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曙光
詠“梅”詩詞:梅蘭芳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思考*
谷曙光
在梅蘭芳長達半個世紀的演劇生涯中,文人墨客為其創作了數量眾多的詠“梅”詩詞,陸離眩目,鮮活立體,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詠梅詩詞具有戲曲史、文學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多元價值,文獻匯編和綜合研究是詠梅詩詞的重要研究路徑,它對拓展梅蘭芳研究的學術空間具有積極意義。詠梅詩詞既是古今詠伶詩的集大成呈現,又是傳統詠劇詩詞的終結點,還是古典男色文學的壓軸戲。對于這一大批詠梅詩詞,學術界從未有人試圖去匯集、整理并從整體上進行研究。這無疑是梅蘭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屬亟待開展的新領域。
梅蘭芳 詩詞 戲曲 詠劇 男色
梅蘭芳是中國戲曲史上不世出的藝術大師,也是20世紀中國最具世界影響的表演藝術巨匠。在中國戲曲研究中,梅蘭芳研究是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其中的“顯學”,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梅蘭芳的表演藝術需要系統研究,梅蘭芳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境界值得認真總結,梅蘭芳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啟迪應該深入探究……而有關梅蘭芳的文獻史料,則是全面系統研討梅蘭芳的前提和基礎,亦是探究晚清民國戲曲變遷、梨園生態乃至歷史、人物的重要史材。當前,欲開拓和推進梅蘭芳研究,首先需要在文獻史料上下功夫。
新世紀以來,梅蘭芳研究持續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引起了學術界、藝術界、出版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及梅蘭芳紀念館近年來陸續推出梅蘭芳系列圖書,包括《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蘭芳演出曲譜集》《梅蘭芳往來書信集》《一代宗師梅蘭芳》《齊如山談梅蘭芳》《父親梅蘭芳》《憶藝術大師梅蘭芳》《梅蘭芳若干史實考論》《品梅記》《梅蘭芳京劇藝術研究》《梅蘭芳演出戲單集》①上述圖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陸續出版。等十余種。上述圖書,相當一部分是舊書再版,也有的是“新鮮出爐”,比如《梅蘭芳往來書信集》中就有較多以往未見的新材料,值得重視;而《梅蘭芳演出戲單集》則將梅蘭芳紀念館收藏的兩千余張梅蘭芳老戲單影印出版,尤具史料價值。
2015年,筆者整理、編校、出版了《梅蘭芳珍稀史料匯刊》(學苑出版社,精裝五冊),這項工作是對民國時期梅蘭芳專書類史料的整理、匯編、刊布,填補了戲曲文獻史料研究中的空白。2016年,由梅葆玖任顧問、中國戲曲學院傅謹教授主編的《梅蘭芳全集》(中國戲劇出版社)也正式出版,共計八卷,包括梅蘭芳生前著述、發言、詩稿、書信等二百余萬字,堪稱洋洋大觀。筆者曾為這一版的《梅蘭芳全集》補充了數篇梅氏佚文,參與了部分書稿的審校工作,并提供了一批相關圖片。
上述梅蘭芳新史料的出版,為今后的梅蘭芳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將有助于解決梅蘭芳乃至戲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同時對推進以梅蘭芳為中心的京劇學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樂觀預計,未來數年,梅蘭芳研究將開啟一個新局面,涌現出一批新成果。
雖然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對梅蘭芳的研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仍存在待推進之處,特別是需要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彰顯新的研究視角。若無扎實的文獻基礎,特別是不掌握新史料,卻反復地“炒冷飯”,寫一些老生常談的題目,或者動輒就要“構建宏大的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恐怕終究是空中樓閣,難得要領。新的開拓應建立在新史料基礎之上。譬如,在梅蘭芳長達半個世紀的演劇生涯中,眾多文人墨客傾倒于他的藝術、愛慕他的容貌*這一點不必諱言。早期吟詠、贈送梅蘭芳的詩詞,多贊賞其容貌風姿。而早期梅蘭芳周圍的文人,很大程度上出于對梅容貌、風姿的傾倒,聚集在他的周圍。、敬仰他的為人、佩服他的品格,于是,吟詠梅蘭芳其人其藝的詩詞作品(下文簡稱“詠梅詩詞”)就層出不窮,達到數百首之多,連篇累牘,繁復多彩。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乃至世界文學藝術史上,恐怕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得到過那么多詩詞的吟詠、品鑒、贊美,這堪稱一大文化奇觀,也是一道特殊的梨園風景線。對于這一大批詠梅詩詞,學術界從未有人試圖去匯集、整理并研究。*零星的引用、研究有之,但把詠梅詩詞作為整宗史料,加以搜集、研究的,迄今未見。這無疑是梅蘭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屬亟待開展的新領域。
