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段 穎
(中山大學 人類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僑鄉研究專題
作為方法的僑鄉*
——區域生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知
段 穎
(中山大學 人類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僑鄉研究;海外關系;區域網絡;跨國流動;文化資本
論文基于對云南騰沖和順僑鄉與廣東梅州南口、松口僑鄉的田野調查與比較研究,考察了兩地不同的人文地理、社會環境與歷史生態對僑鄉產生的影響;探討了僑鄉民眾對于“僑”的理解與認知,及其如何應對民族國家建設、海外關系變化、僑鄉文化資本化以及區域發展與全球流動;分析了時代變遷中“僑”之為僑的文化動力,并以僑鄉為方法,構建理解區域網絡、跨國流動與地方世界的文化圖景。論文認為,國家力量對“僑”的界定與分類以及不同時期跨國網絡的運作,影響著海外華人以及僑鄉民眾對于“僑”和“海外關系”的認知,并在日常生活、鄉村建設以及新的流動中呈現出來。經由歷史積淀所形成的僑鄉人文景觀,則使僑鄉卷入新的“資本化”過程,僑鄉鄉民亦在文化建構中重新認識、理解與之相關的“僑”的歷史與文化。
僑鄉,指歷史或現今有大量移民移出的區域。早期僑鄉研究見于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而“僑鄉”一詞在社會諸領域的廣泛使用,則源于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對海外華人與僑鄉聯系的推動,希望借此促進中國的地方發展與現代化。[2]隨著中國的崛起及其與世界之關系日趨緊密,僑鄉作為聯系中國與海外的橋梁,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與興趣,所涉問題廣泛,包括國際關系、僑鄉網絡、社會交流、經濟往來、族群互動、文化重建、宗族組織、民間信仰、生活方式等等。[3]
無疑,在海外華人研究中,僑鄉因其歷史背景、人文地理與跨國網絡等特質,已成為理解中國與世界,海外華人與中國關系的極佳切入點,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本文寫作受益于前人研究,但更希望從方法論上重新思考僑鄉研究的理論意義。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曾提出“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的研究路徑,意圖打破原有以“世界”為參照的標準,把握中國獨特之處,承認多元發展,創造新的世界圖景,[4]這與人類學回歸本體的變革恰有契合之處,即研究視野逐漸從“世界中的客體(object in the world)”轉向“主體即是世界(subject is the world)”。[5]因此,如何以僑鄉為方法,探尋理解僑鄉的新路徑,是為本文問題之緣起。
此外,格爾茲在討論人類學研究方法時所提及的“村落研究”與“在村落中研究”[6],以及由此延伸的經驗研究與理論問題的差異與關聯,也是本文立意關照之處。從內部而言,僑鄉的形成,與其特殊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其中,流動、網絡、往來、互惠以及逐漸形成的人文景觀與觀念世界,構成了僑鄉鄉民特殊的心性,影響著當下僑鄉的社會生活與地方認同。僑鄉的特殊之處,還源于其作為區域節點的人文地理特質。因此,以僑鄉以及僑鄉鄉民的生活世界為主體,回歸人的歷史與現實,分析不同時期地方、國家乃至海外等內外因素對僑鄉產生的影響及其與更為廣泛的社會范疇與政治經濟過程之關聯,內外交織,可以從僑鄉的地方流動性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區域社會的形成。
最后,本文的討論基于云南騰沖和順僑鄉與廣東梅州南口、松口僑鄉的田野調查與比較研究。①2000年9—10月,筆者赴騰沖和順進行宗教組織與社會變遷的調查;2006年12月回訪,并展開跨境流動與和順僑鄉的調查。2007年筆者赴緬甸曼德勒從事緬甸華人公民身份與文化政治的調查,其間多次訪問旅緬和順聯誼會。2010年7—8月,筆者赴梅州南口僑鄉進行跨國網絡與僑鄉歷史的調查,2011年春節回訪,并參與觀察祭祖活動,2014年4月再次回訪;2011年7—8月,筆者赴梅州松口進行跨國網絡與僑鄉公益之調查,2014年5月回訪。兩地雖同為僑鄉,但地處中國西南與東南,人文地理、歷史生態、自然環境、族群互動、遷徙模式乃至區域關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僑鄉社會文化圖景。無疑,華僑華人對于僑鄉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時期的往來及其所形成的跨國關系,塑造著僑鄉的文化氣質、社會特征以及人文景觀。但是,隨著時間流逝與代際變遷,傳統意義上的僑鄉也隨之在改變。因此,本研究試圖將問題帶回歷史脈絡與比較視野中,考察西南、華南兩地僑鄉不同的發展歷程;探討僑鄉民眾對于“僑”的理解、認知與實踐;分析“僑”之為僑的文化動力;闡述僑鄉民眾如何面對民族國家建設、區域發展與全球流動對其產生的影響,以此回應“僑鄉不再”、“何以為僑”等現實問題。
事實上,僑鄉地區與海外世界的往來,遠遠早于民族國家建設。換言之,僑鄉地區的流動,無論是西南邊陲的“走夷方”,還是東南沿海的“下南洋”,所涉地位方位,也多涉及“邊陲”、“化外”;所體現的,首先是外出謀生、發展的生計策略,以及在來來往往之間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再生產,而在逐漸形成的區域社會經濟網絡中,僑鄉因其特殊的地理區位成為重要連接點。此間,關注焦點并非后來我們熟知的“僑”、國家疆界與認同,而更在于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家族和地方社會的向外延伸,亦即,鄉社情結或“鄉緣”,[7]這是早于國家存在的認同基礎,也是維系流動的基本力量。
那么,僑鄉民眾如何理解流動中的生活,這就需要將之置于區域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生態當中。就此,孔飛力提出生境與通道的分析路徑,以期結合區域格局、社群生態與文化傳統,理解近現代的華人移民歷程。[8]因此,我們需要結合人的觀念與行為,來理解區域流動中的人,“新”的生境與“舊”的通道之間的相互形塑,以及往來之間又形成怎樣的網絡。就生活在僑鄉地區的人而言,他們最初考慮的,是以家庭為基礎的生存策略,所以,早期移民的目標并非移民,而是僑居外地尋求財富。而由于人文地理環境的不同,流動中形成的生境各異,中國西南之陸路與東南之海路所呈現出的通道以及與原鄉之聯系,亦有所不同,并借由流動中個體的理解與實踐,再度回映到僑鄉民眾的生活世界。
