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在雙創長風中破浪前行
——記“兵團職工自主創業最佳效益示范項目”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軍
□陳潔
“第一師阿拉爾市目前紅棗面積72萬畝,紅棗加工廠158家,僅十三團就有28家紅棗加工廠。”這是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軍見到筆者說的第一句話,而第二句則是:“從2014年,追隨創業浪潮到現在,我不僅沒有被浪掀翻,淹沒在創業汪洋里,而是越做越大,創業不能被浪推著走,要借浪前行!”
何軍今年33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到兵團黨校當老師數月,本應留校執教,但他選擇了自謀職業,應聘到了上市企業山西證券公司,四年時間,通過努力從一名普通職員做到了營銷總監,年薪40余萬元。
何軍的父母是十三團的普通棗農,每年,紅棗價格波動大,棗農沒有市場定價主動權,收入極不穩定。他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一心想回到家鄉開辦紅棗加工廠,解決棗農賣棗難、加工難問題。
2014年,全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師市上下成立了職工創業園區,制定創業創新好政策,何軍抓住機遇,義無反顧地辭掉了山西證券穩定的白領工作,回到了家鄉一師十三團創業。從企業的立項到建設,得到了團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照顧。在家人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籌集資金500萬元,成立了阿拉爾市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走上了創業路。
創業路是一條心酸的路。公司建廠到投產短短的50天時間就加工生產原料紅棗2100余噸,當時人員嚴重不足。何軍本人在全國各地跑銷售,年邁的父親就管理公司,支持何軍的事業,更堅定了何軍創業的信念。
“公司+農戶+電商”何軍的不懈努力,讓他打開了屬于自己的紅棗銷售路,新疆各大超市、特產店都擺上了紅福天品牌棗.公司的營銷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線下銷售以內地市場為主,公司在河北、山東、重慶、浙江、廣東等地設立了營銷網點;線上在阿里巴巴天貓、京東等平臺開設“紅福天大棗旗艦店”。2016年,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建設示范項目申報了兵團“十件實事”之一的職工自主創業示范項目,獲兵團工會批準立項實施,2016年,該項目獲得了兵團發展職工自營經濟、促進職工多元增收“兵團職工自主創業最佳效益示范項目”。
“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公司運營了一段時間以后,何軍發現農戶始終處于市場談判和競爭中的弱勢地位,原先的“公司+農戶”形式,很難將公司的后期收益分配給農戶,于是他有了成立“合作社”的念頭。2016年10月,何軍成立了“阿拉爾紅福天果品合作社”,目前會員發展到185人,100余戶棗農與合作社簽訂了固定加工協議。合作社的成立,不僅保證了加工廠紅棗加工量,棗農的地位也有了提升,從本質上帶動社員們增收致富。
“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農資+服務”,每年11月,到了紅棗下果季節,何軍需要拿出幾千萬元的流動資金來收購棗農的紅棗,這么大筆的資金,對何軍無疑是很重的負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何軍同與合作社簽訂了固定加工協議的100余戶棗農商量,先以2元/公斤的價格,預付給棗農,保證棗農的生活,等紅棗加工完后,由公司統一銷售。在棗農需要資金買農資時,何軍以農資抵資金,并提供全套農事服務,保證棗農再生產的同時,增收致富。
就這樣,一步一步,阿拉爾市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產業鏈,將職工棗農的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為棗農提供保障、替棗農分擔風險。
“企業家”不是何軍自封的,是十三團老百姓送給他的。2015年,師市大力提倡“互聯網+農業”,何軍自己將電商做起來后,為了促進師市電商發展,贊助師市舉辦了“紅福天杯”十三團首屆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大賽。
2015、16兩年,部分團場紅棗受到冰雹災害,何軍聞訊慰問了受災棗農,并以公道的價格收購了冰雹棗,也承諾當地連隊黨支部,以后的冰雹棗他全包了。
2016年,原托喀依鄉少數民族畜牧四隊并入十三團,何軍為支持“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主動貼出招聘廣告,招收維吾爾族工人,目前公司已有10余名維吾爾族工人,從事駕駛、機修、精選紅棗等工作。何軍考慮到少數民族連隊離公司較遠,自掏腰包80余萬,在連隊修建1000平米廠房,增加就業崗位30個,讓更多的維吾爾族朋友安全、方便,不出連隊就可以有活干,有錢賺!
何軍的這種“造血”幫扶還體現在殘障群體中,加工廠安置殘疾人就業5人,結對幫扶困難殘障家庭20戶,讓員工將核桃送到家中,他們在家里剝核桃,提高家庭收入。2016年11月,紅福天棗業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兵團扶貧助殘基地。
現在的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固定投資超過1000萬元,擁有紅棗完整加工鏈。建立起現代化的生產線3條,精選車間、小包裝生產線、保鮮庫、電商運營中心樣樣齊全,年加工能力8000噸,生產棗片、棗圈、棗夾核桃、棗夾仁等系列棗產品。年雇傭本地季節職工300余人,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
何軍,作為兵團職工的后代,用年輕人火一樣的激情和創業的夢想把家鄉的紅棗產業一步步做大做強,始終秉承“服務棗農、服務棗商、共創雙贏”這一發展思路,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帶動越來越多的職工、職工子女、務工人員和弱勢群體一同致富,為團場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