吟詠梅蘭芳詩詞的研究價值是多元的,不但有戲曲研討的意義,更多了一層文學、文化研究的價值,亦是考察優伶與文人交往、交游的絕佳材料。
古往今來,吟詠優伶的詩詞并不少見,今人往往將之歸于詠劇詩的范疇。實則,詠伶與詠劇還是有所差別的,前者以優伶為中心,后者則更寬泛。清代梨園花譜的一大內容即品花詩詞,如《燕蘭小譜》《日下看花記》收錄的詩詞都在二百首以上,二書涉及的優伶分別多達六十、八十余人,平均下來,詠單個優伶的詩詞就不多了。再看詠梅詩詞,系專門吟詠一位優伶,時間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數量達到數百首之多,堪稱古今獨有,找不出第二位。這在戲曲史上蔚為大觀,在文學史、文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觀。因此,詠梅詩詞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文學、戲曲、文化等方面體現出多重意義,甚至可下斷語:詠梅詩詞在古今吟詠優伶的詩詞中,具有集大成的性質,同時也是詠劇詩詞的終結點。再進一層,還可稱其為古典男色文學的壓軸戲。說它集大成,緣于數量多、質量高,且包羅萬象;說它是終結點,因為民國以來,舊體詩詞已是日薄西山,而用詩詞吟詠優伶,豈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梅蘭芳之后,仍有一些詠劇詩詞,但如以數量、質量、時代等因素綜合考量,詠梅詩詞實為詠劇詩之終結點。說它是古典男色文學的壓軸戲,因為寫梅蘭芳之玉貌珠喉已登峰造極,古來無匹。富有意味的是,集大成、終結點和壓軸戲等諸多特色,共同體現在詠梅詩詞中。
1.戲曲史的研究價值。詠梅詩詞可視為一種頗具民族特色的戲劇批評形式,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對觀劇情況的生動再現、對梅派名劇的詩意批評、對梨園習俗的真實記錄、對梅派唱腔和表演的品鑒回味、對梅本人品德風骨的推許贊美等,具有戲曲史料價值、批評價值和理論價值。特別是其中對演出場景、梅蘭芳音容笑貌的描述,親切可感,為其他類型的史料所不及。歷來詠伶詩詞的題材和內容,都能在詠梅詩詞中找到類似的影子。
2.文學史的研究價值。吟詠梅蘭芳的詩詞蔚為大觀,不僅數量多,遠超前代,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出現了大量的詠劇組詩、詠劇唱和詩,相互酬唱,煞是熱鬧。詠梅詩詞,既包含作者的審美觀照,又具有傳統的詩性色彩,五色炫目,令人玩味不盡,是一種具有獨特審美意味的詩詞類型。詠梅詩詞又是近代詩史鏈條上的一環,特別是梅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眾多著名舊體詩人都有交往,研究之,將有助于近現代文壇、藝壇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3.文化史的研究價值。文人墨客寄情梨園,品賞優伶,乃是明清以來的傳統。因此,要把詠梅詩詞,放到這一傳統中加以審視。吟詠梅蘭芳,不是文人零星的、個人的行為,而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奇峰蔚起。在民國的某些文化圈子中,詠梅成為一時風氣。詠梅詩詞也是戲曲文化傳播的媒介,文學家和藝術家交流的渠道,其中的文化信息豐富,可借助其考察梅蘭芳藝術的傳播、聲譽的提升等文化史問題。
4.心理學的研究價值。詩詞為心聲,在詠梅詩詞中,寄托了詩人的微妙心理和情愫,有助于深入到詩人的復雜情感世界之中,探究分析詩人觀劇過程中的審美心態,與優伶相處中細膩的心理變化,進行觀眾、“粉絲”心理學的探究。例如,在清末民初的復雜歷史環境中,有的文人詠梅,與傳統的梨園品花無異,有的則非是。當時,有一批失意政客、文人,傾倒于梅,他們的詠梅,固然具有寄托感慨、向往美好的傳統用意,但亦帶上了排遣政治苦悶的特殊意味,這種深層的心理層面,是其他時代的詠伶詩詞所不具備的。
5.男色文學的研究價值。詠梅詩詞不但具有普通文學史意義上的研究價值,更在“男色文學”這一邊緣另類的特殊框架下,蘊含著別具一格的文化內蘊和研究價值。古典詩詞中吟詠男性美色的作品較零散,不成系統。明清時的詠伶詩詞,較多以男色為主題,如吳梅村之詠王紫稼、陳維崧之詠徐紫云,皆為名作。而早期的梅蘭芳,主要以“小鮮肉”面目示人,成為彼時的“美麗符號”,得到舉國上下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青睞。一大批文人墨客傾倒于梅之容貌、舉止、風度,甚至趨之若狂,于是創作了大量吟詠梅蘭芳秀美風儀、綽約風姿的詩詞。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梅蘭芳是引領全國審美潮流的第一美男,連煙草、鏡子、月份牌等眾多民國廣告上的美女,都以梅蘭芳為藍本。詠梅詩詞反映了人類愛美之天性,也與中國文化崇尚陰柔美的特質有關。當然,男色文學與男風雖有聯系,但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此不贅。
詠梅詩詞過去乏人問津、研究不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這批作品簡單等同于捧角詩詞,認為格調不高,意義不大,甚至語涉猥褻,低級趣味,于是不去關注,乃至刻意回避。在梅蘭芳日益走上藝術“神壇”后,早年的詠梅詩詞基本被“雪藏”了。其實,詠梅詩詞極其復雜,部分格調固然不高,但并非不具有研究價值,特別是可資跨學科的探討,甚至能帶來有趣而深入的個案研究。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梅蘭芳研究處于一種“一好百好”的標簽化刻板模式之中,研究者刻意回避或有意遮蔽一些東西,選擇性地運用史料。須知,這些都是學術研究的大忌。由此而論,詠梅詩詞倒真值得予以重視,從塵封的故紙堆中發掘出來。當代的研究者,又怎能忽視這批珍貴而特殊的研究史料呢?
