為重點的特點,每年出版著作十余部、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姚振文、吳如嵩兩位學者的文章《新中國成立以來〈孫子兵法〉研究述略》,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總結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孫子兵法》研究狀況及成果,重點介紹了有關孫子生平與兵書創作背景研究、《孫子兵法》文獻學研究、《孫子兵法》理論研究、《孫子兵法》普及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新成就,并揭示了《孫子兵法》研究的發展軌跡、總體特點①姚振文、吳如嵩:《新中國成立以來〈孫子兵法〉研究述略》,載于《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1-19頁。。
《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兵學著作,最直接的運用就是指導軍事斗爭,如今的軍隊作戰與以往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并沒有使《孫子兵法》無用武之地,反而使其中很多遠見卓識更加凸現出來。黃樸民的文章《從〈孫子兵法〉基本原則看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得與失》,運用《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分析了美英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成敗得失。高潤浩的文章《孫子“不對等對抗”思想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在分析孫子“不對等對抗”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海灣戰爭實例,細致探討了孫子“不對等對抗”思想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價值②高潤浩:《孫子“不對等對抗”思想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載于《軍事歷史》,2003年第3期,第51-52頁。。此外還有王桂芳的《孫子兵法與當代反恐戰爭》、余起芬的《孫子思想與現代局部戰爭的戰略運用》等文章,也分別從不同方面論證了《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價值。
在非軍事領域,《孫子兵法》和經濟活動深入結合已成明顯趨勢,尤其是在商業競爭方面的應用最為廣泛。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陳昆福的《孫子兵法與現代商戰論》、洪兵的《孫子兵法與經理人統帥之道》、黃麟的《〈孫子兵法〉與營銷戰》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探討了《孫子兵法》在商業營銷領域的借鑒作用。許多學者更是從高處把握孫子的思想內涵,從“道”的層面闡述《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價值,有效抵制了《孫子兵法》應用的低俗化傾向。近些年,《孫子兵法》與現代管理學的結合仍是《孫子兵法》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余德仁的《〈孫子兵法〉對企業管理的實踐意義》從宏觀上論述了《孫子兵法》中涉及的管理學思想,著重強調了“因敵而制勝”的企業競爭應變策略③余德仁:《〈孫子兵法〉對企業管理的實踐意義》,載于《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第1期,第156-157頁。。
《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兵書,不僅可以指導軍事斗爭、經濟管理,對文化教育同樣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這類著作文章如常映德的《孫子兵法對教育教學的啟示》、岳亞軍的《兵法策略與語文教學》、李德裕的《〈孫子兵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等?!秾O子兵法》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近幾年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王修智的《〈孫子兵法〉中的樸素辯證法——淺談〈孫子兵法〉的哲學思想》,從反對唯心主義、主張科學決策、重視實踐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較為新穎的角度論述了《孫子兵法》的樸素辨證法思想體系①王修智:《〈孫子兵法〉中的樸素唯物論—淺談〈孫子兵法〉的哲學思想》,載于《創造》,2009年第6期,第8-13頁。。孫喆的《略論〈孫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一文論述了《孫子兵法》人本思想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社會和諧、建設文明社會的現實意義②孫喆:《論〈孫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載于《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56-58頁。
縱觀近十幾年的《孫子兵法》研究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一方面繼續發掘其所蘊含的軍事思想,另一方面對其在經濟、管理、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應用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們不能否認,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孫子兵法》的研究運用存在濫用和低俗化應用的傾向,將“大智慧”與“小計謀”混為一談。比如在當今的一些出版物中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混搭在一起,大肆宣揚其“詭詐”的一面,而忽略其注重道義的一面,對“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美人計”等一些小手段津津樂道,大書特書,并將其應用到商業競爭、人際交往等行為中。商業活動要講究誠信和雙贏,人際交往更應該講究誠信和道義,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兵以詐立”的思想,不能把兵法中的那些戰術簡單地運用到商業活動和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明確:《孫子兵法》是蘊含“統帥之道”的大智慧,是有深層哲學底蘊的揭示競爭規律的科學,絕不能將其與所謂的“計謀”相提并論。畢竟,《孫子兵法》的核心是指導敵我雙方生死斗爭的兵法,與人類其他的社會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們在借鑒《孫子兵法》指導其它工作時必須采取十分謹慎嚴肅的態度。
(責任編輯:孟祥才)
History and Status Concerning the Studies of The Art of War
Sun Chongtao
The Art of War, which is honored as a “military canon”, is a bright pearl in China’s ancient military culture legacies. The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lands have launched extensive and deep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from different levels and aspects. The study achievements in China are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checking, annot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cient editions; mergence with the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in the modern times; and present-day full prosperity in the study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y. The overseas spread and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are manifested in the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n Japan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The Art of Warhave become hot in many countries. Looking back to and summarizing the study achievements ofThe Art of War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The Art of War.
The Art of War; History of Studies; Status of Studies
B22
A
2095-9176(2017)02-0056-08
2016-12-19
孫崇濤,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