(一)走夷方:陸疆、商貿與僑鄉
和順位于騰沖縣西南,古名陽溫墩,后更名和順,取“士和民順”之意,該地區為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及中國西南商業和邊防重鎮。在和順,民諺“過了霜降,各找方向”、“窮走夷方急走場”,反映出當地人口流動的基本背景。騰沖地處火山地帶,地少人多,需要尋找農業之外的謀生之道。明清以降,當地百姓于農閑之季,或奔走異鄉,以傭工為生,或依靠馬幫,來往于各地,向緬甸乃至東南亞地區輸出瓷器、絲綢、茶葉,返程再將當地的土產、香料、玉石帶回,成為其時常見的營生之計。雖說流動目的在于謀生,而非遷徙,但長期經營各地貿易,逐漸需要在各地落腳,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于是,僑居各地逐步成為常態。騰沖比鄰中緬邊境,兩地之間山水相連,交通較易,商業貿易的興起,往來的增多使得各地逐漸由點成線,最終拓展為網,而馬幫與商號,則在區域社會經濟網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和順僑鄉的社區歷程,實際上也是商號發展的歷史。因地緣關系,和順人外出經商,大多去往緬甸。從和順鄉間的傳聞以及當地史志記載中,可見商號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宗親、鄉社與地方聯系在商貿網絡中的作用。如,和順水碓李本謙,行商于騰沖、八莫,后與其弟在八莫開創“謙和號”,后商業發展,又由其子德榮繼承擴展,在曼德勒設總號。和順寸尊福,十幾歲就隨馬幫到緬甸謀事,向騰沖綺羅李先和學做玉石生意,積累一定經驗和資本后,又與同鄉合伙開設“協源公司”,后又在曼德勒開設“福盛隆”商號,并在緬甸各地設有分號,生意遠達上海、廣東、香港等地。再和順賈家壩張寶廷,與玉石場猛拱土司交情深厚,獲得承包開采玉石的優先權,后又與同鄉開設寶濟和公司,分號設于八莫、香港、廣州、上海。[9]
值得注意的是,直至清末民初,兩地之間商號的運作,并沒有產生更多關于邊界的認識,其重心更在于如何以血緣、地緣為基礎,拓展貿易網絡,而在這一網絡中,地理區位顯得十分重要,如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為重要的水路集散地,其間商號云集,與騰沖一道,建立起與曼德勒、仰光以及廣州、上海、香港等地之間點與點的聯系。而這樣的地理形貌與商貿網絡,反而形成偏離行政邊界的另一中心,[10]這一中心的形成,既與中國西南與大陸東南亞山水相連的區域環境相關,又與中、英、緬各國力量在此的交織以及基于生計的人群互動緊密相連。特別是1885年英國殖民緬甸后,騰沖作為貿易重鎮,成為邊陲地帶的中心區域,緬甸大米、棉花,印度棉紗、茶葉等商品均由此集散,內運國內各省,商品流通過程中,也帶來不少“洋貨”,如英國制造的面盆、火柴、煤油燈、自行車等,各種信息、報紙、刊物乃至新思想也隨之流動、傳播。民國時期,和順一度繁盛,被稱作“小上海”,成為邊陲的中心與時代的前沿。當年勝景,沉淀于老一輩和順鄉民的記憶之中,如今依舊在鄉間流傳。
鄉民從跨境商業貿易獲益后,大多選擇回家買房置田,生活經歷使其明了,他們只是農民、商人,在傳統的社會階層中地位低下,因此,利用各種途徑,包括捐取功名、與地方士紳聯姻以及捐買族田、集資辦學等,提升社會地位,便成為鄉民經商致富之后的追求,和順鄉間對“亦農亦儒亦商”生活方式的認可以及“三代人,不讀書,好似馬牛”的民謠,均表達了對地位提升的向往。畢竟,財富可以提升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這又會隨之帶來更為體面的“財富”——在履行官方與族間的義務中所獲。[11]因此,族望、士紳與商人的聯合,既維系了既有的社會等級秩序,又使政治、經濟與權力關系相互交織,進而逐步改變著和順鄉民對經商與流動的認知,年輕男子必須“走場”,否則會被鄉間輕視。在各種資本的不斷置換與地位提升中,僑鄉和順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2]
另一方面,早期旅緬的和順鄉民,隨著生意的拓展,兩地居游的生活逐漸成為常態,不少鄉民與當地女性成婚,建立兩頭家,其婦被稱為“緬婆”,共同照看在緬生意。而由于男子長年奔波在外,難得與妻兒相聚,鄉間也有“有女莫嫁和順鄉,十年守寡半月雙”之說。同時,與其他地區的海外華人一樣,以血緣、地緣為基礎,在異鄉重建熟悉的生活環境以及互惠互助的共同體,成為旅外鄉民的選擇。1922年,和順旅緬鄉民在緬甸北部的抹允組織和順旅緬同鄉促進會,1924年,在曼德勒云南會館成立曼德勒和順旅緬崇新會,并創辦《和順鄉》(年刊),針砭時弊,同時籌款投入家鄉建設。崇新會會員還在和順鄉成立閱書報社,1928年,改建為和順圖書館。1940年,旅緬鄉民創辦益群中學。新中國成立后,崇新會改稱旅緬和順聯誼會。日常生活中,曼德勒和順籍華人更愿稱聯誼會會長為“鄉長”,甚至將聯誼會視作“鄉公所”,雖然現今和順聯誼會已成為曼德勒華人同鄉組織,但從其稱呼中,仍能反映出早期旅緬鄉民的寓居心態,外出謀生只是暫時性的流動,家鄉之事乃理應關照之事,這在改革開放后的僑鄉建設中仍有所體現。
(二)下南洋:海域、水客與過番
相較和順,僑鄉村位于梅縣西南部,隸屬南口鎮,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因其旅外華僑華人眾多得名。該村地處贛南、閩西和粵東三省交界處的客家地區,受制于山區環境,經濟發展較慢。自明清開始,地方人口膨脹加速,僑鄉村乃至梅州地區(時為嘉應州)普遍面臨著人多田少、糧食短缺的窘境。本地所產稻米,僅能維持三到四月。[13]為維持家庭生計,家中男子須外出謀生,對于僑鄉村先民而言,“外出”即“下南洋”,這與當時西方殖民勢力在東南亞地區拓殖,急需勞動力相關。僑鄉村靠近松口,松口曾為廣東內河第二大港口,也是至汕頭水路出洋的必經之道,松口因此一度繁華,時有“松口不認州”之說,施堅雅關于經濟中心與行政邊界或因地理、交通、人口流動等原因而發生偏離的解釋于此依然有效。清末民初,江西、福建及梅縣、蕉嶺、平遠一帶的人出南洋,均需從松口火船碼頭搭乘輪船,經韓江至潮州、汕頭,再轉至香港,遠赴海外。如今,因梅江流域進行水利建設,航運能力逐步下降,加之鐵路、公路運輸日漸發達,交通中心再度發生偏移,因水路集散聞名的松口,已成逝去的繁榮。