系統、全面地搜集、整理梅蘭芳的文獻史料,對于推進梅蘭芳乃至中國戲曲、文化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如能把數百首吟詠梅蘭芳的詩詞作品,匯集起來,編校出版,對于考察梅蘭芳的演劇生涯、認識和弘揚梅蘭芳的精妙藝術、研究梅蘭芳的交游和藝術圈,乃至了解二十世紀上中葉的復雜時代背景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筆者認為,詠梅詩詞的研究路徑,可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是詠梅詩詞的搜集、整理、編校;其次是對詠梅詩詞本身及其作者的綜合研究。
1.詠梅詩詞匯編
這是文獻部分,包括吟詠梅蘭芳詩詞的搜集、整理、編校和出版。前賢對于詠梅詩詞從未做過完整系統的搜集整理工作,大量文獻散落各處,甚至多有佚失,這就成為系統編校詠梅詩詞面臨的較大困難。研究者需要在浩如煙海的原始文獻中,披沙揀金,并且經過甄別和校對,編校整理成可靠的文本。
詠梅詩詞,散見于多種類型的文獻史料之中,比如特刊專集、報紙、雜志、詩集、詞集等。這其中,又以梅蘭芳為主的特刊專集收錄較多,且不乏名家手筆。以詩詞贊美優伶,乃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形式,因此伶人特刊專集多見,并不奇怪。
譬如1913年出版的《梅蘭芳》,是第一部梅氏專集,那時的梅才十九周歲。此書題辭和第一部分“文藝”,即為詠梅詩詞之匯編。令人驚異的是,不到二十歲的梅蘭芳,已經“擲果盈車”,獲贈五十余首詩詞,足見魅力之大!著名的《萬古愁曲為梅蘭芳作》《梅魂歌》(易順鼎)、《梅郎曲》(樊增祥)等,都已赫然在集。《梅陸集》(1914年)乃梅蘭芳與陸子美之合集,又以梅為主,其書品評色藝,保存民初詠梅詩詞較多,對于研討清末民初文人與梅蘭芳之交往、以及文人捧梅者之心態等,都有一定價值。書前有題詞、題詩多首,卷二收詠梅詞八首,卷三收詠梅詩四十余首。因編者汪蘭皋是南社中人,故而集中南社社員題贈酬唱尤多。又如《梅蘭芳黛玉葬花肖相曲詞》(1916年)一書專門辟有詩鈔部分,收錄吟詠梅蘭芳新劇《黛玉葬花》的詩詞作品多首。專集《梅蘭芳》(1918年)第十章亦收錄詠梅詩詞一束。甚至在日本出版的《支那劇與梅蘭芳》(1919年)中,也專門附錄了“詠梅集”,輯錄詠梅詩詞數十首?!睹诽m芳專集》(1927年)一書插入詞作多首,以況周頤(夔笙)為梅蘭芳所作為主,文學價值頗高?!睹诽m芳專集》(1930年)前部分以梅蘭芳赴美演劇為中心,輯錄各種詩文贈言和評論文字,收錄詩詞亦多。此書是吟梅社編輯,吟梅社之名,本就風雅,標一“吟”字,似表明社中人多文人騷客。他們以梅蘭芳為中心,詩酒酬唱,標榜風雅。
《梅歐閣詩錄》(1920年)的主體部分是以張謇為首的文人墨客吟詠梅蘭芳、歐陽予倩的詩詞專集。此書是民國時期少有的專詠伶人的詩集,收張謇、黃炎培、袁克文、歐陽予倩、梅蘭芳等人的詩作一百余首,其中張謇之作近四十首,其余多為步韻酬唱之作。書名雖云梅、歐,實則以詠梅為主,梅占篇幅十之八九?!睹窔W閣詩錄》以詩歌形式記錄梅蘭芳的南通演劇,可謂別開生面的詩歌演劇記錄。
除了特刊專集,報紙期刊、詩集詞集中也有較多的詠梅詩詞,譬如1920年《申報》上就辟有“梅訊”專欄,以當年梅蘭芳南下演劇為中心,況周頤、朱祖謀、吳昌碩、沈曾植、陳三立、鄭孝胥、趙尊岳等詩詞書畫名家參與了著名的“香南雅集”,碩學鴻儒們為梅蘭芳繪畫題圖、賦詠詩詞,留下諸多珍貴的詠梅詩詞。這些內容,后又被收入當年出版的《梅郎集》中。此為梅氏歷次南下上海演劇獲贈詩詞最多、最名貴的一次。這其中,況周頤特別值得一提。況氏一生致力于詞,為詞壇清末四大家之一。在他的多種詞集中,《秀道人修梅清課》和《秀道人詠梅詞》極具特色,因為全部是詠梅詞。大詞人況周頤鐘情于梅,耽于梅之美色與妙藝,大約是最熱衷于創作詠梅詞的老詞人了。
