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銳
高適《燕歌行》賞析
趙 銳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①。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②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③。
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④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⑤遠戍辛勤久,玉箸⑥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⑦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⑧。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⑨。
【注釋】
①高適(約705年—約765年),字達夫,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合稱為“高岑”。
②漢家:借指唐朝。唐人詩中經常借漢說唐。
③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④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此借指東北沿海一帶。
⑤鐵衣:借指戰士。
⑥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⑦三時:指早、午、晚。
⑧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
⑨李將軍:指李廣。李廣善用兵,受惜士卒,匈奴畏之不敢南侵,被稱為飛將軍。
這是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高適沿用了本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的舊調——《燕歌行》,但又不落于《燕歌行》多描寫征夫思婦離情別苦的窠臼,他把筆觸延伸到了戰爭上,用慷慨悲涼、雄健激越的筆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寫出了邊塞戰爭的情況,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這一樂府舊題的表現范圍。
從小序來看,這是一首應和之作。張公即是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張守珪。張守珪一生戎馬、戰功赫赫,但卻在開元二十六年,謊報戰功,隱瞞敗績,并賄賂唐玄宗派去調查真相的使者,最終,事情敗露,張守珪被貶為括州刺史,可謂晚節不保。高適感于此事,遂成詩章。不過,從詩歌內容和相關史料的記載情況來看,此詩并非諷刺張守珪,而是高適結合自身見聞,對邊塞戰爭進行的一個高度藝術化的全方位描寫和概括。根據戰爭發展的順序,該詩可分為出師(前8句)、戰敗(第9至16句)、被圍(第17至24句)和死斗結局(最后4句)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8句)的信息量頗大。它點明了出征的背景:唐開元年間,契丹叛亂,不斷騷擾唐朝東北邊境,于是,將軍受皇帝指派,帶兵赴東北破敵。它寫出了將士們出征前的狀態:將士們曾在沙場上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本就底氣十足,而現在,皇帝又特別賜予了他們豐厚的獎賞,便更添了榮耀。只是,沙場征戰需要士氣高昂,但如果士氣太過“高漲”,便意味著驕傲、輕敵。驕兵必敗,接下來戰爭的失利,似乎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它描寫了出征時的情況:敲響鑼,擊重槌,大張旗鼓地出了山海關;舉旌旗,排長隊,浩浩蕩蕩地到了碣石山,聲勢不可謂不浩大,氣勢也不可謂不雄渾。它亦寫出了戰爭一觸即發時的緊急情狀:校尉的緊急文書飛躍瀚海,單于的烈火已照亮我狼山。一“飛”字,暗示了軍情之危急,一“照”字,暗寫出單于對他們早已有所準備。可以預見,唐朝將士想要取得此戰勝利,并非易事。
第二部分(第9至16句)緊承上文,寫出了戰爭發生和失利的一系列過程,并使用對比手法,深化了對戰爭激烈情狀的描寫和對將軍們貪圖享樂的諷刺。時值深秋,山河荒蕪蕭條,邊塞大漠百草盡枯,這一圖景側面烘托出了戰爭的嚴酷和慘烈。“胡騎”剽悍,風馳電掣而來,愈戰愈勇,而兵士們在落日斜照的孤城之中,越戰越稀;戰士們在陣前廝殺只有半數生還,而將軍們卻在遠離戰場的帳中尋歡作樂,欣賞美人歌舞。這兩組對比的出現,使得悲壯氣氛更濃烈,諷刺力量更強大。15、16兩句,詩人回應上文,正面點出“恃恩輕敵”是戰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此時,將士們用盡全力卻未能沖破敵人包圍,將軍們之前深受皇恩時的風光榮耀自然也已是蕩然無存。
第三部分(第17至24句),詩人從側面著手,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此部分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在一片死寂氛圍的包裹之下,蘊藏著無盡的哀傷與凄惻。此時,士兵們陷入敵人的圍困之中,痛苦與寂寞心緒交織,絕望與悲憤情緒交錯,始終無法解脫。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好大喜功的將軍們自是難辭其咎。該部分前六句,戰士們征戰在外,已多年無法歸家,思鄉之情難耐,婦人在家盼望丈夫歸來,思夫之愁難解,無盡的思念愁緒充盈交織在相距千萬里的兩個人兒心中,無奈、無望。該部分的后兩句又將思緒再次拉回到戰場之上,陣前騰起烏云般的殺氣,從早到晚不散去,敲擊銅器發出的聲聲警報,寒風之中不停歇,從側面點明了此刻士兵們正在一步步被推向絕境。在此情境之中,士兵們絕望,但更多的是痛恨,他們痛恨將軍們的“好大喜功”,痛恨將軍們的“恃恩輕敵”。
第四部分(最后4句)以死斗結局收束全篇,詩人一方面高度贊揚了兵士們奮勇廝殺、視死如歸的精神:白刃交接,鮮血紛飛,這種舍生忘死、奮不顧身,豈能說他們只是為了一己功勛?另一方面,詩人也有力地諷刺了將軍們的驕傲輕敵、貪圖享樂:兵士們在沙場征戰時的辛苦非比尋常,可將軍們卻一味享樂,并不體恤他們,這是何等可悲?這又怎能不令人懷念漢代那個有勇有謀、知兵愛兵的飛將軍李廣呢?
高適此詩,筆力矯健、慷慨淋漓,是對無良將軍們的諷刺,亦是對遠離故土到邊塞征戰的兵士們的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兵士們一心報國的精神的歌頌。全詩氣勢暢達,深切含蓄,尤其是對排偶手法和對比手法的精妙運用,更是歷來為人稱道。《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壓卷之作,此詩能夠被千古傳誦,實非偶然。
(責任編輯:周亨祥)
Appreciation of A Song from Yan by Gao Shi
Zhao Rui
2017-01-22
趙銳,山東友誼出版社人文圖書項目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