相對和順僑鄉的陸路往來而言,梅州客家人僅能通過海路出洋,往返兩地,實為不易。因此,水客①指經常或定期往返于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并隨身攜帶信件、錢財、物品進出兩地的人。成為聯系梅州家鄉與南洋之間的重要中介。水客往來于海內外,為鄉鄰親朋之間運送人、財、物、信。在梅州地區,大部分村落都有遠赴南洋謀生者,因此,水客足跡遍及周邊地區。水客平日居于南洋華人聚居的城市,如怡保、雅加達等地,每逢節日返回中國,出發前一兩個月,水客便會去華人聚居地登門拜訪,詢問居者是否需要托帶東西回鄉。水客返回中國后,一般會落腳在縣城旅社中,然后向各家各戶發送明信片,告知居處與停留時日,并通知對方帶證件或信物來領取財物。水客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大多依賴鄉社認同,通過熟人介紹來擴大顧客圈子和關系網絡。在郵局正式運營前,水客走水成為僑鄉和海外聯絡互動的重要紐帶,除去錢物往來,水客也會帶人。民國時期,僑鄉村中有“大一個走一個”的不成文規矩,久居家中反而會被鄉民取笑。每年水客離開時都會帶上一批年輕子弟前往南洋,落腳后再各自投親靠友,謀求發展。除了捎帶僑鄉子弟,水客還會為旅外僑鄉子弟介紹對象或捎帶準新娘。
跨國網絡中物的流動,也改變著僑鄉村的日常生活。依憑來自海外的財物,村民可從容支配生計,不必擔心農作收成。而從家中所用之物即可判斷此家是否與海外往來。若在海外生意成功,鄉民則會在家鄉興修宅邸,而僑批僑匯也成為家鄉親屬重要經濟來源。但是,在老一輩人眼里,出洋乃迫于生計,“下南洋”也被稱為“過番”,與和順的“窮走夷方”一樣,暗示著一種身份缺失,這也是海外僑鄉村民熱衷鄉村建設的某種動因,一來出于宗親、鄉社認同,認為此乃份內之事;二來期望借此彌補當年窮走他鄉的情感失落,同時提升其在鄉間的聲望與地位。僑鄉村的毅成公私塾(潘姓),即為僑鄉村民潘立齋、潘祥初于1902年創辦。1924年,他們又興建安仁學校,并在集鎮修建永發街,收取店鋪租金作為學校教育經費。
出于謀生需要和實際生活的考慮,大部分久居南洋的鄉民會再娶當地土著女子或當地出生的華人女子為妻。前者被稱為“番婆”,后者則被稱作“娃娃妹”,男子娶“番婆”有可能會受人歧視,被認為在家鄉沒有人愿意嫁給他。而兩頭家的形成不單涉及婚姻,還包括繼嗣和繼承。一旦出洋,回鄉機會很少,父母贍養成為很大問題。因此,留守家鄉的妻子不但要為男方添丁,還要承擔起看守家業、操持家務、照顧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一些單身或已經在外成親的華僑會托人在家鄉說親,娶“蹲家婆”,因男子身在南洋,故稱“隔山娶親”,新娘拜堂成親時懷抱公雞,作為男子替身,此類婚姻又被稱為“報雞婚”,因為見不到自己的丈夫,便不得不抱養子女,以為男方延續香火。[14]
由上可見,由于人文地理與歷史生態的不同,中國西南與東南經由陸路與海路逐漸形成的區域社會經濟網絡也有較大差異,往來之間對地方社會的影響也各有不同,盡管兩地僑鄉形態各有差異,但回歸生活世界則可看出,兩地僑鄉的發展,某種意義上都可視作宗親、鄉社關系的海外延伸,而跨國網絡的運作亦體現出華人的文化邏輯、認同表達與族群建構。[15]僑鄉,作為節點,將人與更為廣泛的區域社會聯系起來。換言之,家鄉,于此并非固著的地域觀念,而更似一種流動中的關系與情感聯接。而此時的“僑”與“寓居”,反而從側面強化了對鄉土與地方世界的認知。
盡管因全球化而拓展出的跨國研究[16]為僑鄉與海外華人研究帶來新的理論路徑,但作為現象的跨國流動卻是由來已久,而且,華人跨國網絡不僅是一種超越地域、跨越國界的社會現象,還是一種經濟和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行為。[17]因此,若將跨國研究延及歷史,則可以之觀察不同時期國家內外的各種因素對僑鄉社會的影響。1949年后,國家疆界的確立與意識形態的對峙,使得自然形成的跨國聯接遭受阻隔,流動隨之減弱,甚或中斷。而隨著國家建設的推進,國家權力對地方社會的滲透改變著僑鄉社會的權力結構,在一系列運動中,海外關系變得敏感、復雜。僑鄉鄉民在國家建設中的生存境遇,與不同的通道與區域關系一起,影響著他們對“僑”與海外關系的認知與實踐。
(一)山水相連:邊陲地帶、政治運動與僑鄉
1949年12月15日,騰沖和平解放,1951年11月,全縣分四批進行土地改革,僑鄉和順被列在第二批。因貫徹“不分浮財,不挖底財”華僑政策的因素,和順土改相對緩和,對華僑采取“分田不分家”的處理方式。事實上,在鄉土社會,地主與佃農的關系并非階級劃分所預設的那樣矛盾重重。據老一輩村民回憶,“土改情況復雜,鄉人在外賺錢后,有的回鄉買房置田,有的只是建房,但政策下來后,把有田的劃為地主,只有房的劃為富農,這和事實不符。”[18]許多村民認為,有些地主或資本家實為耕讀人家,好善樂施,逢年過節還會幫補貧困人家,與佃農之間也沒有明顯矛盾,但卻被劃在兩個對立的階級中,命運殊途。
對于往來中緬之間的和順鄉民而言,商號所經營的國內生意,因公私合營以及隨后的國有化政策逐漸停營,部分華僑逐步將資產轉向海外。筆者在曼德勒訪問和順永茂和商號后人時,即談到公私合營后,兩地往來多有不便,最終選擇分家獨立。由于和順海外僑民眾多,即便在“文革”時期,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顧。但仍有幾戶和順鄉民因其敏感的海外關系,被懷疑為“里通國外”的間諜。1969年,五十四軍進駐和順,違反華僑政策,大抓階級斗爭,將尹大典等“大地主”抄家批斗,此事后來傳到緬甸,通過旅緬鄉民的努力,由中國駐緬大使館將此事反映到中央,事情才有所緩解。
騰沖位于西南邊陲,這也使僑鄉與海外通過陸路往來而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國家建設初期,疆界確定,邊防部隊進駐,和順鄉民跨境自由往來受限,華僑經濟對和順的影響也相繼減弱。但是,山水相連的陸路通道,也在此時顯示出其靈活特質。據鄉民回憶,在困難時期,很多鄉民依然可以借用馬匹,翻山越嶺,穿梭于邊境地帶,避開邊防檢查,從緬甸帶回面粉、鴨油、餅干等稀缺物品。而部分鄉民還留意與邊防士兵搞好關系,每次出入關口時,也為他們帶去煙酒食品,換得順利通關。可見,民族國家成立之后,國家觀念以地理邊界與意識形態的形式顯現出來,改變著當地鄉民對于內外、流動以及“僑”本身的認知。但是,兩地往來雖逐漸減弱,卻并未因國家政治的因素而被完全阻斷,基于區域社會經濟所建立的關系網絡,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并對僑鄉社會的維系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成為改革開放后和順僑鄉宗族活動得以復興的關鍵因素。
(二)遠隔重洋:海外關系、意識形態與僑鄉