晚清名詩人易順鼎亦是詠梅詩創作的健將。易氏《琴志樓詩集》的點校者王飚說:“(易順鼎)捧得最熱烈、贈詩最多、評價最高的是梅蘭芳,甚至因此被稱為‘梅黨’。《萬古愁曲》、《國花行》、《梅魂歌》、《觀梅蘭芳演雁門關劇》、《再贈梅郎一首》……都是為梅蘭芳寫的。梅蘭芳聲譽鵲起,易順鼎功不可沒,所以他死后,梅蘭芳還去哭奠。”*易順鼎:《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頁。張次溪曾匯集易順鼎有關梨園的詩為一集,取名《哭庵賞菊詩》,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粗略計算,他寫的有關梅蘭芳的詩,就達二十首以上,可知亦是“嗜梅”不疲的代表人物。
1961年,梅蘭芳逝世,戲劇界頭號人物田漢先在《劇本》雜志發表了《悼梅蘭芳同志(詩十二首)》,后覺意猶未盡,又續寫十三首,共計二十五首絕句,合稱《梅蘭芳紀事詩》,寄給《人民日報》發表。田漢精于舊體詩詞,可謂是創作詠梅詩詞的殿軍。
總之,在梅蘭芳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演劇生涯中,吟詠其人其藝的詩詞作品眾多。把這些居于主流文學之外的詠梅詩詞輯錄起來,編成一部五光十色的《詠梅集》,是頗為令人期待的,這既是中國文藝史上的佳話,也屬“異數”。
2.詠梅詩詞及其作者的綜合研究
如果能在前期文獻整理基礎上,對詠梅詩詞進行細致研讀,進而探討其在題材內容、藝術技巧、審美心態等方面的特點,并與相關研究文獻結合起來,相互印證,進一步察究其中的內涵旨趣和價值意義,研究就進入到了一個更深的境地。
以傳統詩詞形式品色論藝,是文人與優伶發生關聯的重要途徑。梅蘭芳不愧“萬人迷”,恐怕也只有他,能引發如此眾多的文人墨客的欣賞與愛憐,競相為其賦詩填詞,連篇累牘,不厭其多,從而形成近現代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景觀。正如易順鼎之詩云:“京師我見梅蘭芳,嬌嫩真如好女郎。珠喉婉轉繞梁曲,玉貌娉婷絕世妝?!?《賈郎曲》)詠梅詩詞有多重創作視角,有的詠梅者贊嘆梅氏劇藝的精湛,懷有美好想像;有的傾倒于梅氏的美貌豐采,寄寓閑情;還有的文人絕意仕進,借歌臺詠梅,抒發“傷心人別有懷抱”的復雜情感。
創作詠梅詩詞的作者眾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梅邊人物”,即梅蘭芳身邊、周圍的文化人,也是梅蘭芳熟悉的人。這批人是詠梅詩詞創作的主力軍。根據匯集起來的文獻,就可進一步研究“梅邊文人”的詠梅詩詞,發掘其中的多重研究價值。當年,梅蘭芳的“綴玉軒”中群賢畢至,其中學殖深厚的文人墨客頗不乏人,他們戮力同心,輔佐梅蘭芳,數十年與梅共進退,成就了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這些“梅邊文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持續創作了吟詠梅蘭芳的詩詞作品,譬如樊增祥、李釋戡、羅癭公、黃秋岳、吳震修、趙尊岳、許姬傳等,這些文人既幫助梅蘭芳創作劇本、斟酌劇藝,又以傳統的詩詞吟詠梅蘭芳其人其藝。倒是另一個捧梅大將齊如山,因舊學根底不濟,并不擅長以詩詞捧梅。此外,一大批名流遺老,如易順鼎、張謇、朱祖謀、吳昌碩、沈曾植、陳三立、陳衍、況周頤、陳夔龍、楊度、陳蒙庵、袁思亮、張其淦、李拔可、胡詩廬、夏敬觀、王允皙、謝素聲、諸宗元、孟森、何維樸、鄭孝胥、劉豁公、吳天放、黃侃、冒鶴亭、程十發等,也都留下或多或少的詠梅詩詞。這個創作陣容足夠強大,也是古今罕匹。
早期吟詠梅蘭芳的詩詞,多是心儀梅蘭芳的俊美風姿和耀眼才華、抒發觀劇的愉悅感受、或對梅劇作一種詩意表述等。樊增祥《梅郎曲》有句云:“繡絲的是佳公子,傅粉居然好女兒?!泵诽m芳猶如翩翩濁世佳公子,而美少年飾演各色美女,實為早年梅蘭芳最吸引人之處。詩人們一般以工筆細致描繪,用語清麗雅致,詩詞風格也清綺俊爽。詩歌方面,《梅郎曲》系彼時詞客最鐘愛的題材,多長篇歌行,很能見出作者才情。就筆者見聞所及,樊增祥、葉德輝、鄒弢、陳宗蕃、楊度、榮孟枚、劉豁公、姚鹓雛、藐廬、東敷諸人,皆作有同題的《梅郎曲》。易順鼎的七古長篇《萬古愁曲》,乃類似之作,只是題目不同。詩近一千五百字,篇幅驚人,非才子莫辦。試看詩之前三分之一: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秋。古來有此佳人不?君不見古來之佳人,或宜嗔不宜喜,或宜喜不宜嗔?;蚰茱A不能笑,或能笑不能顰。天公欲斷詩人魂,欲使萬古秋,欲使萬古春。于是召女媧,命伶倫,呼精精空空,攝小小真真,盡取古來佳人珠啼玉笑之全神,化為今日歌臺梅郎蘭芳之色身。天樂園在鮮魚口,我為蘭芳輒東走。香風吹下錦氍毹,恍飲周郎信陵酒。我見蘭芳啼兮,疑爾是梨花帶雨之楊妃。我見蘭芳笑兮,疑爾是烽火驪山之褒后。我睹蘭芳之色兮,如唐堯見姑射,窅然喪其萬乘焉。我聽蘭芳之歌兮,如秦穆聞鈞天,耳聾何止三日久。此時觀者臺下百千萬,我能知其心中十八九。男子皆欲娶蘭芳以為妻,女子皆欲嫁蘭芳以為婦。本來尤物能移人,何止寰中嘆希有。正如唐殿之蓮花,又似漢宮之人柳。宜為則天充面首,莫教攀折他人手。吁嗟乎!設天地而無情兮,何以使爾如此美且妍?設天地而有情兮,何以使我如此老且丑?*易順鼎:《琴志樓詩集》,第1256頁。
其詩極盡夸張之能事,以回環往復之結構、長長短短之對仗,挾海雨天風之勢,發風云雷電之威,向讀者迎面撲來,抒發了對梅蘭芳的無比傾倒和拳拳眷戀。詞句亦纏綿悱惻,氣韻則靈動流暢,層層遞進的重疊詠唱,奏響了清末民初文人傾倒梅蘭芳的最強音。
如果說清末民初的詠梅,以梅之色藝為核心(大多時色甚至還在藝之上);那么,隨著梅蘭芳年紀的增加,藝術的成熟,詠梅詩詞中的人生感慨、藝術品鑒就逐漸多起來了。到九一八事變之后,國事日非,吟詠梅蘭芳的詩詞又有所不同。結合梅蘭芳創作的《生死恨》《抗金兵》等新戲,再到后來梅氏蓄須明志,詠梅詩詞的格調漸轉沉郁,心系國家安危的文人在詩詞中借梅劇喻時事,抒發了沉重的歷史責任感,部分詠梅之作也帶有了濃郁的悲涼之意。陳宗蕃的《梅郎曲》作于一九三六年,詩云:
舊京沉沉悶欲死,鼙鼓驚人人不起。梅郎舞袖天上來,萬家相告踵并企。梅郎自昔擅才華,婀娜登場眾共夸。氍毹屢接侯門宴,星月曾浮海外槎。海外頭銜推博士,豐姿不改當年是。感時更作伊涼聲,恤貧時奏龜茲技。一從弓玉移歸南,朝士紛紛策去驂?!?袁行霈主編:《綴英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詩選》,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版,第90頁。
細細品味,風調與民初時大不相同矣。其時局勢已有黑云壓城之態,而舊都中人猶貪看梅郎,不亦樂乎,似無心肝。后面有句云“玉娘一朝生死別”,特別點出梅蘭芳新排的《生死恨》。
抗戰勝利后,吟詠梅蘭芳又是一副光景。梅氏蓄須明志八年,忠貞自勵,深居簡出,終成愛國大名,舉國上下為其氣節而贊譽。自此,風骨就成為詠梅詩詞的重要內容?!睹穭F出演特刊》(1946年)收張一渠《賀梅蘭芳博士公演四絕》,其一、二云:
梅花蘭蕊溢寒香,博士聲華冠藝場。劫里乾坤真面目,獨留勁節在瀟湘。
河山無恙慶重光,海上歸來姓氏香。卻羨藝才稱絕代,人前粉黛有剛腸。*谷曙光編校:《梅蘭芳珍稀史料匯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21頁。
對梅氏蓄須明志的氣節深表贊許。勁節瀟湘、粉黛剛腸諸句,柔中帶剛、剛中顯柔,剛柔相濟,恰如其分。這也是歷來的詠伶詩詞中缺乏的題材,足以說明詠梅詩詞具有的新內容和新價值。