1949年5月,梅縣和平解放。1951年6月,“土改”工作開始。最初,僑鄉村很難劃出“真正”的地主,因為每家都沒有足夠的土地,于是,南下干部決定,將財產納入劃分考慮,因此,許多有錢無地的華僑家庭也被劃成“地主”,生活隨之受到嚴重影響。時至今日,提及“土改”,僑鄉村許多老人仍有頗多怨言。階級成分的劃分也反映出國家治理的簡單化[19]與地方歷史、文化傳統之間的沖突。比如,南下干部在僑鄉村工作時發現,土地多由婦女來耕種,為批評教育僑鄉村民,特意在墻壁上書寫標語:“男子不干活可恥”。但對僑鄉村民來說,事實正好相反,男子居家務農,反而為人所不齒。
土地改革也使僑鄉社會中的各種內外關系變得矛盾、復雜。慶云廬潘青玉先生①遵照研究倫理,本文所涉人名均為化名。與父親本在印尼,得知土改消息,趕回家鄉處理。結果不但土地被分,而后還被劃為“華僑地主”,并因成分問題無法返回印尼。許多旅居南洋的華僑,既無法回鄉,又無法將親人從家鄉接出去,僅能靠僑匯幫補家里。在解放后的五、六年間,海外聯絡急劇減少,因為一旦被劃分為“華僑地主”或確認有“海外關系”,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家庭財產,還有日后在教育和就業等方面的限制和不公待遇。
國家意識形態對地方社會的控制也波及僑匯,在當時,海外親人匯款回鄉,僑眷往往不能對此進行自由支配,僑匯被集中在鎮里的信用社里。僑眷取錢需要到大隊或公社開證明,這使得領取私人財產也受到監督和管理,甚至一個基層干部便有權決定可以取多少錢。僑匯自由支配受阻,也使實物資助逐漸增多。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從海外寄回的米、面、油以及治療水腫的紅豆、花生等物資,被村民稱為“救命稻草”。而在建國后已慢慢消失的水客職業在20世紀60年代又興旺起來。
1959年,國家開始發行僑匯證,這使不少村民因其僑眷身份受益。[20]僑匯證是國家為鼓勵華僑、僑眷向國內匯款,增加國家外匯收入,由各省、市發行的對歸僑、僑眷供應工業品、主副食品等當年國內緊缺生活用品的憑證。[21]廣東省專門設立了華僑特準公司,梅縣則在松口、南口、丙村設有分店,商品主要分為副食、百貨、布匹等。在計劃經濟時代,食物、土雜、日用品都為國家配額銷售,憑票供應,但如有僑匯證,便可到僑特商店購買額外甚至稀缺的商品。在僑鄉,僑匯證成為連接鄰里,維系人情的重要中介。逢年過節,走親戚、托人辦事時,帶上一些僑特商品,往往事半功倍。有的家庭一次收到大筆僑匯,也會將多余僑匯證分給鄉親。如某家坐月子需要大量紅糖、雞蛋,僑眷、鄰里則會以僑匯證相贈。僑匯證的流動,也成為僑鄉村民互惠的重要途徑。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海外關系日趨敏感,許多歸國華僑和僑眷因此無法正常入黨、參軍、升學、就業,加之國家對民眾內外聯絡的嚴格監控,致使村民與海外的互動降至最低。其間,大量祖屋、祠堂被視作封建事物而毀壞,各地僑鄉均無法幸免。僑鄉村圍龍屋壁飾被鏟掉,祖先牌位被砸、被燒,許多祖墳也遭到破壞。在客家傳統觀念中,祖先墳塋關系到子孫后代福祉,鄉民歷來十分重視祖墳擇地和修整。祖墳被毀,旅外鄉民最難以接受,因此,省親祭祖修繕圍屋,也成為改革開放后華僑華人回鄉的一大動力。[22]
(三)中轉樞紐:區域網絡、香港與僑鄉
較之騰沖和順與境外形成的陸路網絡,在梅州一帶僑鄉的區域網絡中,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因其地理優勢和政治條件,香港成為跨國網絡中的重要節點。雖然華僑往往指稱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寓居香港、臺灣的華人不能稱之為華僑,但這對僑鄉村民并無太大意義,對他們而言,只要從中國大陸出去,不在本地謀生的鄉鄰都被稱為華僑。在政治敏感時期,特別是在旅外華僑無法回國,僑鄉村民亦無法出國的情況下,香港成為他們可能見面或傳遞信息、物資的最佳地點。
20世紀60年代印尼排華反共期間,兩國往來受阻,香港成為聯接兩地的重要樞紐。“文革”時期,兩岸通信困難,臺灣親屬往往會將信先寄給旅港鄉鄰,由其拆換信封后再寄往內地,避免信件被扣留審查。20世紀70年代,香港出現一種特殊的百貨商店,主要業務不是在地銷售而是郵寄,所售商品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包括火石、糖、魚鉤、衣服、自行車等。由于廣東、香港比鄰,交通便利,所以,旅港鄉民以及從印尼歸來的華僑經常自己或托人到商店選購,再將付款憑證郵寄回家,親屬便可以憑證到郵寄點取貨,僑鄉村民將這種買賣稱為“出口轉內銷”。而旅外鄉民則借此間接地和中國大陸家鄉親友保持聯系。
事實上,無論任何時期,香港和大陸一直保持著緊密關聯,較之海外華人,生活在香港的僑鄉村民進出大陸更為便利,所以,身處印尼的華僑也會借由鄉社信任與私人關系資助僑鄉眷屬。在僑鄉村民看來,這種跨越三地的互動非常簡單,潘澤谷先生笑言,“如果印尼華僑有在香港的朋友回鄉,他可以直接打電話過去和他說,你帶四萬塊給我侄子,改天去香港再還你現錢。”[23]改革開放后,香港也沒有因中國大陸、印尼、臺灣等地恢復聯絡而失去其重要地位。1972年后,一些50年代回鄉的華僑相繼獲得出國探親的機會,其中有許多人直接選擇留在香港發展。所以,很多被僑鄉村民稱為“大華僑”的僑鄉人,其產業都在香港。
由上可知,新興民族國家的建設,將作為國家話語的“僑”帶入僑鄉民眾的日常生活。在各種社會主義運動中,“僑”成為了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分層的標識,既成為國家政策“照顧”的對象,又是不得不面對的政治身份,以及隨后階級斗爭的依據,而擁有海外關系的鄉民也被視作人民內部的“他者”,成為規訓的目標。當然,在國家權力滲透的同時,我們依舊能看到作為主體的鄉民如何將國家納入自身所處的環境與文化肌理中,區域的流動與鄉社的情理,依舊借由“僑”在不同層面顯現出來。這也造就了社會主義國家語境下僑鄉地區民眾對海外關系曲折、反復、甚至矛盾的理解。一方面,海外關系為其帶來具體實惠,幫助村民渡過難關,從而加強了海外華人與僑眷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國家權力與意識形態向地方社會的進一步滲透,卻又使僑眷面臨許多磨難與不公。
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鼓勵海外華人返鄉尋根,并期望借此加強與海外世界的聯系,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僑鄉,逐漸以一種新的話語形態家喻戶曉。而在隔斷數十年之后,海外鄉民得以回鄉省親,地方社會也希望借機恢復宗族活動、民間信仰乃至文化傳統。[24]
在和順,各姓宗祠在海外鄉親的囑托、捐助下得以修繕,并逐步恢復春秋二祭,盡管在最初,為保證活動順利進行,宗族祭祀仍需以海外華人名義進行,并冠以“愛國愛鄉”之名。老一輩華僑對故鄉仍懷有較強情感,視家鄉之事為己任。他們回鄉,除了援助親友,還會捐資修橋、建路,興辦教育(如捐資益群中學),客觀上推動了地方社會的發展。在梅州南口、松口,情況大抵相似,旅外鄉人回鄉探親,最重要的事便是推動宗族祭祀、修繕祖墳祖屋、編修族譜等活動,同時召集鄉親,商議村事,如捐資南口安仁學校,重修蘭馨堂、德馨堂等圍龍屋等。在松口,華僑華人捐資修建的道路、水井、橋梁、水圳、伯公神龕處處可見,村中圍龍屋的修繕,均留下了華僑華人捐資的芳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無論是和順,還是梅州南口、松口,旅居海外的第一代華僑華人多已年邁或過世,家鄉父母和至親也逐漸老去,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漸淡,而對于東南亞本地出生的華人而言,其情感歸屬與文化認同也發生了從“葉落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與中國家鄉的關系日漸減弱。對于他們而言,返鄉尋根,反而強化了另類的華人屬性(other Chineseness)。[25]在緬甸,華人女性習慣在臉上涂抹黃香楝粉(緬族稱為“特納卡”),有消炎、清涼之效,筆者的一位曼德勒華人朋友回中國家鄉時,照常涂抹,卻被親友誤以為她皮膚不適。在南口,老一輩旅外鄉親會帶上兒孫一同返鄉,但年輕人對此并不感興趣,加之在外成長,已不懂客家話,交流不暢。可見,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生活方式,尋根之旅,讓年輕一代華人更加明確,故國已成他鄉。
(一)地方感知:人文景觀、文化遺產與僑鄉發展
那么,當我們再度聚焦亦如和順、南口、松口等地傳統僑鄉時,是否因為以家庭為核心的跨國連接的減弱而逐漸變得“僑鄉不再”?一段段“走夷方”、“下南洋”的歷史記憶及隨后國家建設中因之引起的諸多順逆人生境遇,對當下僑鄉地區的鄉民而言,又意味著什么?事實上,僑鄉的社區歷程,留給鄉民的,更多為一種連接人文景觀與歷史心性的地方感知。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將此稱為感知結構,一種個人情感與意識在整體生活方式中的呈現,通過長期積累形成,體現出客觀結構與主觀意識之間的張力,且始終存在于發展、變化中,經歷著塑造與再塑造的生產過程。[26]其中,人們通過共享意義體系,達成對日常生活的相似理解,并指導其行為實踐。劉志偉在討論社會結構時,同樣強調歷史過程中積累的觀念形態結構對現實關系結構穩定性的重要影響。[27]
由此,僑鄉之所以有別于普通鄉村,首先體現在歷史過程中經由人、物往來而逐漸形成的人文景觀以及人在其中的理解與認知。在和順,往昔繁榮悄然逝去,留在和順鄉間的,是稻田青綠和風疏柳之下古樸寧靜的幽深庭院、曲折蜿蜒的青石板路、雕梁畫棟的寺廟祠堂、胡適題名的和順圖書館。就人文地理意義而言,和順古鎮并非簡單的鄉村,而是意蘊豐富的文化聚落。2005年10月,和順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備受關注,各種力量如地方政府、當地居民、開發商、學者、海外華人等相繼卷入其中,借由旅游發展,和順鄉民開始重新思考和順故事與鄉景對其現實生活的意義和影響,昔日國民黨元老李根源(1879—1965,騰沖人)的詩作“十人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儀,南州冠冕古名鄉”,如今又在鄉間傳誦,并進入新的地方營造(place-making),即基于地方景觀的歷史建構與發明中,[28]而因旅游開發所帶來的不同形式資本的競爭與博弈,一度焦灼。
面對旅游開發中各方利益競爭與沖突,和順部分鄉民在向當地政府反映未果后,便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意向,將和順旅游開發中的種種問題通報給緬甸曼德勒的云南同鄉會及和順聯誼會,曼德勒和順籍華人經討論后又聯名上書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出于維護華僑權益的考慮,總領事館又將此事轉呈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僑辦又把此事轉給云南省政府,省政府又責成保山市政府調查此事。后來通過多方調解,由旅游公司出面,邀請曼德勒和順聯誼會代表以及地方專家聯合對和順旅游開發進行考察,并相應調整現有規劃。和順鄉民利用跨國關系爭取自身權益,雖獲得主動,但他們也明白,旅外鄉民力量有限,回歸鄉人鄉事,政府、開發商與當地居民的關系更趨復雜、微妙。
在梅州南口僑鄉村,跨國流動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同樣通過人文景觀呈現出來。如毅成公私塾、安仁學校以及作為圍龍屋變體的華僑屋。華僑屋由僑鄉村旅外鄉民所建,其命名(如南華廬、東華廬、南華又廬)及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映射出僑鄉與東洋、南洋之間的聯系。而作為人居空間,圍屋的重新分配以及如今墻面依稀可見的“忠”、“公”印跡,則反映了社會主義運動對鄉村社會的沖擊和影響。改革開放后,在海外華人的推動下,僑鄉村部分圍屋得到修繕,從募捐、規劃到修繕、管理,海內外同宗鄉民均參與其中,客觀上加強了宗族團結和認同。如今,人們逐漸興建新屋,大部分圍屋已無人居住,破舊坍塌。但隨著新近圍屋申遺、僑鄉村被評為“客家古村落”及隨之而來的旅游開發,村民對圍屋的理解又經歷著從“祖屋”到“遺產”的轉變,面臨著新的契機與挑戰。
(二)文化自覺:流動性、鄉社情結與觀念之“僑”
人文景觀與歷史心性的結合,就其動態過程而言,亦為費孝通先生所強調之“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29]這對于理解傳統僑鄉的“僑”對當下生活的意義非常重要。僑鄉的人文景觀,凝結著鄉民的歷史記憶與情感歸屬,與鄉民的生活經驗一起塑造著僑鄉地區民眾的社區感(sense of community)與群體精神(ethos),并在不同語境中對不同層面的“僑”的認知與理解中反映出來。
當筆者在梅州松口進行田野調查時,最初,人們都會向我介紹承德樓的梁姓后人,隨著調查深入,才發覺村民對“僑”的認知與想象存在較大差別,之所以將承德樓作為“代表”,實則因其在印尼的后人事業興旺,并時時捐助祖籍家鄉建設。的確,海外華人的捐資在僑鄉留下不少印跡,如各種芳名錄、以捐建者命名的大樓等,這也強化了村民對“僑”的觀念,并與國家話語中作為“資源”的“僑”相互契合,使得村民在談論華僑或海外關系時,直接指向了他們所理解的“大華僑”,事實上,梁氏印尼后人的事業與生活均在海外,僅是偶爾回鄉祭祖而已,家鄉公益之事也是委托給他們在村中的親戚代為協調、管理。[30]