詠梅詩詞,藝術特色鮮明,值得細細品味、鑒賞。由于梅蘭芳出身梨園世家,其祖巧玲乃“同光十三絕”之一,又有“焚券”義舉;其父竹芬,慧而夭亡,令人惋惜,于是詠梅詩詞往往祖父孫并談,或者借其三代梨園抒發一種人生無常的歷史滄桑感。民初以梅蘭芳為主題的多首七古《梅郎曲》,喧騰人口,傳誦一時。其中藐廬的一首,就是梅家三代梨園的詠嘆調。詩云:
憶昔龍飛十二春,景龢堂里舊詞人。而今一聽梅郎曲,國破家亡只愴神。當年梅子林伶俠,焚券揮金無所惜。巧玲名字動京華,廊房畫像真凄絕。竹芬端麗飾明皇,龍鳳姿容坐欲床。倘從菊部論家世,世上爭憐姓氏香。……孤兒最比阿爺瘦,眉嫵遠山初畫就。一串歌喉遏碧云,千行清淚拋紅豆。蘭芳兩字漸知名,引吭能令四座傾。乍向笛邊呼供奉,任憑掌上試云英。大鎖胡琴絲勝肉,嬌小啼鶯新出谷。題箋喚到綺筵前,兩世交情堪一哭?!恢橐蛔掷@梁飛,獨有梅郎才藝好。歌聲宛轉不勝哀,淺笑輕顰日幾回。殿角新翻得寶子,御前傳送夜光杯。歌聲未斷羽書急,蒼黃帝后相持泣。攝皇掩面出宮門,滿眼銅駝臥荊棘。老夫流落不能歸,江頭日日典春衣?!嗜擞凶邮婪Q賢,一曲千金萬口傳。海國明燈欺皓月,瑤臺雅步化輕煙。珠玉隨風生咳唾,一波三折九頓挫。老我橫添萬種愁悲,逢人苦道家山破。平生蕭瑟減風懷,浦上流連亦復佳。再向寒天溫舊夢,忍過李鐵拐斜街。*谷曙光編校:《梅蘭芳珍稀史料匯刊》,第1657-1658頁。
此詩細述梅家三代梨園,頭角崢嶸,而作者有幸與竹芬、蘭芳父子皆有交往。三代名伶,第一、二代皆不享年,尤其竹芬夭壽而亡,令人嘆惋。蘭芳襁褓,即成孤兒,更令人憐愛。好在蘭芳美質而知上進,不負眾望,很快出人頭地。舊詞客們愛屋及烏,更對蘭芳另眼看待,越看越愛,簡直如西施、王嬙之再生,成為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不惜以最美好之詞藻描摹之、形容之、美化之。作品之佳處,還不在寫梨園三代,也不在綺麗流暢,而是把國破家亡的悲愴、感傷,一并傾吐,優伶也,詞客也,皇家也,皆系于變幻莫測之時代。家國已敗亡,優伶猶歌舞,詞客且哀時,萬重恩怨,感慨遂深。當然,此詩不全是事實,有藝術虛構成分。其中說梅蘭芳清亡前入宮廷演劇,得帝后寵愛,即為烏有之事。蓋為抬高梅蘭芳地位,并加入皇家事,以增添家國破滅之悲慘。此詩雖有歌行體之綺麗,但并非浮艷之辭,而是開闔有法、冷熱調劑,其中頗有詩意沉郁、長歌當哭之意味,允為梅郎曲一類作品中的壓卷之作。
還有的詠梅詩背景特別,頗堪玩味。如田漢《梅蘭芳紀事詩》其四云:“魯迅憂疑豈偶然?半描宮閫半神仙。終能打破玻璃罩,國恨家仇入管弦?!庇旨幼⑨屨f:“蘭芳同志的新劇一時主要描寫仙女后妃,魯迅曾提醒他:被士大夫的‘玻璃罩’罩住的藝人們將同這個階級一起滅亡。所幸蘭芳同志善于不斷吸取正確意見,在國難逐漸深重時期,演出了《木蘭從軍》、《梁紅玉》、《生死恨》諸劇,表現了民族正義感情?!?《人民日報》1961年9月10日。按,田漢此詩及其解說實有“拉郎配”與無的放矢之嫌疑。魯迅對梅蘭芳之批判,眾所周知;而魯、梅二人又恰好是1949年以后文學與戲曲界樹立的兩大偶像。田漢大約為“和稀泥”,就說梅蘭芳后來虛心接受了魯迅的批評,其新劇的思想意義大為提升。此論實風馬牛不相及。魯迅的“玻璃罩”論出自《略論梅蘭芳及其他》,發表在1934年;而梅蘭芳首演《木蘭從軍》在1917年,首演《梁紅玉》乃1933年,首先時間上就根本對不上,而且梅蘭芳更不會去吸收魯迅的所謂“正確意見”。故田漢此詩不能自圓其說,且有欲蓋彌彰之反作用,顯示出某種特殊的政治用意,非細繹不知。
詠梅詩詞數量眾多,寫作角度各異,吟詠了梅蘭芳其人其藝的諸多方面,包括梅蘭芳的相貌神態、舞臺上的絳唇珠袖、梅派劇作等。整體考察,詠梅詩詞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能否用一兩句話予以精確概括?詠梅詩詞因題詠對象——梅蘭芳所具有的超級巨星身份、雅俗共賞特性,加上梅蘭芳又是風華絕代的旦角藝術家,所以這些詩詞作品往往偏于兩個方面,一是較為通俗易懂,二是極盡纏綿細膩之能事,詞句香艷,意象優美。這或許就是詠梅詩詞的主要特色??傊?,美色、妙藝、閑情、感慨,是詠梅詩詞的幾個關鍵詞。