如今,在梅州僑鄉地區,村中年輕人大部分都赴珠三角地區打工,或在梅縣工作。而留守僑鄉的老人也很支持年輕人外出謀生,僑鄉村潘天新先生說,“利用外部機遇,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自下南洋的時代就是如此”。[31]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僑鄉村民已不再滿足于“溫飽”,而是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村民的外出與流動,也從先前迫于生計,轉變為主動追求財富。當然,兩者并無絕對的界限,無論如何,流動,作為一種歷史心態與生存策略,又將當下外出打工的村民和當年先民奔波南洋的經歷聯接起來,如今僑鄉村民在回憶先輩經歷時,也會戲謔他們為“南洋農民工”。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卷入全球化,各地僑鄉村民也有機會走出鄉村,踏出國門,旅外經歷使他們關于“海外”與“華僑”的看法更加多元復雜。中國現今經濟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東南亞很多國家,生活水平差距也在逐漸減小,甚至反超。村民出國探親、旅游后,發現很多華人只是過著普通人的生活,而且,華人同樣存在著貧富差距,有些村民到馬來西亞、印尼探親,當地親人因為工作而無法時時陪伴,加之他們不懂當地語言,反而覺得不適應,因此,他們不再羨慕華僑與海外關系,反而對自己的生活多了幾分信心。
此外,芳名錄作為僑鄉的一道風景,承載著僑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橋邊井旁,祠堂學校,道路牌坊,芳名錄隨處可見,每逢年節,在村中各處也會貼出紅榜,以資表彰。而在南口、松口訪談時,常常聽到村民提及“國內華僑”一詞,所謂國內華僑,是指那些在國內發展(多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事業成功的鄉賢,他們同樣會捐資家鄉公益,因此也在村中獲得了類似“大華僑”的社會地位和聲望,被村民稱為“國內華僑”。逢年過節,他們多會回鄉祭祖,村委會成員或鄉間長輩便會與之小聚,為鄉村建設、祠堂修繕以及老人會募款。亦如下南洋的時代一般,鄉間各處的芳名錄均會記錄海內外鄉民捐資情況,只是自2000年后,芳名錄中捐款者,逐漸從海外鄉親轉變為“國內華僑”。很多村民認為,現今到珠三角打工和當年下南洋多少相似,都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以前靠親戚鄰里幫忙移民、安排工作,現在同樣如此。只不過現在條件好過以前,不用再遠赴南洋。因此,不難看出,海外華人所強調的開拓、進取、靈活、互惠與反哺,以及蘊含其中關系網絡與鄉社情結,作為慣習,以新的形式在僑鄉村民心中延續下來。
本文的探討,源自中國西南與東南僑鄉的田野調查,最初目的在于由差異引出比較,如陸疆的邊陲世界與海域的通道走廊,并由此分析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僑”。但開始進行兩地僑鄉的比較時,筆者更愿探索僑鄉經驗研究的理論意義,亦即,如何從僑鄉經驗的特殊性之異中尋找問題意識的普遍性之同。具體而言,以僑鄉民眾對于“僑”的觀念、認知與實踐切入,結合微觀與宏觀的內外視角,從社區歷程出發,將之與更大之政治經濟進程相結合,通過僑鄉經驗,理解區域社會經濟之形成以及地方世界中的民族國家進程,與此同時,探討不同的歷史生態、人文地理、跨國網絡與社會關系對不同地區僑鄉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顯然,無論是西南的和順,還是東南的梅州,流動與網絡,成為僑鄉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陸路與海路的不同,則形成了以僑鄉為節點,以馬幫與商號,以及以水客為中介的跨洋、跨境網絡與區域社會經濟。在網絡中流動的人,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交往關系,包括王朝統治、殖民力量、土司、少數民族以及民族國家等。這同時涉及跨國社會領域的討論,倘若將之置入歷史,則可獲得一個更為廣闊的論域,涉及內在之家庭、地方、職業、宗教、地方化以及外在之政治經濟、族群關系、民族主義、國家建設、區域格局等諸多動因。
此外,早期的跨國流動,亦可視作宗親與鄉社認同向海外的延伸,離土不離家,這從各地僑民呈現出的寓居心態、兩頭家的形成和“亦農亦儒亦商”的民諺中,可見一斑。但是,長期的寓居與游走,實際上也形成了由節點相互支撐的多中心構型,換言之,以僑鄉的“居”與“游”為契機,我們看到的,并非傳統的中心與邊緣,而是一個“無處非中”的地方世界。由此也可觀察僑鄉民眾對“僑”的理解所經歷的由“自在”到“自覺”的過程。國家力量對“僑”的界定與分類以及不同時期跨國網絡的運作,影響著海外華人以及僑鄉民眾對于“僑”和“海外關系”的認知,并在日常生活、鄉村建設以及新的流動中呈現出來。
回歸人的行為,則可一窺具體的人如何將國家乃至海外世界納入地方的社會體系中,使之保持相對有序與穩定。其中,以家為核心向外延伸的鄉社認同以及與之伴隨的情感、道義、責任與期待,依舊是鄉土社會重要的文化動力,無論是日漸淡去的海外關系,還是日益興起的“國內華僑”與芳名錄文化,問題均在于此。可見,經由歷史記憶與社區建設,僑鄉之“僑”,以慣習與心態的形式,沉淀于僑鄉村民的心中。而經由歷史積淀所形成的僑鄉人文景觀,則使僑鄉卷入新的“資本化”過程,僑鄉鄉民亦在文化建構中重新認識、理解與之相關的“僑”的歷史與文化。
最后,本文意圖強調,需要融合人的觀念、經驗與結構性研究,以僑鄉為方法,主客結合、內外交織,將僑鄉社會置于多元共生的區域社會體系、民族國家建設(涉及國家、主權、邊界、意識形態、公民身份、認同與歸屬)、全球化與跨國社會領域中加以考量,并進一步理解以“僑”為基礎的地方流動性(local mobility)與區域社會生態,進而豐富僑鄉研究可能之未來。
[注釋]
[1] [13]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重刊于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華僑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1937],第154~308、168頁。