立足詠梅詩詞,還可研究梅蘭芳與文人的交游,闡發梅蘭芳與文人交往的意義。特別是通過“梅邊文人”創作的詠梅詩詞,研究梅蘭芳生活和藝術的橫切面與細節,會令梅蘭芳研究更加鮮活立體。梅蘭芳的功成名就,不僅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眾星拱月,周圍有一個智囊團。詠梅詩詞就是一個特殊窗口,體現了文人與梅蘭芳的交游,文人或擇取梅劇的精彩之處作高度概括,對劇中主要角色傳神寫照;或抒發觀劇感受,表達戲曲理論觀點;或回憶與梅氏三代交往的點滴,抒發世事茫茫的滄桑感?!懊愤呂娜恕眲撟鞯脑娫~作品對梅蘭芳藝術的品鑒、劇藝的提升、聲名的遠播,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戲曲史上出現了大量的詠劇詩詞。但是,吟詠梅蘭芳的詩詞,與傳統的詠劇詩有所不同。詠梅詩詞是在古典與現代、傳統與變革的激烈碰撞中,產生的最后一批詠劇詩詞,數量既多,質量又高;既有舊形式,又具新內容、新意境。辯證地說,這一大宗詠梅詩詞既有集大成的意味,又是同類題材詩詞的終結點。
客觀而論,詠梅詩詞研究,與一般詩詞研究不同,具有一定的難度,對研究者的要求亦特殊。研究者不但要精通詩詞,還要熟諳戲曲,特別是對梅蘭芳的生平和藝術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具備了多重研究素養,才有可能進入詠梅詩詞的內部,研究起來不說隔靴瘙癢的外行話。譬如,要想揭示詠梅詩詞中的深層意蘊,就很不容易。有的作品不但包含對梅劇、人物形象及表演藝術的批評鑒賞,還可能生發出一些戲里戲外的意味深長的詠嘆;還有的作品,具有特殊背景,又用了歷史典故,非熟諳梅氏其人其藝,不能作愜心貴當之解說。
雖然難度較大,但詠梅詩詞對于拓展梅蘭芳研究的學術空間,具有積極的意義。一些詠梅詩詞表現出文人獨特的審美理念,在傳播過程中,進一步推動了梅派藝術乃至京劇的雅化。而詠梅詩詞對梅蘭芳其人其藝的大力贊頌,又促進了梅本人地位的提升和聲名的遠播。陳墨香說:“那久聽蘭芳的,卻是好弄筆墨,《梅郎歌》《梅郎曲》《梅郎小傳》,篇篇錦繡,字字珠璣。吳梅村的《王郎曲》何足道哉?……雖是梅郎美貌超群、技藝出眾,也全虧諸大文豪生花彩筆歌詠贊嘆?!?陳墨香:《觀劇生活素描》,載《梨園外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版,第220頁。周貽白亦云:“梅蘭芳之所以成名,樊增祥的《梅郎曲》、易順鼎的《萬古愁曲》,固曾為之增價不少。”*周貽白:《中國戲劇史》,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版,第724頁。偏偏愛看梅蘭芳的,多文人騷客,這也是有趣的現象,更足以說明梅派的品味。
歷史地看,詠梅詩詞對京劇及梅派藝術的雅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戲曲作為通俗文學的代表,其本質趨向是世俗與娛樂。在文人的觀劇過程中,他們敏感、細膩的情思常被梅蘭芳所吸引、打動,于是一部分文人就以詩詞的形式吟詠梅之人與藝,從而讓詠梅詩詞成為梅蘭芳藝術二次傳播的特殊渠道。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梅蘭芳演劇的精妙細膩之美通過詩詞,更加彰顯昭著,為人注目;而梅蘭芳其人其藝,在讀者閱讀了詠梅詩詞后,進一步留下深刻印象,并升華為美好的向往。因此,在梅蘭芳演劇的傳播中,詠梅詩詞以雅文學的固有形式,對俗文化的代表——京劇,潛移默化地產生了雅化效應,有利于戲曲典雅審美風格的提倡。這是研究中的難點,應予以深入細致的探究。