[2] Madeline Yuan-yin Hsu, 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 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China, 1882-1943,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黃昆章、張應龍主編:《華僑華人與中國僑鄉的現代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Chee Beng Tan, ed. Chinese Transnational Network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 Y. F.Woon, “Soci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South China: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Guan Lineage of Kaiping County,1949-1989”, The China Quarterly, 1989(118), pp.324-344;M. Weidenbaum and S. Hughes, The Bamboo Networks: How Expartriate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Creating a New Economic Power in Asia, New York: Martin Kessler Books, 1996;莊國土主編:《中國僑鄉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 K. E.Kuah,Rebuilding the Ancestral Village: Singaporeans in China,Aldershot: Ashgate, 2000;李明歡主編:《福建僑鄉調查:僑鄉認同、僑鄉網絡與僑鄉文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4] 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5] Thomas J. Csordas, “Embodiment as a Paradigm for Anthropology”, Ethos, VOl. 18, No. 1(1990), pp.5-47;Lucas Bessire and David Bond, “Ont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Deferral of Critique”, American Ethnologist, VOl. 41, No. 3(2014),pp.440-456.
[6] 格爾茲:《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7頁。
[7] 孔飛力著,李明歡譯:《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11頁。
[8] 孔飛力著,李明歡譯:《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9] 李繼東:《和順僑鄉商號述略》,楊發恩主編:《中國魅力名鎮——和順(華僑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8頁。
[10] Skinner G. William,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211-220.
[11]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頁。
[12] 段穎:《邊陲僑鄉的歷史、記憶與象征——云南騰沖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006年,第84~87頁。
[14] 譚元亨:《廣東客家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27頁。
[15] Ann Maxwell Hill, Merchants and Migrants: Ethnicity and Trade among Yunnanes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98; Ong Aihwa,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 Jonathan Xavier Inda & Renato Rosaldo(eds.),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2002; Ong Aihwa and Donald Nonini,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7.
[17] Adam 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 Chicago, Hawaii, 1900-1936,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 筆者于2000年9月20日在和順對村民進行的訪談。
[19] 參見詹姆斯·C. 斯科特:《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0] Glen Peterson, “Youdai: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Category”,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ondon: Routledge, 2012,pp. 63-64.
[21]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090123/A6/2/ .
[22] 段穎:《社會變遷中的跨國網絡與粵東僑鄉——以梅縣南口僑鄉村為例》,《華人研究國際學報》2014年第六卷第一期。
[23]筆者于2011年1月30日在僑鄉村對潘先生進行的訪談。
[24] 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文化、認同和社會變遷》,香港:香港亞太研究所,2006年。
[25] Andrea Louie, Chineseness across Borders: Renegotiating Chinese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26]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7]劉志偉、孫歌:《在歷史中尋找中國》,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120頁。
[28] Keith H.Basso,Wisdom Sits in Places: Landscape and Language among the Western Apache,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6.
[29]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費孝通:《費孝通九十新語》,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第210~211頁。
[13] 段穎:《跨國網絡、公益傳統與僑鄉社會——以梅州松口德村為例》,《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4] 筆者于2010年7月15日在僑鄉村對潘先生進行的訪談。
[責任編輯:喬印偉]
Qiaoxiang as Method: Regional Ecology,Transnational Mobility and Local Perception
DUAN Ying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China)
Qiaoxiang investigation; overseas relations; regional network; transnational mobility; culture capital
Based on field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Qiaoxiang in Heshun of Tengchong in Yunan province and Nankou and Songkou in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 geography, historical ec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influence Qiaoxiang development. It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Qiao in Qiaoxiang people,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on how to act on state-building, overseas relationships, Qiaoxiang culture capital as well as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s the culture motiv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eveloping Qiaoxiang, and use Qiaoxiang as a method to establish and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of regional network, transn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As this research states, the national power of understanding and categorize “Qiao” and the operations to transnational network in different times impact overseas Chinese and Qiaoxiang people’s recognition between “Qiao” and “overseasrelations”, it can be presented through daily lives,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new ways of mobility. The landscape in Qiaoxiang is deposited through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 creates a new form of capitalization for Qiaoxiang. The Qiaoxiang villagers would re-cognized, re-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Qiao through this culture constitution.
D634.2
A
1002-5162(2017)01-0001-11
2016-11-03;
2017-01-15
段穎,男,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泰國、緬甸華人社會及東南亞、僑鄉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胞波情誼”與中緬關系》(項目編號:12CSH067)及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特別委托項目(GD16TW08-12)之研究成果。論文初稿曾于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僑鄉研究工作坊”宣讀,在此,對李明歡、劉志偉、鄭振滿、張國雄教授及張秀明主編的建議與鼓勵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