詠梅詩詞聚少成多,能否發掘并闡釋其中具有理論價值的觀點,乃是擴展研究空間的一條路徑。詠梅詩詞中作者審美心態的表露、戲曲理論思考的詩化表述,都需要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闡幽發微。詠梅詩詞以詩意的語言論述梅蘭芳的表演,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史料和戲劇理論觀點,通過詠梅詩詞,可以探察梅蘭芳演劇的流變,特別是對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進行一些詩意的探索。再者,晚清民國是我國古典戲曲的集大成期,戲曲藝術極為繁榮。當時的戲曲變遷、舞臺演出,在諸多詠梅詩詞中有所反映,如聲腔的流變、梨園的生態、流派的嬗變等。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也以詩詞的獨特語言呈現出來,這都需要研究者深入作品,細細體味,加以闡發總結。
詠梅詩詞既不是單純的戲曲研究,也不是單純的文學或文化研究,而是帶有跨學科、跨領域研究的特殊意味。從詠梅詩詞切入,研究梅蘭芳及其藝術,是一個嶄新的角度,有新穎獨到之處。詠梅詩詞是以詩詞論梅蘭芳其人其藝的特殊文學,運用學科交叉研究法,一方面從詩詞自身特點出發,探討詠梅詩詞創作的藝術技巧與美學風格;另一方面從戲曲理論的角度分析詠梅詩詞所包蘊的戲劇批評觀點,考察其在戲曲史方面的價值。
有心的研究者,將超越單一的文學或藝術視域,綜合運用文學、戲曲、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詠梅詩詞進行多維透視,在學科交叉中挖掘出史料和文本蘊含的多元信息,進一步闡發獨到的見解,將研究引入更深、更成熟的境地。譬如,詠梅詩詞的數量可觀,在對詩詞充分研讀的基礎上,可通過大數據的研究方法統計歸類,對其中的題材內容、旨趣觀點等做出分類,以了解詩詞作者的匠心和用意;還可研究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詠梅詩詞的時代特征和藝術風貌,比較其異同,總之大有可為。
鑒于梅蘭芳無與倫比的藝術地位,文人墨客創作了數量眾多的詠梅詩詞,內容豐富,流傳廣泛。詠梅詩詞,鮮活立體,或題詠梅蘭芳的演出情況,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梅蘭芳演劇詩意圖;或題詠梅蘭芳本人,表現梅蘭芳的姿容、演技、生活等各個方面,詩意盎然;或題詠梅派劇作,文人被劇作感動,為構思稱奇,寫下詩意的贊美。總之,詠梅詩詞既是古代詠劇詩的集大成表現,又是同類題材的歷史終結點,還是古典男色文學的壓軸戲。它是研究近現代古典詩詞、戲曲史、文化史、社會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標本”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筆者心目中的未來的梅蘭芳研究,是流光溢彩、鮮活可感的。不要再去人為地遮蔽一些東西,也不宜把梅蘭芳放在廟堂之中供奉,一好百好地贊美。這樣距離歷史真相太遙遠了。由此言之,對詠梅詩詞的研究,是開拓,而非戀舊;是還原,而非獵奇。
[責任編輯]陳志勇
谷曙光,男,安徽蚌埠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北京 海淀,100872)
* 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人文北京)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16JDYTB008)之階段性成果。
I207.3
A
1674-0890(2017)03-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